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兒童文學作家�周姚萍
這是一本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繪本。
假使將畫家比喻為攝影師,此書約有三分之二頁面,是採攝影機不動、鏡頭也不動的拍攝方式,而所剩的三分之一左右,也未曾移動攝影機,僅僅調整鏡頭取了局部近景,再襯上奇幻的變化畫面,因此可稱為「靜」。然而,固定的取景中,由於狐狸念了咒語,產生一連串改變:人類的幼兒園變成動物的幼兒園;又變成昆蟲的幼兒園;再變成海洋生物的幼兒園;接著是妖怪的幼兒園……不只人物外形不一樣了,連教室、樹木、樹屋,還有立體攀爬架加溜滑梯等遊樂器材,也隨著各種生物的特性而改變。於是,「靜」中有了「動」,有了令人目不暇給的驚奇變化。
更令大小讀者感到驚奇的,應屬繪本中大膽放進繪者創作過程中的草圖。
繪者西村繁男先生曾表示,此頁面曾引起日本出版社的編輯部一陣騷動,大家不免發出疑問:「唔……真的就用草圖作為書的內容嗎?」因此,他也跟著感到忐忑不安,不過,出版後孩子卻相當能接受。據說,還有天真的孩子將那頁當成著色圖畫,認為非得塗上顏色不可;也有孩子上色後,當成禮物送給爸媽。
一般而言,孩子幾乎不可能看到畫家的草圖,這本書卻提供了難得的接觸機會,而且,此草圖頁面更蘊藏具提示性的線索。
西村繁男先生曾提及,他從小就很喜歡閱讀具有豐富細節的圖畫,後來從事創作,也十分擅長以旁觀者的角度,於同一個頁面畫出大量、正在動的人物。繪製《幼兒園大變身》時,作者內田麟太郎除了文稿,還提供給他腳本,他便忠實的據以呈現。至於創作的細部過程,則是先在草圖標出具特徵的角色,決定他們將產生何種變化,接著才配置上其餘的角色、物件。所謂具特徵的角色,像是位於立體攀爬架頂端的「男生31」,他的特徵是一直站在那裡不動;又例如「男生21」,他的特徵是騎著三輪腳踏車,並隨著頁面翻動,開始繞著校園,一路撿拾地上的東西放進車後籃子裡。
因此,此草圖跨頁的角色、物件配置及其附註,便可作為孩子觀察的線索:像「男生21」,在下一頁騎著車到哪裡了?撿到什麼東西了?又像頁面中央的「水桶」,到哪一頁被誰拿走了?拿去哪裡了?還有校門外那隻「想進幼兒園的貓」遇到了誰?最後牠能如願嗎?
孩子可一次追尋一個線索,不斷、不斷的從頭翻頁,找出各線索的現狀變化。於是,一本繪本,可一再觀察,一再發現;於是,一本繪本,在「動」的放射性想像與變化中,亦可循線索進行「靜」的聚焦式觀察。
西村繁男先生認為本書最值得回味的頁面,是「變成歡迎大家光臨的幼兒園」。由於歡迎大家光臨,人類小孩、動物小孩、骷髏小孩、恐龍小孩……全都開心的玩在一起,就連一直徘徊門外的貓咪也高興的進了校園。而且,仔細看看,教室及景物都融入了各種生物的特色呢;果真是最值得體會、感受的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