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實踐篇):思考讓我自由,學會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做對的決定

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實踐篇):思考讓我自由,學會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做對的決定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795713
褚士瑩
大田
2019年10月01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1795713
  • 叢書系列:CREATIVE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x 1.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REATIVE


  • 人文史地 > 哲學 > 邏輯/思考

















      自己思考過後找到的答案,往往跟自己有關。

      這個屬於自己的答案,當然比別人給的更特別,更好。__褚士瑩




      褚士瑩師事法國哲學老師奧斯卡•柏尼菲,從這一位「非典型」老師身上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思考練習與震撼教育。

      世界上這麼多東西可以學,為什麼一定要學哲學?而且值得學的老師那麼多,為什麼偏偏是奧斯卡?

      褚士瑩形容奧斯卡是「搶走禮物的聖誕老人」,甚至因為幫忙安排諮商行程,竟然收到律師函,成為被告上法庭……

      但是褚士瑩卻在學習哲學思考的過程中,變成一個被「挑戰」問題時超開心,被「質疑」問題時興奮無比的人。

      問,為什麼人生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問,為什麼學思考,就等於學做人?

      問,為什麼被挑戰、被質疑,反而會高興?

      問,為什麼謹慎小心不好?

      問,為什麼有錢人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

      問,為什麼我不能幫爸媽安排他們的人生?

      問,為什麼要學習「享受」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人生階段百百問,但是如果我們開始動腦思考,其實就已經踏入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實踐篇最大的特點在於,本書將強調如何使用思考的技巧,幫助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觀察開始,任何生活裡的小事,都可以去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不論是跟人一句短短的對話,還是我們聽到的一句話,都可以觀察自己的反應與情緒。



      如此一來「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想,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不可以想的事情,從此以後我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是無聊的,因為就算聽到很無聊的話,也可以觀察這個人為什麼會說這麼無聊的話?他真的相信說的這些話嗎?如果他不相信,為什麼他覺得他要說呢?」



      本書也等於透過實例舉證,讓讀者像是親臨「哲學諮商」的實境,在每一個生活上會產生的問題,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未來的徬徨與抉擇、金錢的價值觀,最重要的是釐清複雜的人際關係,學習相處與成長。當我們將問題透過「哲學思考」來一層一層推理,最終我們都回到最原始的關鍵上,那就是:「我是一個 什麼樣的人?」「我認識我自己嗎?」「我了解自己嗎?」「我愛自己嗎?」



    本書特色



      工作無法趁心如意,對未來茫然不知方向,到底該轉職?還是繼續忍耐熬?

      你其實想大吼:人生難道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

      越想完美經營人脈,越抓不到重點,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對「人際關係」很貪心?

      好了,現在下決心脫離舒適圈,好像自由高飛了,

      但你也許在「更保守的國外」原地踏步繞圈圈……

      以上問號絕對不是「跟著感覺走」就能夠得到答案,也不是別人的答案,可以先偷來用。

      你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哲學思考實踐→尋找適合自己的思考方法

      ★用第三者的角度來看自己。

      ★學習享受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善用「刪去法」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跟著感覺走」不是真思考。

      ★人生充滿未知,請不要過度準備。

      ★把每一個意外,都當成一個禮物。

      ★不斷練習,養成有紀律的思考習慣。


     





    004? 【序】思考讓我們更自由?

    015 上課鈴響搶走禮物的聖誕老人──「尊師重道」根本是假的?

    025 實踐篇(1)-我可不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限制與自由的辯證

    039 實踐篇(2)-學習享受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尋找適合自己的思考方式

    057 實踐篇(3)-人生輸贏的競賽心理

    071 實踐篇(4)-被迫一個字一個字翻譯《莊子》!──回到語言的原點,打破理所當然

    079 實踐篇(5)-一個人最重要的「角色扮演」──拆解貪心的人際關係

    089 實踐篇(6)-拒絕吃火鍋的邏輯原則──善用「刪去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111 實踐篇(7)-你害怕浪費生命嗎?──等待的錯覺

    123 實踐篇(8)-憑感覺思考不是真思考

    133 實踐篇(9)-完美主義者的重點

    147 實踐篇(10)-上課不能吵?──一堂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信任課

    159 實踐篇(11)-原來不是「教人」,而是「被教」──人際關係從學校開始學

    177 實踐篇(12)-改變自己?還是改變孩子?──雙向道的親子哲學課

    189 實踐篇(13)-別用孩子當藉口

    213 實踐篇(14)-集體生存焦慮症──放下貪婪與恐懼的壞習慣

    223 下課鈴響態度改變,人際關係就改變了





    作者序



      思考讓我們更自由?




      是作家、也是工學博士的森博嗣,離開大學的研究工作後,隱居在日本深山,開始在自宅外原本沒有路的森林裡,親手打造了一條能載運人或重物行駛三百公尺的鐵軌,也建造了能夠搭載好幾個人的車廂。但這條軌道,既不會出現在衛星導航,Google地圖上也找不到,老實說,也沒有通到哪裡,只是「避開樹木,沿著緩坡吟味而行」,對他來說,這只是理所當然的事:既然沒有路就鋪設一條吧!



      這樣自由的想法,很多人歸結於「理工腦」,或這種自由只屬於很會使用工具的「職人」,但我相信這更是「自由」和「思考」的產物。



      你真的那麼嚮往自由嗎?



      有一個曾經來找我進行哲學諮商的客戶,是個政治世家的第三代,他從小得到的教養,就是被打造成未來的政治人物,從來沒有想過這條路適合或是不適合、喜歡或不喜歡,因為對他來說,藉由從政延續家族在地方的勢力,就是自己的「天命」。



      「難道你沒有覺得不自由的時候嗎?」我問他。

      「當然有。」

      「當你感到不自由的時候,會做什麼事?」

      「我會半夜偷偷一個人溜出去開快車。」

      「那時候,你的感受是什麼?」

      「自由。」他說。

      「自由?」我笑了,「為什麼?」

      「因為我可以踏油門加速,想去哪裡就可以去哪裡!」

      「可以超速嗎?」

      「嗯……」他遲疑了一下,「應該不行。」

      「那你知道路是事先鋪好的,只能通到固定的地方嗎?比如說,沒有路的地方,你就永遠去不了。那這算是真正的自由嗎?」

      「咦?……這樣說起來……」他陷入漫長的沉默中。



      然後,他才意識到,這個世界上追求自由的人,開一般的房車,在一般的路面上奔馳,是不會因此感覺到「自由」的,感受到更多的是「限制」。



      完全不想在乎限速跟交通規則的人,應該會去買超跑,代表著對速度的期待。

      不想被固定在一個地方生活的人,應該會去買RV露營車,把家開著走,代表著對空間的期待。

      不想乖乖地開在馬路上的人,說不定會去買俄羅斯生產的Sherp全地形越野車,因為它可以在地球表面幾乎任何地方爬山涉水。

      但是一個政治人物想要的自由,只是在半夜空曠的高速公路上,一個人不超速地安安靜靜開一段車。

      「你真的有你想的那麼嚮往自由嗎?」我問他。



      在這場哲學諮商中,這位原本以為自己想要追求自由的政治人物,才清楚地發現自己其實並不真的喜歡自由,那只是一種幻想。現實中的他,仍然喜歡限速,喜歡平坦的路面,因為這樣比較安全。偶爾不想要隨時讓司機載到下一個目的地,偶爾想要自己坐在駕駛座,沒有目的地的開車,這樣就夠了,然後就會心甘情願地回到生活的常軌,過著「軌道車」的人生;那種能在一條鐵軌上行駛,並自動保持左右平衡的單軌陀螺車—森博嗣在森林裡面搭建的那種。至於無限速的飆車,露營車,全地形車,能夠帶來的自由都太「極端」了。



      「我今天才發現,我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喜歡自由。」他在諮商最後,自己做出了這樣的結論,安心地吐了一口氣。



      自從發現了自己其實不是那麼嚮往自由以後,他開始安安穩穩、心甘情願地當好政治人物,認真輔選、參選、服務選民,扮演好「工具人」的角色。



      你是「好工具」還是「壞工具」?



      聽起來,這似乎是個悲傷的故事,因為「工具」給人一種「被使用」的負面印象,好比「我只是個工具罷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被別人當作達成目的後,便能隨手一扔的棋子。同樣地,「我不過是個玩具」這句話也給人負面印象,亦即被別人玩弄,並未真心對待。



      但就像森博嗣在他的《沒有路的路》(道??未知)這本書裡面說的,「我是那種很珍惜工具和玩具的人,認為不論是『工具人』或『玩具人』,對於整體社會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也為了這兩句話無法用在正面意義上,深表遺憾。」



      我特別認同這個說法,因為我在國際NGO組織的工作,就是把自己作為在地公民組織的工具;身為一位哲學諮商師,把自己當作是客戶的一面鏡子,讓人們可以透過諮商的過程看到自己的盲點,當然也是工具。



      我很喜歡可以當「好工具」的自己,被利用卻一點都沒有悲傷的感受。



      工具當然也分「好工具」跟「壞工具」。我身為哲學諮商師的職責,是當客戶的一面鏡子,使原本看不清楚自己的人,可以看到自己真實的樣貌。但當諮商師忍不住開口指出客戶看不到的盲點,就算說得都對,也只是變成了會說話的「魔鏡」,有自己主觀判斷的鏡子,肯定不是想照鏡子的人的首選,所以魔鏡就是一種「壞工具」的代表。



      至於「好工具」跟「壞工具」的分野是什麼?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發明了「拉鋸」的國家。亞洲其他地區和西方使用的都是「推鋸」。推鋸使用的時候向外推,對著別人,所以容易傷到別人,但日本鋸使用的時候拉向自己,所以如果有人因此受傷,也只會傷到使用者自己。這是為什麼西方的工具製造業者,如果沒有重新設計他們的產品,就很難在日本市場立足,因為這些會傷到別人的工具,在歐美雖然是「好工具」,在日本卻會被認為是不體貼的「壞工具」。



      工具,是一種奇妙的存在。它幫助我們能更具體地看見通往「可能性」的路,而看得見這種可能性,本身就是好事。所以我很同意作者說的:



      「我認為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得到意料中的結果,所以光有可能性,並非是自由;但要是沒有可能性,什麼也無法開始。想要憑一己之力開拓人生道路,必須先思考。雖然思考不是『行動』,但不思考便無法催生可能性,亦即不思考的人,毫無自由可言。」



      有紀律的思考,讓我們更自由



      自由,不是不受到限制,而是使用工具,讓我們自由。甚至知道有工具可以使用,這種可能性,也可以讓我們感到自由。

      比如「找路」,無論是實際的動作,還是一種人生的譬喻,都只是在許多別人已經開好的路徑當中,選擇其中一條來走。



      地圖讓我們自由,免於迷路;而看不到盡頭的道路也讓我們感到自由,免於受困於此時此刻。但無論這種自由是真的還是假的,地圖或是道路,都可以成為體會自由的工具,因此是「好工具」。



      自由的人會使用工具,讓自己在重重限制中也能感到自由,也可以當好別人的工具,讓別人感到自由。

      自由可以用來找路,也可以用來不找路。



      尋路是一種自由,即使本來就存在的事物,「只要是自己不知道的,都是未知」。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開路,所以森博嗣不搭火車,不坐巴士、電車,但是他走路,在森林裡自己鋪鐵路,自己開車。路不一定在地上,萬一開車也到不了的地方,就搭飛機,因為天空也都是路。這麼說來,水上的水路,甚至冰島號稱「通往地心」的斯奈菲爾(Snafellsjokull)火山,當然也都可以是路。



      如果會思考,對「路」的想像,就會不斷地擴張—跟對「自由」的想像一樣。

      「思考」讓可以選擇的路,無窮無盡地出現在眼前,真正讓我們自由的,不是路,而是思考,有紀律的思考,而不是想像。



      而思考,不單適用在喜歡自由的人,也適合不喜歡自由的人。適合知道如何使用工具的人,也適用於「工具人」—如果你知道工具也需要思考的話。




    其 他 著 作
    1. 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褚士瑩的21個人生提案
    2. 1年計畫10年對話:預約10年後的自己,需要年年實踐與更新(實現目標暢銷版)
    3. 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就好:褚士瑩的日常慢哲學
    4. 晨讀10分鐘:做自己,不一定要叛逆(附閱讀素養題本)
    5. 看見自己說的話:9堂雙向思考練習,解鎖你的對話力
    6. 給自己10樣人生禮物:成就動詞型的生命地圖就在這10個關鍵(新版)
    7. 晨讀10分鐘 X 品學堂閱讀素養題本套書(6書+6題本)
    8. 野蠻生長:學會放任自己,擺脫被困住的人生
    9. 給自己的10堂外語課(系列突破100000本激勵人生版)
    10. 一個旅人,在西拉雅:遇見台式生活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