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

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3100
林遠澤
聯經出版公司
2019年6月04日
260.00  元
HK$ 221  






ISBN:9789570853100
  • 叢書系列:聯經學術
  • 規格:精裝 / 616頁 / 14.8 x 21 x 8.6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經學術


  • 人文史地 > 哲學 > 西方哲學 > 概論











    以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傳統作為研究的對象,涵蓋從18世紀末探討語言起源論的赫德(J. G. Herder),

    到20世紀初為社會心理學建立符號互動論基礎的米德(G. H. Mead)



      語言的作用將不再局限於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

      思維也將不再離開語言,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言邏各斯存在的先驗主體

      歷史—社會脈絡化地落實在一種,交互主體性的溝通共同體中




      林遠澤在本書《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一方面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路線(第一至三章),論述從赫德(Herder)到洪堡特(Humboldt)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如何在亞里斯多德的語言工具觀之外,為語言的語意學研究增加一種具世界開顯性作用的存有學向度;另一方面則從「語言心理學」的路線(第四至六章),闡釋從馮特(Wundt)到米德(Mead)的後續發展,如何在語言表象的作用外,為語言的語用學研究增加一種具行動規範性作用的溝通實踐向度。透過這兩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們不再僅將語言的作用局限在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是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另一方面,這個研究也使我們確定思維不能離開語言,從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言邏各斯存在的先驗主體,歷史-社會脈絡化地落實在一種交互主體性的溝通共同體中。惟當如此,哲學之語言學轉向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方得以在本書中得到真正的說明。



      《從赫德到米德》借鏡《從康德到黑格爾》的提法,闡釋《從赫德到米德》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如何相對於先驗觀念論的意識哲學進路,推動哲學轉向去思考在語言學模式中的溝通共同體理念。本書劃分六章與一個附錄,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I)包含前三章,在赫德與哈曼關於語言起源論的爭議中,一種不同於亞里士多德語言工具觀的語言哲學觀點如何產生出來。以及這種觀點如何影響了洪堡特,以至於他會主張作為建構思想的器官,語言不應是成品而是活動。洪堡特最後透過語言的交談結構,解釋在語言世界觀之意義多元主義下,吾人的世界理解如何具有客觀性,這開創了語用學之溝通向度的討論。包括第四至六章的第二部分(II),探討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在20世紀初期的發展過程。它始於馮特的研究,因為在青年語法學派將歷史比較語言學轉向語言心理學的研究之後,馮特首先針對語音之語意表達的普遍可理解性問題,深入研究了人類的語言如何能從動物的身體姿態表達,轉化成以表意符號進行溝通互動。

    ?


     





    哲學中「語言轉向」的別支──序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關子尹

    作者序

    ?

    導論

    一、亞里士多德傳統語言工具觀的形成

    二、語言分析哲學的傳統語言哲學局限

    (一)亞里士多德《形上學》的存有論詮釋學預設

    (二)亞里士多德《修辭學》的溝通行動理論轉向

    三、哲學在德國古典語言哲學中的轉向

    (一)語言的世界開顯性與語意學向度的擴展

    (二)語言的規範性建制與語用學向度的補充

    (三)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學思路

    ?

    I 從赫德到洪堡特:歷史比較語言學與語言的世界開顯性

    第一章 赫德語言起源論的存有論詮釋學解讀

    一、從語言起源論看語言哲學的音義背離現象

    (一)蘇斯米希的「語言上帝起源論」與語音之情感表達功能的背離???????

    (二)孔狄亞克的「語言動物起源論」與語意之符號溝通功能的背離???????

    二、赫德「語言人類起源論」的「以音構義」理論

    (一)赫德的語言批判進路

    (二)以音構義的命名活動

    1. 聽覺的存有論優先性

    2. 準先驗性的語言與去先驗化的理性之同構

    3. 語言的世界開顯性及其人類學的奠基

    三、赫德語言起源論的理論限度

    ?

    第二章 哈曼論純粹理性批判的語文學後設批判

    一、哈曼對於康德先驗哲學的後設批判

    二、哈曼與啟蒙時期的語言哲學問題

    三、哈曼的赫德批判與先驗語言學的構想

    (一)哈曼對於語言的上帝起源論的重構

    (二)哈曼對於語言的人類起源論的批判

    1. 語言之創造與應用能力的區分

    2. 人類的社群性與語言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基礎

    3. 啟示與傳統的先驗語言學優位性

    四、哈曼的語文學言說主義之意義與局限

    (一)哈曼的語文學言說主義之意義

    (二)哈曼的語文學言說主義之局限

    ?

    第三章 洪堡特論語言的世界開顯性與理性的對話性

    一、洪堡特語言研究的時代背景及其著作計畫

    二、洪堡特論語言的本質與語言的世界開顯性

    (一)亞里士多德—萊布尼茲傳統的語言工具觀

    (二)赫德語言起源論的啟發

    (三)魏斯格博對於語言之世界開顯性的解讀

    三、語言世界觀的相對性與洪堡特的非同一性意義理解理論

    (一)布朗對於語言相對性主張的分析

    (二)博許對於語言相對性解讀的批判

    (三)洪堡特的非同一性意義理解理論

    四、洪堡特論理性的對話性與言說的語用學向度

    (一)語言的社群性基礎

    (二)語言交談的原型與理性的對話性結構

    (三)洪堡特語言觀的語用學向度及其限制

    五、洪堡特語言哲學的哲學史意義

    ?

    II 從馮特到米德:語言心理學與語言的行動規範建制

    第四章 馮特的語言身體姿態起源論與民族心理學理念

    一、從洪堡特到馮特:史坦塔爾的語言心理學創建

    (一)文法學與邏輯學的區分

    (二)內在語言形式的語言心理學闡釋

    二、馮特的表達運動理論

    (一)馮特的「生理心理學」構想

    (二)表達運動理論的歷史溯源:面相學與戲劇學

    (三)表達運動的系統重構

    三、馮特的手勢語言理論

    (一)手勢語的構詞學

    (二)手勢語的句法學

    (三)手勢語與意義的身體姿態構成論

    1. 指示手勢的意向性意指作用

    2. 表現手勢的想像力形構作用

    3. 象徵手勢的概念感性化轉移作用

    四、聲音姿態與語音語言

    (一)聲音語言形成的發生學闡釋

    (二)對語言起源論之語音中心主義的批判

    (三)當代語伴手勢研究的復興與啟發

    五、民族心理學與文化科學的語言學奠基

    (一)民族心理學的理念與系統

    (二)民族精神與共通感的建構

    (三)未竟的文化科學之語言學奠基

    ?

    第五章 卡西勒符號形式哲學的文化哲學建構

    一、卡西勒與新康德主義的哲學構想

    (一)新康德主義的理論遺產

    (二)作為自由哲學的先驗哲學

    二、卡西勒論批判的文化哲學

    (一)先驗哲學的符號學轉向

    1. 符號學的知識論

    2. 從康德到洪堡特的轉向

    (二)符號形式的文化哲學推證

    1. 符號功能的文法學

    2. 語言、神話與符號形式的文化哲學推證

    (三)符號形式哲學的理論意義與困境

    三、卡西勒論形上學的文化哲學

    (一)達弗斯之爭的影響

    1. 海德格基於此在形上學的批判

    2. 卡西勒基於人文主義奠基的回應

    (二)文化哲學的知覺現象學重構

    1. 從符號形著性到生命的基本現象

    2. 知覺現象學與文化科學的邏輯重構

    (三)形上學的文化哲學的理論意義與困境

    ?

    第六章 米德社會心理學的溝通行動理論重構

    一、米德的早期思想發展與理論雛形

    (一)美國實用主義與德國古典語言哲學的綜合

    (二)米德社會心理學的理論雛形

    (三)米德詮釋的重新出發

    二、米德的社會心理學體系及其哲學涵義

    (一)從姿態會話到語言溝通

    1. 姿態會話與意義的邏輯結構

    2. 表意符號與思想活動

    (二)從自我意識到角色認同

    1. 語言溝通與自我意識的建立

    2. 遊戲、競賽與社會自我的建立

    3. 主我、客我與理性自我的建立

    4. 米德未完成的溝通理論

    三、米德的理論缺失批判與溝通理論的重構

    (一)圖根哈特對於內在主體性缺失的批判

    (二)哈伯瑪斯的溝通理論重構

    ?

    附錄 德國古典語言哲學的漢語研究

    一、從洪堡特的語言哲學傳統論在漢語中的漢字思維

    二、洪堡特語言學的漢語難題

    (一)洪堡特論語言與思想的關係

    (二)洪堡特的語言類型學區分

    (三)洪堡特漢語研究的難題

    三、洪堡特文字學的漢字難題

    (一)洪堡特語言學的文字學轉向

    (二)洪堡特的文字類型學區分

    (三)洪堡特漢字研究的難題

    四、在漢語中的漢字思維

    (一)恩德利希爾的六書詮釋

    (二)史坦塔爾論漢字的哲學

    (三)馮特論手勢語言與漢字

    ?

    引用書目

    本書內容原始出處說明

    ?









    哲學中「語言轉向」的別支




      自從美國學者羅蒂提出哲學中有所謂的「語言轉向」後,哲學界便必須回答一個問題:語言的論述在哪一意義下可有助於哲學問題的懸解!就這一議題,學界一般認為「語言轉向」指的是英美分析哲學傳統對哲學語言的使用做出批判與重審的「治療模式」。但筆者向來認為,由於語言的關鍵作用,近世除了分析哲學以外,我們於許多其他哲學傳統中其實也可以找到「語言轉向」的另類模式:例如首先有現象學傳統藉意向性分析(胡塞爾)或身體理論(梅露龐蒂)而展開的「意義建構模式」;有德里達為首的,力求揭露哲學語言包含著各種帶壓抑意味的對立的「解構模式」;有伽達默爾為首的,強調不同界域與傳統之間的辯證調和的「詮釋學模式」;有以哈伯瑪斯為代表的,強調社會不同持份者之間的溝通行動的「超驗實用模式」;而在這些模式之外,我向來最重視和認為更根本的,其實還有由洪堡特締建,並特別重視人能仗語言之習得與積極操作以開顯一世界觀的「育成模式」。這多種模式對語言的理解及其各自強調的語言功能雖不盡相同,而且彼此間往往存在著爭議,但不約而同地都與當世過分偏重語言的客觀表達功能的英美傳統相抗衡。這些「另類」的語言轉向,其更重視的,是語言的文化功能,乃至其社會功能,換言之,對這些語言哲學的「別支」而言,語言的習得、運用與溝通,歸根結柢而言,是一些人文現象乃至是一些社群現象!



      最近得觀林遠澤君新著《從赫德到米德》,展閱之餘,深慶上述這一意義的另類的語言轉向得到了更深入的闡述。林著展視了作者深邃的哲學史識:他首先是把分析哲學意義的「語言轉向」歸根於亞里士多德的語言工具觀的復熾與貫徹,並指出這根自亞氏對語言的工具理解,實乃後世乃至當今只知偏重自然科學與對象認知這一主流思想的觀念源頭;亞氏流風所及,當今哲學乃能振振有詞地對諸如、詰問、祈願、虛擬等人文訴求下的語言運用以其不涉認知為由而予以忽視。林著即據此以顯出,歐陸傳統語言哲學的一大特色,就是力求擺脫亞里士多德語言工具觀此一桎梏,而洪堡特認為語言並非單純的表達工具,而乃人類思想得以同步塑成的「器官」,和其認為應重視語言的活動多於重視其果實這些立場,實即此一另類傳統的鮮明旗幟。



      洪堡特於學術思想上的地位是很多元的,撇開他於教育學、政治學、史學和美學方面的許多貢獻不表,他首先憑其豐富的語言知識(包括漢語和梵語)被譽為現代普通語言學之父,而在哲學領域中,他繼承了康德哲學的精神,也堪稱為德意志觀念論之殿軍!而他這兩方面的成就的有機整合,便釀成其楬櫫的既立足於經驗觀察,亦不失於觀念深度的語言「育成模式」,和使他所倡議的語言理論於處理經驗對象之餘,能更合理地安頓人類社會中極盡豐富的人文現象與意義世界。



      整體而言,洪堡特語言哲學顯然是林著的一大理論樞紐。事實上,看林書的結構,洪堡特就正好像分水嶺一般把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即可再分為「從赫德到洪堡特」,和「從馮特到米德」。其中前者乃循洪堡特回溯其理論之濫觴與訴求,而後者則順洪堡特以觀其理論的後續影響及發展。其間先後論及赫德的「語言起源論」、哈曼對康德及啟蒙理性的「語文學後設批判」、馮特的「語言身體姿態起源論」、卡西勒的「符號形式哲學」、米德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提出的「姿態會話」學說和「符號互動論」等。此外,於論述過程中,林著也吸納了不少近代和當代先輩學者的相關討論,較重要的有史坦塔爾、魏斯格爾博、布朗、博許、圖根哈特、哈伯瑪斯等,儼然擬出一有關語言理論的德國哲學系譜。正如前述,在林書的視野中,這個從18世紀末伸延至20世紀的語言理論浪潮的中心議題,並非主流哲學所強調的對象認知問題,而乃人文社會現象的問題,而其中最耀目的焦點,正是人際的有效溝通問題,而這正是全書副題「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之所指。至於附錄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的漢語研究〉一文,雖與本書的核心結構無直接關涉,但正是運用這另類的語言轉向以回饋於漢語漢字反思的重要文獻,讀者殊不應錯過。全書總體而言,可謂構成了德國近代哲學中的「語言論」的支脈;正如作者自詡,這一個脈絡的整理,即使放眼西方學界,亦屬新猷!



      總而言之,林遠澤君新著涵蓋之豐富,可謂洋洋大觀。遠澤是我於東海大學任教最後一年時入學的學生,他當年由於是越級旁聽我的課,所以當初我對他並沒有留下印象。我真正認識遠澤,是許多年後的事。事緣十年前我應李瑞全兄之邀請,於中央大學作了一場與洪堡特語言理論有關的演講,其時遠澤剛於中央大學執教,作為聽眾之一的遠澤很快便和我建立起緊密的聯繫。我倆的學術興趣雖極為相近,但卻各有不同的重點,正好足以互補。坦白說,語言哲學之於英美傳統雖然盛行,但歐陸特別是德語傳統的語言哲學,放諸當世,卻只屬冷門。故當年得見遠澤這方面的關注和已具備的條件,真有點「吾道不孤」的喜悅!更難得的,是遠澤自此努力不懈,循洪堡特這基點上溯其源頭和下追其餘緒,能廣諏博採之餘又能深耕細作,終有今日這可觀成績,實極為難得。數月前遠澤求序於我,我毫不猶豫便答允了!唯月來諸事踵至,而自己赴德講學之期限又已逼近眉睫,本欲更詳細論列本書觀點之打算看來已難實行。賞識之餘,惟有爰書數語,以誌其新作之意義。是為序!

    ?
    關子尹




    其 他 著 作
    1. 危疑時代的儒學思考
    2.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
    3. 關懷倫理與對話療癒醫護人文學的哲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