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是泰國的!」
2003年,一位泰國女藝人如此爭議性地宣稱。
對泰國人而言,他們的土地遭到竊取,視之為國殤;然而真相究竟如何?
泰國是未遭殖民的英雄,還是失土受辱的犧牲者?
看國家機器如何張牙舞爪地控制人民
看當權者如何操縱歷史記憶以動員民眾支持
一齣經過精心策畫的泰國近代史大戲,正在現實世界上演
當歷史成為操控民心的工具、軍事擴張的理由、種族沙文主義及宗教迫害的藉口……
理解泰國近代歷史及當今政治亂象,深刻的新省思
一段鮮為人知、想像中的「大泰國」歷史,
說明泰國何以與鄰國關係緊張、對西方勢力如此憎惡,
以及不肯承認境內少數族裔的原因。
「暹羅未遭殖民論」v.s「失落土地論」
了解泰國近代歷史及當前政治情勢必讀!
泰國人民一直深信他們的國家從未淪為殖民地。但政治人物、學者與其他媒體人物多年來卻總是痛斥西方殖民主義,說帝國主義者盜了泰國領土。泰國史學者總是堅稱,泰國比其他東南亞王國更能成功調適西方支配的世界秩序,為他們光榮的獨立史自豪不已。但許多泰國領導人將西方視為威脅,將泰國描繪成一個犧牲者。泰國與西方的關係顯然有些撲朔迷離。
《從暹羅到泰國》為了探討這個難題,針對兩個重要而相互對立的泰國史學理論進行檢驗:一是眾所周知的「王室─國族主義論」,一是作者所謂的「國恥論」。前者為泰國千百年來未曾間斷的獨立歌功頌德,後者卻把泰國描述成西方帝國主義霸凌下的受害者,認定西方國家表面上大談支持與合作,事實上是在阻撓泰國的發展。根據國恥論的論述,國家是一種苦難與外國壓迫塑造的悲劇英雄。
透過對政府與媒體資料的精闢分析,史崔特證明泰國政界人士如何運用國恥論觀點支持他們的種族沙文主義與軍事擴張,並鼓吹一種反西方的國家主義形式。他揭露泰國如何以國恥論為意識型態基礎,建立民族統一策略、發動反天主教運動,如何在二戰期間因此接受泛亞主義;泰國政界人士如何運用這種史觀重塑泰國認同,提升軍方角色,把軍隊說成民族救主。作者對泰國許多外交政策議題──包括有關柏威夏寺的當代爭議──也有獨到見解,對操控歷史記憶作法提供更全面的分析角度,並呈現深入探索暹羅到泰國的完整史觀。
專業推薦
王健安(「轉角國際」、「說書」專欄作家)
林育生(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助研究員)
許純鎰(「轉角國際」專欄作家、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泰國研究中心研究生)
黃宗鼎(獨立評論@天下「東南亞風輕史館」專欄作者、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好評推薦
這本書突顯了泰國國家認同與自我認知的一個揮之不去的議題:泰國既是英雄,也是犧牲者。史崔特說明這種創傷史觀如何在泰國歷史關鍵時刻復甦,並提出令人信服的歷史細節,強而有力地佐證了他的說法。──塔瑪菈•魯斯(Tamara Loos),康乃爾大學歷史系教授
很少法國人知道他們曾讓泰國國家主義者痛恨不已。1941年1月,隨著法蘭西帝國在印度支那解體,泰國人以再征服者姿態自居,收回1893年法國─暹羅戰爭的失土,但沒能重新取回寮國與柬埔寨。歷史學者史崔特極為精闢地分析了泰國當局如何運用這種國恥意識。──沙維爾•蒙賽亞(Xavier Montheard),《世界報》(Le Monde)外交評論員
這段鮮為人知、想像中的「大泰國」歷史,能說明泰國目前何以與鄰國關係緊張,對西方壓力如此憎惡,以及不肯承認境內少數族裔的原因。──安德魯•納森(Andrew J. Nathan),《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
這本書的作者在泰國、法國與美國蒐集大量原始材料,將研究工作做得很好,考證數據也很豐盛。它對史學辯論的許多中心議題、對時下的修正史觀都很有助益。──索倫•伊瓦森(Soren Ivarsson),《太平洋事務》(Pacific Affairs)
史崔特精確說明了泰國當局如何以推論方式運用國恥論遂行特定目的……我認為這本書在知識上很有啟發作用。──巴汶•查察法彭恭(Pavin Chachavalpongpun),《東南亞研究》(Southeast Asian Studies)
史崔特以有力的論據,說明泰國領導人如何不斷運用西方國家造成的歷史性犧牲,爭取民眾支持。這本書之所以具備影響力,另一個原因是他引用許多原始研究,包括泰國政府文件等。雖說這本書的主要訴求對象是泰國史學者,史崔特淺顯易讀的寫作方式使它也成為任何讀者的優良讀物……這本書以非常高明的手法,揭露泰國政客如何繼續利用反西方的國家主義,相當值得一讀。──《亞洲事務評論》(Asian Affairs Review)
泰國如何利用國恥進行政治榨取,讓國恥成為一種支持它進行族裔沙文主義與軍事擴張的政治工具,一直是重要議題。本書討論這個議題,很有知識啟發性,同時也淺顯易讀。──《東南亞研究》
這本書對史學者與政治學者特別有幫助,可以整合納入對泰國目前政治亂象的分析,非常受用。──《CHOICE雜誌》
這本書對二十世紀泰國史,特別是泰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扮演的角色,提供了發人深省的新省思。──《逗留:東南亞社會議題雜誌》(Sojour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