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和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共同於2014年出版的地景保育套書,裡面共計四本專書,分別為臺灣的地景保育、臺灣的動態地景、臺灣的十大地景和臺灣的地質公園。以下分別為各專書做介紹。
一、臺灣的地景保育
臺灣位於西太平洋,由於板塊運動的擠壓,造成了臺灣地區特殊的地質與地形。比起全世界,臺灣地形和地質的多樣性與珍貴性,毫不遜色。這個小島麻雀雖小,卻擁有五臟俱全的地形特色。臺灣因為緯度與地理位置的關係,在氣候、地質、地形等多重條件的影響,形成了豐富而多樣的棲地類型,也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相。
地景保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地景保育維護我們的生存空間,確保生活空間的整體景觀與品質,也確保永續發展。地景保育不但保育山川,也維護水土資源和棲地環境。
臺灣的地景保育計畫從1985年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開始執行至今,已經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早期由臺灣大學地理系王鑫教授帶領、推動,從事相關地景的調查、地景保留區的規劃,到目前仍然持續由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支持,繼續推動中。尤其是地景保育的概念,已經列入我國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我國地景教育具有重大意義,是無形國力的開展機會。
雖然臺灣擁有特殊的自然景觀,但臺灣有許多開發,常因思慮不全、規劃不周,而造成重大的損失與浪費,這些都是過去數十年來,過度重視經濟成長而造成的。臺灣須面對天然災害包含國土流失、地震、水資源匱乏、環境變遷、土壤沖刷、地層下陷、土壤液化、河川沖刷與洪水、地景保育態度與災害認知素養等九大議題。
這本書的出版,希望讀者能瞭解臺灣地景保育工作的進程與成果,也希望讀者瞭解臺灣地景之美,並進而思考地景經營管理的相關策略,以求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力量,能積極發揮在國土保育之中,並讓地景所在的環境成為孕育永續社會的基礎。
本書以中、英文方式編寫,讓外國讀者也能瞭解臺灣的地景保育工作,如何在政府與學術界的合作下進行調查、登錄、評估與保育,作為臺灣地景保育的基礎。本書內容包含臺灣地景保育概況、臺灣地景特色、地景變遷和地景經營管理等面向說明。
這本書以臺灣的地景為取材之本,借簡單的經營管理說明來引導讀者認識臺灣的地景保育成果。讀者借由板塊作用、季風、颱風影響下的地理環境背景的認識,瞭解臺灣主要的地景特色,體認地景保育工作的重要性,進而實踐之。
二、臺灣的動態地景
由於地殼的擠壓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作用,造成臺灣地景的多樣性。由於地景的多樣性,也造就特殊的生態環境系統,是島上兩千三百萬人賴以維生的環境。
臺灣島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受到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七公分由東南往西北方向碰撞速率的影響,地質相當破碎,易受各種侵蝕作用所影響,也是造成地表沖蝕劇烈的主要原因。島上有著許多地殼擠壓的結果,從接近4000公尺的高山到海平面附近的海岸地形,處處都有地殼擠壓的明確證據。除了地殼的擠壓等內營力作用外,加上颱風帶來豪雨等外營力,造就地表景觀呈現動態的變化。
臺灣島雖然小,但擁有豐富的地景,有因為構造運動而形成的地景,包括了火山、地震、河階、海階;有因為岩石特性而形成的,如火炎山的礫岩、泥岩地形或玄武岩、花岡岩地形;也有因為差異侵蝕形成的各種小地形,更有因為海水、河水等作用而形成的地形。各種自然與人文條件使地景更形獨特與珍貴,由於地景具不可回復性,所以應該珍惜我們共有的地景資源。
本書共歸納15種動態地景,分別是高山地景、丘陵地景、盆地地景、臺地地景、平原地景、海岸地景、潟湖濕地沙丘、河川地景、構造地形、泥岩地景、礫岩地景、火山地景、玄武岩地景、花岡岩地景、冰河地景等類別。
出版這本書乃希望讀者能瞭解臺灣的特殊地景,也希望讀者認識臺灣地景之美,進而思考地景經營管理的策略,並支援、參與地景的保育工作。本書主要取材自臺灣地景及其科學特色的素材,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行文方式,期盼讀者可以瞭解臺灣地景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欣賞地景環境,進而學會在環境中趨吉避凶與防範災害,是我們可以從地景保育學到的價值之一,也是本書希望導引的方向。地景保育工作是一個社會工程,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期待本書能為妳/你打開一扇窗,通向欣賞地景與維護永續環境的未來。
三、臺灣的十大地景
為了推動我國特殊地質、地形景點的登錄工作,行政院農委會自1994年7月1日起即擬訂「地景保育統籌計畫」,由台大地理系王鑫教授主持,同時由11位學者、專家組成「地景保育小組」,針對調查登錄之特殊地質、地形保育景點進行分級、評鑑的工作。
有鑑於過去登錄的地景資料距今已超過10年的時間,地景保育景點的重新檢視有其必要性,因此林務局於2009年由台大地理系林俊全教授邀請台大地質系陳文山教授、台大地理系李建堂教授、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齊士崢教授及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劉瑩三教授,分別進行北、中、南、東四區的地景點進行重新的調查、登錄及評鑑,並由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李光中教授協助整理國際相關地景保育之技術及規劃,以作為地景登錄及評鑑之參考。
在這四年的計畫期間,除了針對過去登錄的320個地景點進行重新的調查及檢視,並在2012年共登錄341個地景點外,由於過去的地景登錄表呈現的內容較為簡略,為能提供更清楚的地景登錄內容,因此更新了地景登錄表,在表中加入了地形圖、衛星影像以及地景價值的描述等資料,同時也參考國內、外相關地景評鑑的準則,重新制訂地景評鑑的標準。
經過網路票選和專家評選兩部分,專家評選依據地景之「科學研究價值」、「地質或地形現象或事件對臺灣的重要性價值」、「地景稀有性或獨特性」、「多樣性價值」、「教育及遊憩觀賞價值」等5項標準進行評分。臺灣十大地景活動最後票選結果,第1-10名依序為野柳、玉山主峰、日月潭、金瓜石、龜山島、月世界泥岩惡地、雪山圈谷、清水斷崖、苗栗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大、小霸尖山。
本書介紹臺灣十大地景與各縣市代表地景的自然和人文特色,並附上交通路線、衛星影像、地景照片和重要的景點位置,希望能讓民眾更瞭解這些地景的資訊,包括其科學、文化、教育等價值。當我們造訪這些地景時,也因為瞭解地景的多元價值,我們能更加愛惜地景,更以地景為榮。也希望本書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視地景的經營管理工作,包含地景的維護、保育的宣導、活動的舉辦等,希望在政府和民眾的努力下,讓地景的管理更加完善,更將臺灣的地景之美讓世界知道。
四、臺灣的地質公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99年11月提出「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共同形成全球性的網路」這項計畫,並獲得聯合國大會(UN)會議的核准。這項計畫從世界各地整合一些國家性或國際性的地景保育景點之成果,例如”Geotope”、”Geosites”,或一般所稱的地質遺產(geological heritage),這些地景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不可取代性等特質,以維護它們為基礎的價值,而進行具有積極社會性目標的地球環境保育的整合,以地質公園(Geopark)之名提倡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地質公園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環境保護與促進小區域的社會經濟,整合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使其能永續發展。借由提升大眾對地球遺產價值的認知,增進我們對地球與環境承載力的認識。使我們能更明智地使用地球資源,進而達到人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
地質公園設置的核心價值有以下四大面向,包含: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及社區參與。這四項核心價值也是臺灣推動地質公園工作最主要的指導方向、動力的來源,更是環境保育的未來願景。
臺灣目前推動中的地質公園共有六處,主要由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擔當核心,由學界擔任推手,透過研習、工作坊、與在地居民的討論會等,進行推廣地質公園與臺灣地質公園網路(TGN)的概念,期望在地方社群與社區產生地景保育的力量,進而改善地方社會經濟,促成永續的社會與環境發展。
六個地質公園各擁有特殊價值,具有科學和環境的價值,更與在地生活與生計有重要關聯。澎湖海洋地質公園以玄武岩地景與海洋生態著名、草嶺地質公園以山崩的災害地景為主、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因其泥火山與惡地地景受重視、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以泥岩惡地地景為特色、北部海岸地質公園則以侵蝕海岸與奇岩地景為傲,馬祖地質公園的花岡岩和人文地景則為海上生態園地。這些地景不但具稀有性、特殊性,更具環境研究和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所在地的生態人文資源提供理解當地文化生態的基礎,創造具人文與自然環境互為表裡的地質公園。
本書一開始介紹地質公園的簡介與核心價值,之後介紹世界地質公園網路(GGN)、亞太地質公園網路(APGN)、臺灣地質公園網路(TGN),並詳細介紹臺灣地質公園網路下六個地質公園的特色,包含自然和人文經濟概況,最後則介紹臺灣具有潛力的地質公園場所,期待地質公園成為未來臺灣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