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暗夜的螃蟹

暗夜的螃蟹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942383
魏樂富
葉綠娜 Lina Yeh
玉山社
2019年6月10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2942383
  • 叢書系列:可大可小
  • 規格:精裝 / 48頁 / 18.9 x 26.7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可大可小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圖畫書 > 親情/友誼











      剪紙藝術和音樂劇的共鳴,吟唱一段不可遺忘的歷史記憶。



      國家文藝獎得主、享譽國際的音樂家魏樂富,年少時在家鄉德國,看見政府和大眾為過去納粹在二戰造成的千瘡百孔,展開轉型正義之路。這讓他體認到,唯有記取過往教訓,才能維護住珍貴的人權和民主生活。所以當他接觸到台灣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時代的史實時,促使他進一步思索:歐洲曾被戰爭摧毀,然而在一些藝術家手中,仍以意志、精力和熟巧,將混亂轉換成意義存活下來;那麼,有關台灣創傷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延續下來的生命藝術,又在那裡呢?



      於是他挖掘出一個哀傷的家族故事,融合口白、旋律和戲劇,讓這段故事用音樂劇的面貌在大眾眼前重現;後續玉山社更邀請到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藝術家潘家欣,以圖像再詮釋,完成了用剪紙和渲染墨色所呈現的記憶畫面。



      台灣這段被昏暗網罩的歲月,人民過著倉惶如鼠的日子,更發生了太多淚光和鮮血織染而成的生命故事。這些生命故事中,不幸逝去和被遺留下的人們,帶著層層憂傷、疑惑和恐懼,背負著沉重的莫名指控,把記憶當成禁忌藏起,掩蓋了將近半世紀。幸而經過無數努力,今日的我們才能明白,正因當年這些生命勇敢獻身於荊棘之上,才終於讓我們擁有一塊自由土壤,得以暢快呼吸、放聲談論和自在思考。



      這本書以藝術形式延續,讓不屈撓的記憶化為圖像詩歌,讓那些被迫沉默多年的嗓音,能娓娓道來並持續吟唱著,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



      *適讀年齡:親子共讀9歲以上;獨立閱讀12歲以上



     









    暗夜的螃蟹:將恐怖轉換成生命



    原文.魏樂富 翻譯.葉綠娜




      2016 年我指導演出《華沙的存活者》;我的工作是指導一位演員(蔡柏璋)的朗誦如何與音樂同步進行。這部荀白克的說唱音樂劇(Melodrama)是驚人的醜陋並充滿表情的,一部由旁白、男聲合唱團與交響樂團齊聲吟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來自華沙貧民區一位存活者的記憶之清唱劇。假如你看過史蒂芬.史匹柏的好萊塢戰爭片和有關大屠殺的媚俗電影,荀白克音樂的殘暴更是一記當頭棒喝。荀白克在1934年移民到美國,這作品則寫於1947 年,即是戰爭結束後的兩年(也正巧是台灣爆發228 事件的那一年)。當時的歐洲被戰爭摧毀了,然而在有些藝術家手中,仍以意志、精力和熟巧,將混亂轉換成意義存活下來。



      小時候我一定有接觸到這些:不只音樂,小說、戲劇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之再敘述等,雖然我是在這惡夢結束後十年才出生的。我得自問,自問有關台灣創傷二二八事件和大屠殺延續下來的生命藝術在那裡?我們有博物館,我們有文物,我們有故事,然而藝術的大主體在那裡?為什麼我們需要它?將過去的惡夢挖出是智舉嗎?還是讓它們沉睡?



      惡魔是永不沉睡的,它們追捕夢境,而且它們將醒來,突然又長出新生代的惡魔,然而它們似乎不喜歡白晝。假使我們注視並將它們轉換成新的生命形式,或許它們將停止追捕我們;這就是藝術的轉換能力,能將混亂轉成形態,將恐怖變成生命。藝術的作用不是將攻擊者描繪成鬼怪或是將被害者變成英雄,如此之意圖將導致俗媚與陳腔濫調,會導致如我們在社會現實主義、納粹藝術或好萊塢影片中所看見的內容。藝術的用意並非教育(當然那也可能是一種「併發症」),但藝術並沒有任何意圖,然而藝術能將混亂轉換成生命。



      在此,我試著用《暗夜的螃蟹》實驗如何將台灣228 事件轉變成非矯飾的藝術。228 事件有許多故事,其中一個讓我愴然的是有關一位女兒在六十年後才收到過世父親寫給她的信——父親被槍斃前,他曉得懷孕的太太正要分娩臨盆,所以寫了一封《給未出生女兒的信》。這或許會是個吸引人的故事,然而如何將六十年的靜默表現於聲響中?我需要一個比較戲劇性的故事,所以選擇了有關一個倖存的女兒回憶起她的母親在曉得丈夫被槍斃之後,企圖帶小孩自殺的故事。這位母親原本要帶著孩子們投海自盡,但當她的小兒子在海邊看到一隻螃蟹並想帶回家養時,母親突然清醒,放棄了計畫;這家人,被一隻螃蟹救活了。



      我將故事再虛構了些,以求得更多的戲劇性,也因此能被朗誦並待服於音樂成為一種基礎。我加進了在沙丘發現屍體的恐怖一幕,而我也讓母親真的走進海中,就在她放棄自殺企圖之前一刻。音樂的靈感來自舒曼、李斯特、荀白克的說唱音樂劇。我創作了主導動機,為了聯想角色與情境,包含:螃蟹的動機、家裡的動機、木屐的動機,喪鐘的動機,還有一種謀殺似的拖曳動作的動機。我嘗試密集這些動機於一種形式,稍微比「絕對音樂」鬆散些,但絕對比只為戲劇演奏的配樂更加緊固。



      旁白與音樂以相同的姿態連結;為了加強效果,我將一起演出旁白並彈奏:鋼琴家是旁白者,最終之言當然是屬於螃蟹了。



    生命中的黑暗與光明



    潘家欣




      做這本書時,我想起墨西哥的傳說《La Llorona》,那是一則殖民政權統治下的鬼故事——美麗的女人被外族丈夫始亂終棄,在河邊帶著兩個孩子自盡,化為鬼魂後,夜夜於河邊哭泣。而真人真事改編之《暗夜的螃蟹》也是悲傷得令人顫抖不已——在瘋狂的政治肅清行動下,臺灣當時有許多平凡家庭無故破碎,故事中的女孩用童真的視角,娓娓道來母親在痛苦中到處認屍,以致精神崩潰、打算帶子女自盡的過程。



      而透過一隻小小螃蟹,孩子們意外撿回了性命,原本一心尋死的母親也領悟到即使在最絕望之際,生命仍有其他可能。寥寥數語說來輕巧,但這些故事長年隱藏在受難者家族的黑箱子底下,極少被述說。



      這本圖畫書是以剪紙作為主要媒材;巧合的是,剪紙也是墨西哥的傳統民藝之一,是不可或缺的節慶裝飾。尤其墨西哥人相信在「亡靈節」這天,死者將短暫返回人間與生者同聚。這一刀下去,彷彿劃開生與死的界線,而透過剪紙的光與闇,人們傳誦一代又一代的故事,為的就是不要忘記。



      也衷心希望讀者們看完這本小書,不要忘記生命中的黑暗與光明,不要忘記。??????????????????????????? ?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