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祕而不宣的高段識人術
古往今來,大凡要成就一番事業的統御者,無不深知「一人耳目,思慮難周」的道理,為能求得「賢臣、良臣」而煞費苦心。但識別人才並非易事。白居易一詩中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唐太宗李世民說:「人才難得更難知。」宋代陸九洲也說:「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誠能知人,則天下無餘事矣。」可見識人之難。
先賢說:「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知人比知天還要艱難。」這話固然有些偏頗,但它從側面上則說明了人心的隱蔽性。表面看上去,每個人都好像一樣,但內心世界卻包得嚴嚴實實,深藏不露,誰又能究其根柢呢?每個的人內心世界常常是複雜、甚至是矛盾的統一體。因此,要真正識人於內心,必須有敏銳的洞察力。
而國之興亡,務在得人。得其人任用之則存,失其人未任用則亡。何世無才,患在不識。識人之前,重在觀人。觀人重在言與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不細觀則不能明識,不明識則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瞭解得越深刻,便用起來就越得當。
識人是為了用人。在這方面,三國時的孫權慧眼獨具。孫策子承父業後,任用呂範主管東吳的財政。孫策的弟弟孫權經常背著哥哥向呂範要錢花。呂範雖有財權,從來沒有自作主張給孫權支付過銀兩,惹得孫權非常生氣。可是到孫權即位後,反倒重用呂範。正是孫權這種「親賢臣,遠小人」的識人用人觀,使得東吳在他執政時期成為三足鼎立中的一方。
賢明的領導都應做到知人善用,擇賢而任。所謂知人,就是考察選對人才;所謂善用,就是正確地使用人才。所謂擇賢,就是要選擇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所謂而任,就是將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去,發揮他們應有的智慧與才能。
全書共分七章,識別忠與奸、論剛柔、論容貌、論情態、論鬚眉、論聲音、論氣色。以古人的識人方法為基礎,全面闡述了識人用人的古今理論,並列舉了事例,深入研究和總結古人識人用人的經驗和教訓。
本書雖為一本《識人學》的良書,卻也是一面歷史的鏡子,希望讀者看後能獲益匪淺。
?
編者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