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通膨的真相:透視物價漲跌、利率升降背後,你我誤解最深的經濟現象

通膨的真相:透視物價漲跌、利率升降背後,你我誤解最深的經濟現象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4776733
馬克•墨比爾斯
林奕伶
商周出版
2019年7月06日
113.00  元
HK$ 96.05  






ISBN:9789864776733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1 x 14.8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0歲~60歲


  • 商業理財 > 投資理財 > 理財規劃 > 個人理財

















    通貨膨脹(與物價指數),不僅與消費者息息相關,也是投資的關鍵指標。

    但通膨數字不止可能不準確,甚至會被人為操控。

    新興市場教父、富蘭克林坦伯頓前執行副總裁馬克•墨比爾斯

    在本書中清楚分析世人對通膨的誤解。




    綜觀歷史,你會發現其實可以用「通貨膨脹�緊縮史」來概括世界局勢發展。從一戰後威瑪共和國的衰落(惡性通膨)與希特勒崛起、東歐共產國家的垮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惡性通膨),到西方國家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物價與失業率同時上升),與日本在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所面臨的通貨緊縮(物價持續下跌),就能看到世界經濟史的縮影。



    通貨膨脹是決定工資、水電費與退休金的基準,牽動央行利率、公債價格、股市行情,左右個人與企業的投資決策。說通膨是最重要的經濟指標之一,並不為過。然而作者在本書中透過各國經濟發展的實例,將為讀者揭露:



    ▍通膨是如何衡量的?

    ▍為什麼通膨數字不可信?

    ▍為何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是處於長期通貨緊縮的狀態?



    幫助你我打破對通膨的迷思,看見真相!

    ?


     





    推薦序 原來「通貨緊縮」是好事

    繁體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導言



    為什麼通貨膨脹的概念是無稽之談?而且,和多數人一直擔心著通貨膨脹的情況相反,事實上我們正處於通貨緊縮的狀態。



    第二章 歷史上的通貨膨脹——沒有一種貨幣能維持價值



    經濟學家海耶克曾寫過:「歷史大致上就是一部通貨膨脹史。」從古希臘、羅馬帝國,到中國與大英帝國,為什麼掌權的政府始終無法抗拒擴大貨幣供給的誘惑?



    第三章 通膨數字的關鍵地位——影響利率、薪資和你的投資決策



    通膨數字是全世界政府與企業採用的重要統計數據之一,以此為基準,決定工資協議、火車票價、水費、退休金以及觸及千千萬萬人生活的諸多項目。在政治、總體經濟上,在個人的生活與投資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第四章 什麼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我們衡量通貨膨脹,是看購買某樣東西(不管是產品或服務)需要多少單位的貨幣。如果有人發現需要花更多單位的貨幣購買同樣的產品,而這個產品他昨天是以較少的貨幣單位便可購得,那麼他就會說自己是通貨膨脹的受害者。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的見解五花八門,而且常常南轅北轍。



    第五章 什麼是惡性通貨膨脹?



    目前對於「惡性通貨膨脹」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因為在發生惡性通膨時,即使大家企圖加以衡量,但所有衡量標準都可能派不上用場。那是失去控制的通貨膨脹,價格瘋狂飆漲到超乎想像。民眾完全失去對一種貨幣的信心,並設法盡快將貨幣脫手轉換成實質商品。過量的需求大幅推升物價,商店裡的貨品一上架就被一掃而空。根據估計,二十世紀發生超過五十次,包括中國、德國、俄羅斯、巴西、匈牙利、阿根廷、委內瑞拉等國。



    第六章 貨幣供給與通貨膨脹



    全世界沒有人真正知道貨幣供給是什麼。貨幣供給的數據是由政府記錄和公布,通常是由該國的央行管理。這些數字有許多經濟學家在仔細研究,但有些人質疑貨幣供給數據用於預測通膨的重要性。而加密貨幣的興起,讓估算貨幣供給又變得更困難。



    第七章 衡量通貨膨脹——為什麼通膨數字不可信?



    由於經濟學家對於通貨膨脹的根源仍然莫衷一是,所以通膨數據本身也成了爭議的來源。蒐集物價資訊的複雜度與困難度令人暈頭轉向,英國、美國、中國、印度、南非、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通膨數字都曾遭人質疑。

    即便電腦模型愈來愈精密複雜,但準確捕捉人類實際行為還是難如登天。其後續影響非常巨大——如果通膨數字有錯,那就代表不但政府是依據錯誤的資訊做出決策,連同我們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第八章 控制與操弄通貨膨脹——神奇的2%



    各國政府會想影響通膨數字都是為了既得利益,不管是吸引外國貸款或投資,還是降低薪資需求。而且當政府能插手這些數字的彙整方法,干預操弄的誘惑就會一直存在。

    1998年,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將「物價穩定」定義為通貨膨脹低於2%。此後,2%也成了其他主要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目標。這「神奇的2%」的根據是什麼?



    第九章 通貨緊縮的美好世界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相反,是價格下跌而非上漲。這是許多經濟學家非常害怕的現象,他們認為價格下跌將摧毀經濟成長,償還債務會更加困難,並導致消費者預期價格將持續下跌而延後支出。然而,憂慮通貨緊縮的人往往沒能看出生產力提升與科技進步造成的影響。



    第十章 總結



    通貨膨脹的衡量結果被世界各國的政府與領袖用在重要決策上,影響到千萬人的生活。不過,通膨的衡量工具(如CPI)在調查編製上有著重重困難,因此不能可靠且準確地反映物價變化。

    另一方面,不是只有通膨數字在成長,薪資與所得也會上升。此外,科技進步造成產品與服務的價格下跌,結果就是通貨緊縮。相對於所得,產品與服務的價格持續在下跌著。因此,不管通膨數字說了什麼,大家的情況還是比過去好,而且生活將持續改善。



    參考文獻

    ?





    推薦序:原來「通貨緊縮」是好事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自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和1940年代總體經濟學興起以來,「通貨膨脹」(inflation,簡稱通膨)和「通貨緊縮」(deflation,簡稱通縮)這兩個專詞就被世人謹記在心,而且有著聞虎色變的感覺。因為通膨讓我們手中的錢「變薄了」,亦即購買力下跌了,不但像被課稅了一樣,而且程度更慘。換句話說,通膨是百物齊漲且漲幅頗大,時間也拉得很長,也可以說是「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物品」,所以已故的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就說:「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



    「通膨」是一種貨幣現象



    顧名思義,通縮是通膨的相反現象,既然通膨是眾多物品的價格都大幅上漲,以致人民擁有的錢變薄、變少了,那麼通縮不就是萬物價格一起大跌,人民手中的錢變厚、變多,購買力變強了,這不是好事一樁嗎?為什麼有人——尤其是所謂的專家學者們——會有「通縮比通膨更可怕」的說法和警語呢?原來他們認為「物品價格之所以下跌,是因為沒有買氣」,也就是「物品的供給太多,而需求太少,甚至是沒有需求」。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經濟不景氣,甚至蕭條了。既然東西賣不出去,廠商或生產者就會減少生產,甚至關門大吉,那麼少用工人或減少工時,甚至遣散工人也就隨之而來,於是失業者增加,手中沒錢的人愈來愈多,生活過不去、沒飯吃的人塞滿街頭,社會問題會愈來愈嚴重。所以,通縮不是很可怕嗎?比起通膨不是更嚴重嗎?



    1929年美國華爾街大崩盤引發的全球經濟大恐慌,就被當作通縮的典型案例,那時美國有四分之一的人失業,悽慘的情況時常在好萊塢的電影中出現。當時的物價極低,市場中「供給大於需求」,龐大的「超額供給」在價格大跌下仍然無法消失。就在大家無計可施時,救世主出現了,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把超額供給解讀為需求不足,認為要以提高需求來解決,但因市場上沒有需求,於是要創造需求,而且還要是「有效需求」,也就是看得到的「真需求」。誰有此本領呢?答案是政府。怎麼創造需求呢?很簡單:撒錢。由於政府操控印鈔機,只要多印鈔票發給失業沒錢的人民就可以了。有人就以「挖洞理論」來嘲諷這種政策。



    在一片空地上,政府官員要失業者排隊,官員準備一支挖土用的鏟子,要第一位失業者拿鏟子在地上挖一個洞,官員給錢當作工作報酬;第二位失業者再拿同一支鏟子將挖出的土再填回去,填完後拿了錢當作報酬;第三位失業者用鏟子將填回去的土再挖出來,也領了工作報酬;第四位又將土填回去……就這樣,在一塊土地上挖挖填填就創造了無數的工作機會,於是失業者減少了,人民口袋有錢可以去買東西了,需求也就創造出來了。不要說這是天方夜譚,多年前的消費券、馬路上時常挖挖補補、眾多的「蚊子館」建設,都屬於這一類措施。



    政府創造需求是騙術



    由於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被認為是實施凱因斯「創造需求」理論而有效解決的,政府施用貨幣財經政策就被視為救經濟、拚經濟的良方,但這些政策說穿了就是印鈔票、撒錢,迄今各國都普遍採用。為了方便政府採用政策,總體經濟理論愈來愈蓬勃發展,而1940年代創造出的國民所得會計帳,以及物價、失業、利率、通膨等指標紛紛出現,政府的印鈔方式如今更以「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這個名詞替代,所用的技巧更為隱密。不論如何,就是大量印鈔票,而且還將通膨看成好現象,並發明2%通膨指標作為政策依據。可以說,現今對通膨的看法已不再認為是不好,但對通縮則視其為毒蛇猛獸。



    其實,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通縮)是不是因政府施用凱因斯「創造有效需求」政策而解決,仍有爭議。有人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才導致超額供給消失,或者是人民在時間過程中自我調適而解決的,畢竟「生命會自我找尋出路」呀!



    撇開這些爭議不談,就當時供給過剩這件事來看,要問的應是:為何生產者——而且是「眾多」各類物品的生產者——會這麼有志一同地過量生產?是被什麼訊息誘惑?合理的推測是:他們預期市場的需求熱絡,也就是當時市場價格高漲,而該「高價」其實是貨幣供給過多引發投機炒作的金融泡沫,有人稱之為「假性需求」,是海市蜃樓現象。在爭先恐後增產並競用人力、炒高工資下,以高成本生產出的產品上市後,竟發現需求相對少,甚至沒有需求,於是在市場機能運作下,競相調低價格。由於有些產品根本就沒人要,就算想免費贈送也乏人問津,甚至還得生產者雇人將之清理掉,導致價格變成「負」的,該產品跟垃圾沒兩樣。而那些還有人要的產品在價格下跌後,就會吸引原本有些錢(儲蓄來的)但高價時買不起的人進場購買,在價格靈活調降下,超額供給就消失了。



    這時候就是通縮的局面,若讓市場自由運作,那些平時有儲蓄的「好人」就有「便宜貨」可買,甚至於還能買到房子呢!但在將通縮和不景氣視為等同的壞現象之下,政府採用紓困與創造需求的金融財經政策,讓價格無法下跌,超額供給也就無法消除,中產階級低薪者也將永遠是無殼蝸牛族。



    一本「通膨」、「通縮」解謎書



    以上的分析是不符合當代主流總體經濟理論的,由於總體經濟複雜且數學模型難懂,一般人視為畏途,於是政府結合學者專家們利用各種理論、模型、指標、數據等唬弄大眾,讓人們迷惑,真真假假莫衷一是,只能服從權威並受政府政策擺布。實在需要有正義感的能人來拆穿騙局,揭開迷霧,而且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庶民都能明白。有「新興市場教父」稱呼的馬克•墨比爾斯(Mark Mobius)似乎就是這樣的人。



    他撰寫這本《通膨的真相》新書為一般庶民破解總體經濟謎團。他由「通膨」這個最常聽見的名詞切入,透視貨幣供給、物價漲跌、利率升降背後,大家誤解最深的經濟現象。全書分為十章,除導言和總結外,第二章簡述歷史上的通膨,第三章解析通膨數字的重要性,第四章再揭示「通膨是什麼」,第五章講述惡性通膨,第六章介紹貨幣供給與通膨的關係,第七章告訴我們通膨是如何衡量出來的,第八章揭穿通膨如何被控制與操弄,第九章為我們陳述「通縮的美好世界」。



    這是一本接地氣的書,讓我們明白通膨和通縮的真相,前者可怕,後者是好事,不要再被唬弄了!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