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兩種文化下孩子的生活
吉布是一個生活在沙漠的牧羊人。從圖畫書翻開的蝴蝶頁,我們可以看到黃土綿延,小小的雜草叢和幾棵樹在其間零星生長著,也可以看到黃土中依傍石頭而建立的聚落,人類與動物和自然和平共存。而從外地來的孩子大衛,可以作為一種對照,讓讀者清楚的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與經濟型態。
牧羊人吉布善於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如鐵罐、瓶蓋、寶特瓶等等,製作他最喜歡的小汽車,但父親認為這些車子無法換取「金錢」,沒有用處,命令他丟掉。然而,吉布意外發現在市集擺攤,能將車子依父親的願望「處分」,又可以賺取金錢,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最後,吉布賣掉了所有小汽車,買了許多東西回家,包括他需要的剪刀。某種程度而言,吉布巧妙的解決了父親給他的難題,也有了經濟的生產力。
生長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孩子大衛,和吉布一樣喜歡汽車。大衛一家人開著汽車,穿戴著墨鏡、遮陽帽與T恤進入黃土大漠,碰巧遇到了吉布。從兩人相遇的跨頁,以及隨後吉布拿起大衛小汽車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文化的差異:外來者的物質生活文化,及觀光客帶來的寶特瓶、鐵罐等工業生產物件,可能會帶來許許多多的垃圾。然而,這些被視為汙染的垃圾,在吉布的巧手中成了玩具汽車,成為回收再利用與環保的例子,並且在市集中再度被外來遊客如大衛購買回去,形成一個有趣的循環。
兩個孩子,除了代表兩種文化的差異,也呈現了兩種經濟型態。筆者任教經濟弱勢的區域,孩子們下課後大多成為家中的隱形勞動力。吉布也是如此,他必須幫爸爸放牧,且必須自己想方設法培養經濟力,而手做小汽車意外成為一種換取金錢的管道。再看看大衛這個外來的旅客,和父母到吉布居住的城市度假,擁有經濟能力購買工業化生產的漂亮小汽車,與吉布形成鮮明的對比。
吉布的生活雖然不是那麼富裕,卻與自然和平共存,製作小汽車的材料更是取自於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與大衛的精美小汽車對比之下,讀者能夠反思現代物質文明帶來的問題,並擁抱原始、純樸的生活方式。
文�黃愛真
臺南市智慧森林兒童閱讀文化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