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邊緣人格:以愛為名的控制,被恐懼綁架的人生

邊緣人格:以愛為名的控制,被恐懼綁架的人生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4061365
李訓維
寶瓶文化
2019年7月01日
103.00  元
HK$ 87.55  






ISBN:9789864061365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0.8 x 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Vision


  • 心理勵志 > 情緒/壓力

















    激情→控制→分手→撕裂→報復

    隱匿在你我周遭,讓佛洛依德無從解釋,

    精神科醫師、心理師最害怕接手的疾患。



      ▍介於健康與精神官能症之間,他可能是你的情人、家人、摯友或上司



      他愈愛你,愈想控制你,是你的天使也是魔鬼

      他總是非黑即白,愛你刻骨,瞬間恨你也入骨

      他的感情與信任完全不能累積,傷害自己,也毀滅對方

      他總是不斷委屈抱怨,永遠都是受害者

      恐懼、焦慮、不安,辛苦的他們,都是「邊緣型人格」。



      ▍什麼是邊緣人格?



      瘋狂努力以避免被遺棄

      人際間,在對他人過度理想化與貶低間反覆

      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

      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如飆車、瘋狂購物)

      一再以輕生、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感情

      強烈地爆發憤怒情緒,且難以控制

      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會持續數小時

      長期感到空虛,害怕孤單

      因壓力出現暫時性妄想或解離

      符合五項以上為重度,即表示為邊緣型人格疾患。

      三項以上為輕或中程度,表示具有邊緣型人格。



      ▍他們,都是受傷的無面者……



      《犀利人妻》的表妹小三「黎薇恩」,外表天真,內心刺蝟,瘋狂地追尋愛情,自我傷害也傷害別人;電影《控制》中,高學歷的貌美妻子,為了報復丈夫外遇,用一連串犯罪設計,蠱惑操控對方不能離開……這些都是邊緣人格的寫照。



      他們乍看與一般人無異,甚至特別外向可愛、幽默風趣。一旦建立起關係,往往掏心掏肺、用盡全力地付出,恐懼感卻會在某一刻推翻所有情誼。在他們非黑即白的世界裡,愛不是一百,就是零。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們混亂的情緒暴起暴落,甚至以自殘、自殺等激烈行為進行情緒勒索,身邊的人也傷痕累累。



      與邊緣人格者共處,建立有界線的關係很重要。國內第一本以本土範例、親民易懂的大眾心理學形式寫成的邊緣人格專書,帶領讀者覺察、同理並與之建立友善關係。既為親友所寫,也提供專業助人者在治療上的實質建議。最重要的是,藉著此書,改變對邊緣人格的誤解與汙名化,真正去理解他們的存在。



    本書特色



      1. 本書閱讀對象:邊緣人格夥伴;家屬、親友;心理專業助人者。



      2. 完整解析邊緣人格者的不安全感,它們來自:


      •兒童時期的不良照顧經驗,孤單、疏於照顧、過度管控。

      •童年的分離或創傷經驗,父母離異、性侵霸凌、家暴、貧窮。

      •家庭的頻繁衝突、冷漠氣氛、忽遠忽近的對待。

      •邊緣型人格照顧者的神經質、焦慮、控制狂及不安全感傳承。



      3. 給邊緣人格者的安全陪伴基本原則:

      •Open(公開透明),坦誠的互動。

      •Continue(持續關心),適度的持續關心,不要太親密。

      •Boundary(堅守界線),一開始就說清楚自己的底線,這是最重要的原則。



    名人推薦



      吳姵瑩Chloe Wu(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張玨(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

      蕭彤雯(資深媒體人)

      賴芳玉(律師)



      誠摯推薦



      「訓維這十年來一直對邊緣型人格有深入的研究與訓練經驗,很開心看到這本實用的書籍問世。邊緣型人格在心理諮商的工作上困難度高,而訓維不僅細膩描繪他們的樣貌、成因,還教導助人工作者與陪伴者方法,提供給彼此安全感的協助原則與療癒方式,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到許多困頓與困擾的人。」──吳姵瑩


     





    自序 永不停止的焦慮

    引子 美麗故事的哀傷結局

    ?

    PART 1 受傷的無面者|邊緣人格的樣貌

    沒安全感的人生──「遲早你也會拋棄我。」

    戲劇化的愛情──浪漫、激情、高標準

    長不大的王子與公主──感性、善良,卻自我中心

    愛你、恨你與非黑即白──期待被拯救,內心卻永伴惡魔

    長不出的自我──混亂、極端,靠他人的愛定位自己

    關不起來的敏感接受器──善於同理,卻過度解讀

    逃不開的悲慘與衝突──永遠帶傷看世界的被害者

    得不到你,就傷害你──控制、報復、自傷與傷人

    ?

    PART 2 掙扎求生的苦痛|起因與社會脈絡

    邊緣人格的成因與相處之道──沒界線,是問題的開始

    邊緣型人格疾患的特徵與防衛機制──猜忌,讓他們成為安全關係的絕緣體

    無所不在的恐懼──為了不被傷害,而控制、依存與勒索

    破碎的自我認同──與焦慮感相依為命的一生

    受限於病理觀的臨床診斷──為什麼邊緣型人格疾患難以確診,且容易被誤診?

    主要照顧者是「邊緣因子」的散布原──家庭裡,被複製的人格與教養模式

    走入「邊緣化社會」的危險文化──網路世界是焦慮、不安的培養皿

    被埋沒的隱性邊緣人格──女人追愛是病態,男人求權是常態?

    ?

    PART 3 安全感是最終解藥|給親友的協助原則

    漸進式互動,給予有界線的溫暖──「無條件付出」,是讓彼此淪陷的開始

    活得刺激,比平淡無趣有真實感──陪伴他面對孤單,追尋意義

    不當「全能拯救者」──給建議,而非扮演問題解決者

    三大「安全陪伴」原則──練習做個有品質的陪伴者

    ?

    PART 4 如何協助與療癒?|給助人者的諮商指南

    助人者的常見困境──好想幫他,卻力不從心……

    助人者的六大基本功──處理好自己,才有處理他人的能力

    專業訓練的限制──你面對的是人,而非一個問題或症狀

    心理治療四階段──建立友善關係,重建安全感

    諮商關係結束──結案是給他獨立成長的機會

    ?

    曲終

    ?





    自序



    永不停止的焦慮



      當焦慮來臨時,世界充滿張牙舞爪的怪物




      恐懼,是幼兒時期我們所遇到的第一件大事,成人後,卻成為我們很少談論到的情緒。它看似強烈,同時也反映出人脆弱的一面,在我們的文化中並不是一個能被接受的詞。我們傾向於不表達心裡的脆弱,而是身體的病痛,所以漸漸地,恐懼被我們悄悄地轉變,變成我們能接受的「擔心」和「焦慮」。這也是我所看到的,人世間最令人心疼的人生樣貌。



      「每一天,都有好多的事情值得焦慮和擔心:工作環境不佳、職場上的人際衝突、自己的健康問題、親密伴侶關係的失去、別人看似沒有意義的談話與交流內容……對我來說,這些都會變成永無止境的焦慮,讓我擔心不好的事情會發生。這些焦慮、擔心平常不會發生,但若是有任何風吹草動,讓它變得『可能發生』,我會期待能把它控制在手裡──用自我傷害的方式,對付可能會離開我的另一半;用情緒勒索,控制想要自己空間的孩子;減少去陌生地方;一直吃熟悉的食物;做規律性的儀式動作等。面對這個張牙舞爪的世界,我每天都不由自主地全身緊繃、煩惱,甚至因為無法控制場面而憂鬱、難過。這些事情沒有所謂喜歡或不喜歡,因為我確信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孤獨、危險,一點都不安全。」



      這段文字所描述的這些辛苦的人們,我後來知道他們有個專業名詞:邊緣型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 Disorder,簡稱BPD)。



      在我開始諮商工作前,還在受訓實習階段時,「人格疾患」還很少人談論,雖然在書上看過資訊,但那時甚至還有人不知道邊緣人格到底包含哪些症狀。不過,令人訝異的是,所有碰過這類型人格疾患的人,都說他們對專業助人者來說,是不容易治療的對象,甚至很難幫助他們。即使有天真的碰到了,個案往往欲言又止,很難講清楚,讓人一頭霧水。



      一開始,我並不知道這些事情代表的是什麼,直到我開始諮商工作,真正深刻地接觸到這些人事物之後,我才發現一個共同的議題:其實我們並不了解他們。很多關於邊緣人格的描述,都是書本上的知識,甚至是一些傳說般、口耳相傳的故事。



      我在書裡面所看到的他們,充滿了很多的負面線索和診斷標準,所有我聽到、看到的內容,都是以「專業知識」的面向去解讀,有點理性,有點冷漠,再加上一些認為這種人是「患者」的想法。我們很難去了解他們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只想著要好好地「治療」他們,而不是嘗試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協助。



      這樣的覺察與反思,讓我深刻驚覺,所謂的「專業」,反而讓我遠離了我想要幫助的人群、想要投入的助人事業,特別是這類「不討喜的人格疾患」。因此,我開始在自己的接案經驗中觀察:符合邊緣型人格疾患診斷的人,到底他跟我們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這個不同會讓我們給他們一個診斷指標,而不只是被看成一般的適應問題?



      在生活中看到的真實樣貌



      非常令人訝異地,我發現生活周遭充斥著這個族群的夥伴,他們有著很多不同的樣貌,複雜到常常讓人搞不清楚他們真正的樣子……



      在親密關係中,他可能是一個容易不安、自我中心且具掌控欲的伴侶。在工作中,他可能會是一個挑剔而在乎細節的老闆或同事。在家裡,她可能是既愛撒嬌又孩子氣,任性、情緒容易起伏變化,有諸多要求,又想黏著孩子的母親。在朋友圈,他可能是一個沒有界線,不停在不同圈子中大談生活委屈的抱怨者。而若在不熟悉的環境中,他又反而會是一個默不作聲,有點畏縮、膽小,沒存在感的人。



      在我投入邊緣型人格疾患的相關專業研究領域後,前後在臺灣看到了幾本類似的書籍,但依然沒有跳脫出專業者的敘述與框架。為這類型的人發聲的相當少,仍然都是從病理的角度去書寫。而我身旁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不要再用書本上的知識去理解他們,因為那些觀點跟他們真實的生活樣貌距離好遠。



      我想要用我自己的生命跟他們互動,看到他們的內心與生活,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供更適當的協助模式。



      共同的痛苦與失落



      我在諮商工作後第四年,決定出來開相關的專業課程及訓練,因緣巧合下,有很多邊緣型人格疾患的夥伴們聽聞課程,也都來「點亮」上課。我不敢說自己透過這樣的方式,幫他們發聲或做了多少,但我因而有了很多邊緣人格的學員,也陸陸續續地,獲得更多與他們相處的機會。



      好幾次,我在臺上上課,下面的幾位學員看著我掉淚,也有些夥伴面有異色,不斷地竊竊私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有位學員愈聽臉色愈是難看,最後,課程沒有上完就離開了。後來我又碰到這位學員來上其他課程,他告訴我,那是他第一次聽到自己的問題被如此具體地說出來。他沒料到自己的狀況會在課程中被這麼直接、具體地討論,要面對那些失落與痛苦太辛苦、太難過,當下腦中只有想離開的念頭。儘管如此,他還是想要幫助自己,想要努力讓自己更好,所以他做好心理準備後,又回來了。



      這是我心中覺得非常有價值,也繼續做這件事的原因。



      恐懼、焦慮與對生活的不安,是這些夥伴一輩子的課題,但他們從來沒有想要放棄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求平衡,甚至一直努力嘗試掌控、協調,以預防所有可能發生的後果。這些夥伴是如此地積極求生,努力追尋生活的價值,然而過度用力與在乎的結果,常導致生活中的悲劇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我看著他們那麼努力,卻不被大眾了解,且被擺放在專業的框架之中,反而無法幫助他們。因為太多的事情發生在周遭,情緒勒索、控制狂、自殺威脅、危險情人等,都是會被拿來放在他們身上的汙名及標籤。這些負面資訊教會他們隱瞞、操控關係,他們雖然努力尋找突破的方法,卻也因為外在的壓力,增加現實生活裡的衝突。他們緊張、焦慮、愈陷愈深,不安感加重,不斷跳出,又重返之前的壓力因應模式。這樣的辛苦,不斷在他們的生命過程中輪迴,又再加深。



      個人取向與華人文化



      這本書的誕生,與我成長經驗中很多重要的轉折有關。我的專業是重視人際關係的存在取向,裡面有許多實際的體會影響我至今。我不斷嘗試去理解他們的生命如何存在,特別是可能造成不安的相關因子;我看到他們為了擺脫自己內心的不安,而像無頭蒼蠅般,到處抓住任何可以依賴的人,然後用許多看似無意義、怪異、不合理的方式,試圖讓自己好過一些。



      一旦焦慮源停止、消失,他們又能恢復成討人喜歡的好人形象。這類型的人隱匿在你我的生活周遭,以不同的行為、樣貌,出現在各種人際場合。特別的是,在華人的電影、鄉土劇、傳統家庭跟人際互動中,我們會覺得這類人的誇張情緒、暴躁行為(俗話說的「一哭二鬧三上吊」)是可被接受的、有原因的、非常習慣的。直到有天,我們才發現自己陷入對方不斷的情緒勒索、予取予求,我們感到沮喪、辛苦,而忘了當初自己是如何毫無界限地包容對方。這就是華人社會的日常,日常到我們對這種肥皂劇會有的灑狗血劇情習以為常。



      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有類似情形的朋友了解自己的狀況,增加覺察並尋求協助。另一方面,也希望藉著這本書,改變目前世人對邊緣人格夥伴的誤解與汙名化,特別是從有著諸多侷限的病理觀裡跳脫出來,真正地去理解他們。



      謹以此書獻給我太太、所有支持我的家人,以及期待這本書許久的專業夥伴們。



      沒有你們,這本書不會誕生。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