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以佛解莊」是中國思想史的一個重要現象,此種現象散見於歷代《莊子》註疏本。探討其衍變與模式,自有研究意義與價值。要掌握「以佛解莊」──《莊子》註疏本觀點的衍進、取徑與內涵,有必要從其源頭切入;而回溯「以佛解莊」之歷史淵源,則須就「以佛解莊」的形成論起,尋繹其來龍去脈,並點出「以佛解莊」之思想發展。
在「『以佛解莊』的形成及其發展」部分,本書就「魏晉『佛道交流』:『以空解莊』的淵源及發展」、「唐代『莊禪合流』:『以禪解莊』的淵源及發展」、「清末民初『唯識盛行』:『以唯識解莊』的淵源及發展」三方面論述之。其中,「魏晉『佛道交流』」的部分內容,如「佛教與老莊交會」中「般若空義與莊學之關係」,是筆者七年前的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從僧肇到印順──《肇論》研究史的回顧與檢討》之延續。至於「唐代『莊禪合流』」,拙著《印順佛教思想研究》(博士論文)第五章〈印順對禪宗與淨土宗的批判〉作過初探,本書則加以深化、廣化。
「空」的思想,實為佛教不共於世俗學問或其他宗教教義的獨特思想。「以空解莊」的《莊子》註疏本,唐、宋、明,代有傑作出現,歷史既早且久。學界對於備載、體現「空」義的「中觀思想」之研究文獻已相當可觀。筆者博士論文的第四章〈印順緣起性空思想〉已有所涉獵;而前述筆者的國科會專題研究係聚焦於中觀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之發展軌跡。以過去這些研究成果為基礎,進一步精研細究,相信更能為「以空解莊」之《莊子》註疏本釐清頭緒。
佛教東傳而在中土開出奇葩的「禪宗」,不僅對中國學術、教育、文學、藝術,乃至於其他社會諸領域,均帶來影響作用。在「以佛解莊」的歷史進程上,禪宗思想所引起的效應尤為彰顯。唐代,中國禪宗逐漸壯大,禪風席捲而下,從宋到明末清初,「以禪解莊」之佳構先後問世,為「以佛解莊」畫上縱貫約四百五十年的美麗長軸。本書投之以最大的篇幅(第五章),盼能將此一文采義理兼勝的思想史輪廓勾勒出來。
到了清末,西方列強勢力大舉入侵中國,時代社會頓時巨變,救亡圖存的思潮此起彼落,「唯識學」因應而興,在《莊子》「註疏史」上形成了「以唯識解莊」的新生面。這些《莊子》註疏本的觀點與成果,同樣是「以佛解莊」之衍變路程中不可小覷的環節。這應是系統耙梳「以佛解莊」──《莊子》註疏學術史的壓軸階段。
本書從發現問題、研擬主題起軔,經檢索、蒐羅並研讀資料,歷理解、分析、綜合、應用與評鑑等工夫,梳理出歷史全期「以佛解莊」──莊子》註疏之衍進軌跡及代表作之內容特徵。「以佛解莊」由古至今約略可歸納為「以空解莊」、「以禪解莊」、「以唯識解莊」等三種不同思想取徑。為了條貫及解析各發展期與各取徑之脈絡、特質和思想結構,本書之述論,不僅涵蓋了各期發展的背景與代表人物的佛教因緣,更以各主要「以佛解莊」──《莊子》註疏之內涵探析為重點,再輔以檢討。本書最後一章提出「以佛解莊」在思想史之意義作結。還有,書末有四個「附錄」,提供相關表格,權資參考。
本書應用了豐富的原典、史料和晚近的論著,以揭示「以佛解莊」──《莊子》註疏之衍變與現象。其中,第四章有部分內容先前整理為〈以「空」解莊之考察〉一文,刊載於《南師學報》第38卷第1期(民國93年4月);第五章〈林希逸《莊子口義》「以禪解莊」析論〉收入於《玄奘佛學學報》第4期(民國95年1月);同章〈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發表於《南大學報》第39卷第1期(民國94年4月),同章〈釋淨挺《漆園指通》之「以禪解莊」述析〉登錄於《南師語教學報》第3期(民國94年4月);第六章〈楊仁山、章太炎以「唯識」解莊析論─以真心派的唯識之詮釋〉則發表於《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1期(民國95年7月)。
本書的「研究計畫」曾獲得國科會的經費補助(NSC91-2411- H-024-003),讓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另外,上舉數章投稿後,先後收到許多寶貴的審查意見,使我得以填補罅漏,精益求精。還有,過去在研撰期間,臺南妙心寺住持傳道法師,以及高雄師範大學張光甫教授、臺灣大學林義正教授、世新大學莊耀郎教授、中正大學謝大寧教授、成功大學林朝成教授、北臺科技大學江燦騰教授、臺北大學賴賢宗教授、文藻外語大學施忠賢教授、屏東大學簡光明教授等都提供不少卓見。在此,我要向國科會和各學報、期刊審查教授,以及所有熱心協助本書順利完成的師長、同道摯友,致上最大的敬意與謝忱。
邱敏捷 謹識於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