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思辨挖掘最大樂趣
台灣人越來越重視思辨。每年法國高中哲學會考的題目出現在新聞上,總引起一陣羨慕。三一八運動後,更多人開始討論社會議題,他們體驗面對不同立場的困難,發現自己得訓練思維和溝通。從二?一八年起,高中學測國文作文加考「知性」論說文,二?一九年的題目問「你是否支持國中小校園禁止喝含糖飲料?」這個題目考的不是學生選對立場的能力,而是不管立場怎麼選,能夠用理性替自己辯護的能力。這種「不論立場,只看說理」的追求,跟哲學訓練相仿,也跟多元社會裡的社會議題討論相仿。
本書帶來三十三道哲學謎題,每道謎題伴隨明確的題幹和論述,以及作者的具體意見。有些謎題來自經典哲學案例,有些來自現代生活;有些謎題嚴肅,有些白爛(好的意味)。
這些謎題都不長,作者彼得•凱夫建議大家一天讀一篇,慢慢讀慢慢想。我很同意這個建議,因為硬要比的話,我認為思考哲學比閱讀哲學更珍貴。哲學書只是哲學的媒介,反思才能讓你從閱讀獲得最大樂趣。對於書裡每篇文章,大家都可以注意:
.這篇討論的是什麼問題?
.作者給了什麼答案?
.作者為答案提供了什麼理由?
.我同意這答案嗎?作者的理由能多大程度支持這答案嗎?
例如,在〈迷思13.女人說不要,就是不要。〉裡,作者主張說,雖然女性主義者常抱怨女性被「性物化」,但女性被當成性對象看待,這本身並不是什麼值得譴責的事情,因為在社會互動中,我們難免都會把其他人當成乘載某些能力的東西看待。像是你付牙醫錢,是因為他會幫你看牙齒。因此,作者主張,男人走在街上對打扮性感的正妹吹口哨,即便是性物化,問題也不大。
認真看待作者的論證,我們可以想想,上述類比是不是項項對稱。例如,我們會以醫術、親切程度來評價牙醫,以身材、臉蛋和是否能持家、善解人意評價女性,然而,就算前者是牙醫的本分,後者能說是女人的本分嗎?又例如,女性容易遭受的性騷擾、衣著和長相羞辱,對女性來說是成為性對象後的額外損害,若成為牙醫不會為人帶來類似額外損害,那牙醫和女性能否恰當類比,可能還有斟酌空間。
你可以看出,這些論點不見得能直接用來回應作者,但確實可以讓我們對議題更了解。以反思態度閱讀,不但活動思維,也讓你更有機會建立自己的觀點,對於書裡每篇文章,你都可以嘗試看看上述建議。
?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公民學院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