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
每一年的閱讀調查或出版產業調查報告,總會提醒我們,國人的閱讀率,每人平均一年閱讀的本數為何。年年驚嘆其低,好像也就「習慣」了。每一回看到這些數字,我相信有很多的出版從業人員也都會想:讀者,究竟去哪裡了呢?如何才能讓讀者「回到」閱讀線上呢?
小小作為書籍零售通路,站在與讀者接觸的第一線,對於這些閱讀者的年紀、樣貌、興趣,時間久了便會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輪廓——誰喜歡什麼類型的書,因為什麼原因特別要找哪一類型的書;時事議題、網紅推薦,或者默默地、慢慢地拉住某一些讀者的心的作品??就在我寫下這些文字時,腦海裡也一一浮現這些書與讀者的樣子。
我常常會對一個人的閱讀史感到好奇。
不過,不是想問那種:「改變你一生的書」、「生命中最難忘的閱讀經驗」、「救了你的一本書」??這類切片式的提問;而是沿著時間軸發展的閱讀史:可能會有還不識字前,透過家庭或親友的接觸史、初初識字時的記憶、童年、少年、青年,到我們所定義的成年,進入社會,然後,到站在我眼前的這個人,關於閱讀的回溯。
秉持著「個人即歷史」的信念,當這樣的個人閱讀史沿著時間軸,甚至地理軸線展開時,我相信能夠看到時代的變化、社會對於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透過閱讀,立足在他所處的時代之中。
這也是當初《愛字的人》所設計的架構。我們大約以十年為間隔,從現齡二十至三十、三十至四十、四十至五十、五十至六十、六十至七十,七十至八十歲,每一個區間至少尋找一個與我們熟識的讀者訪談——沿著他們的生命軸線,理出與閱讀相關的軌跡。
最終的結果讓我們感到欣喜。不過,這也是「十年紀念出版計劃」的三本書裡,我們最沒有把握、惶惑,也反覆加訪最多次的一本。沒有把握乃是因為,這次要面對的是個人的生命,他們各自在何時與閱讀產生交集,我們不僅全然毫無概念,也擔憂,是否能夠呈現出最初的假想——它必然與時代、社會產生關聯。但是,間隔長達半世紀的讀者閱讀史裡,我們不僅看見了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在反覆修稿的過程裡,也一再地被感動——閱讀的力量,遠遠大過於我們的想像。
一再地加訪,也印證了,閱讀是一種變動的、流動的歷程——沒有一個人的閱讀是固定在當下的。記憶會使得不同時期的閱讀經驗,獲得不同的色澤或重量。半年前所做的訪問,到了要定稿時,某些閱讀經驗增加或褪色,記憶的浮現,都使得這些訪談的層次更為豐富。
每一篇訪談我們都會標上受訪者的出生年、出生地以及現居地,目前每月的購書金額,讓讀者對於他們的年紀與城鄉狀況有些概念。此外,每篇訪談也都會有一篇前言,引導讀者進入,我們眼前的這位受訪者,與我們的交集。
而最終,這樣的一本書,我們更想要傳遞的,也許是邀請——邀請你一起來回溯、分享你的閱讀史。那將會賦予在這個產業鏈裡最重要的一分子:讀者,清晰的面貌,而不再只是數字、閱讀率,這些模糊的集體印象。
我們希望,這本書會是一把鑰匙,開啟讀者對於訴說閱讀生命史的那扇,多彩、繽紛,通往不同時代的任意門。
文�虹風(小小書房店主,小寫出版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