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9689410
潘家欣
大寫出版
2019年6月05日
230.00  元
HK$ 195.5  






ISBN:9789579689410
  • 叢書系列:Be brilliant!幸福感閱讀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9 x 25.5 x 1.6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e brilliant!幸福感閱讀


  •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史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臺灣美術史

    看臺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向獨創風格;潮到出水、出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增訂完整版。

      臺灣美術的文藝復興,多元文化衝擊下的島嶼天光!

      ★坊間最完整1895∼1945全紀錄;

      ★史上唯一首度130幅原作獨家授權;

      ★24+2位先驅藝術家用作品說人生故事。



      你可明白,這些既熟悉又陌生名字的背後故事?

      石川欽一郎──作育英才;臺灣西洋美術的教父。

      李石樵──前衛寫實;和村上春樹同樣是長跑迷。

      陳澄波──愛妻愛女;具有當時少見的性平意識。

      廖德政──溫柔文青;目賭廣島原爆的藝術天才。

      李梅樹──吾愛吾?;既畫圖又建廟的跨界NO.1。

      陳庭詩──抽象現代;《悲情城市》男主角的原型。



      該如何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理解──

      被大時代遺落的藝壇菁英,他們的重要性與歷史定位?




      前輩美術家們的青春,與我們一般無二。但是執著獻給藝術的美好年華,就這麼湮沒在戰亂與典範轉移的時代中……。



      時間拉回臺灣殖民時期。日本欲藉著國民教育體系、舉辦畫展等懷柔手段收攏民心,因此由臺灣美術教育的靈魂人物──石川欽一郎,開啟了臺灣美術史的序幕。由黃土水作為赴日習畫第一人,並陸續由廖繼春、顏水龍、陳植棋、李石樵、陳澄波、李梅樹、郭柏川、陳德旺、洪瑞麟、廖德政等人前往「內地」學習繪畫,充分奠定了臺灣美術運動的堅實基礎。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

      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




      為重拾這段空白的藝術史,本書仔細爬梳日治時期至臺灣光復後這些美術家的生平;深入剖析其創作風格與歷史定位,還原當時藝壇的真實樣貌。同時與台菜的色香味相集結,勾勒出令人臆想近百年前的人生餘味,向本土先驅創作者曾經燦爛、始終美好的滄浪人生致敬!



      透過觀看日治時期藝術家的人生,能讓生活在當代的人們瞭解──

      我們究竟錯過了多少美學的、歷史的、文化的,甚至飲食的臺灣?

      如果陳澄波還活著,我想問他赴日留學最想念的食物是什麼?

      如果李梅樹還活著,我想問他最能代表故鄉的美食,可是金三峽牛角麵包?

      如果郭雪湖還活著,我想問他自習學畫時,往返圖書館路上都吃些什麼?

      如果倪蔣懷還活著,我想問他退居幕後,心中又是何種滋味?



    本書特色



      我們想做一本不只圖文並茂,而且能讓當下這塊土地的人們,瞭解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美學是從哪裡開啟的書;別以為這是網路專欄改寫而已,這裡面加入了更多歷史的脈絡、文化的反思。而且更重要的,我們用每天都會吃下肚的食物,讓你更貼近這些藝術家有血有肉的人生──



      慢火細燉三十天,品嚐日治時代:煮一道家常料理,在歷史裡拌入苦辣酸甜,用舌尖味蕾,接軌藝術家波瀾起伏的人生。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用「台菜」向大師致敬!



    發自心底的熱愛+真情推薦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審訂

      ?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潘?/專文推薦



      ?姚銘偉,《薰風》季刊主編

      ?張佳家,臺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暨視覺總監

      ?楊?子,《花開少女華麗島》作者

      ?蔡蕙頻,《台灣史不胡說》作者

      ?蕭宇辰,臺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故事Story Studio共同創辦人暨營運總監

      ?謝金魚,歷史作家



      ?若說「料理」和「藝術」有什麼共通點,除了視覺上的享受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背後的在地風土人情吧。作者潘家欣小姐洞悉此點,並將其巧妙結合,堪稱臺灣出版史上的創舉,值得所有藝術愛好者細細品嚐。──姚銘偉?《薰風》季刊主編



      ?身為一名致力追求鎔鑄歷史與娛樂於一爐的創作者,面對此書唯有一句心聲:「嘿,我總算等到你了!」──楊?子,《花開少女華麗島》作者



      ?讀完這一本,你就可以去電你的美術老師了!──蔡蕙頻,《台灣史不胡說》作者



      ?作者用詼諧的語調、有趣的故事,讓我們陶醉在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如果你願意還可以用一道料理的時間沉澱、回味。──蕭宇辰,臺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故事Story Studio共同創辦人暨營運總監

    ?


     





    推薦序:舌尖上的美術史──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潘?

    審訂序:老闆!我要點菜──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自序:嘿,如果你也念念不忘

    ?

    楔子──臺展和臺陽美術展的誕生伊始

    春風化雨:石川欽一郎(梅汁番茄)

    做個好人:倪蔣懷(家常味增湯)

    矛盾之歌:鹽月桃甫(米粉炒)

    土水豐潤:黃土水(螺肉蒜)

    鄉愁之味:立石鐵臣(生炒花枝)

    一代宗師:廖繼春(酸菜炒豬肺)

    生活設計魂:顏水龍(三色蛋)

    教學相長:李澤藩(貢丸湯)

    生如花火:陳植棋(快炒蒜香蝦)

    女人的房間:陳進(清蒸荸薺丸)

    我不在圖書館:郭雪湖(味增醃菜頭)

    你自然系:林玉山(蓮藕排骨湯)

    ?

    中場──正統「國畫」之爭

    不懈的長跑者:李石樵(無敵佛跳牆)

    相信美:陳澄波(鳳梨苦瓜雞)

    被醜氣死:李梅樹(鹽烤香魚)

    漂浪男兒:郭柏川(鹹蛋四寶湯)

    大和色彩洋畫魂:梅原龍三郎(冰糖豬腳)

    孽子拿起畫筆:張義雄(沒有番茄的臺灣紅酒燉牛肉)

    獨行天地:陳德旺(秋日蒜烤魚)

    做條自由自在的魚:張萬傳(香煎赤?)

    做工的人:洪瑞麟(豪華版礦工便當)

    不如歸去:廖德政(清燙涼筍)

    大音希聲:陳庭詩(木耳炒蛋)

    運筆如刀:黃榮燦(紅燒牛肉湯麵)

    ?

    後記──日本近代西洋美術大亂鬥

    ?

    同場加映──此時,遙遠的中國

    我就是我自己的肋骨:潘玉良(芒果蜂蜜豬肋排)

    差點來臺灣:常玉(鹹蛋炒苦瓜)

    ?

    寫在最後──編後兩三事

    ?

    附錄

    版權注記

    各館典藏網址搜尋

    參考文獻

    ?

    謝誌





    審訂序



    老闆!我要點菜




      作為一位臺灣美術史研究者,很高興看到《藝術家的一日廚房》的問世。作者用年輕人的網路語言,讓原本枯燥、無趣、老古板的死知識,變成活潑、有趣,又帶點俏皮、夠屌的聊天型態;特別是為每一位美術家的生命特質或作品特色,炒上一盤對味的佳餚,讓人印象深刻,也回味無窮!



      臺灣「新美術運動」起源於日治中期的1920、30 年代,這群在清廷割臺前後出生的臺灣美術家,和他們的老師──日籍師輩畫家,乃至戰後來臺或流亡海外的華裔藝術家,合計二十六人,外加楔子、中場、後記與同場加映裡的解說與導言,織構成這本有趣的小書(說「小」也不小,全書十六萬多字,外加一百三十餘幅畫作及照片),外送二十六道菜餚,蒸、炒、煮、炸、燉、熬、勾芡……,菜香撲鼻,靈魂與肉體同蒙提升。



      臺灣美術史的研究,大致經歷幾個階段,從最早畫家個別資料的登錄,進入畫家作品的品評,然後才有整體活動(或運動)的描述,以及學術性的史料論證、歷史評價與定位的討論;然而越是進入學術的領域,卻越和一般群眾遠離,甚至造成一般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對臺灣美術史的敬而遠之、漠不關心,也毫無理解,因而才有把歷史重新故事化、戲劇化、文學化的呼籲與倡導。



      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家的一日廚房》的撰就與出版,成了及時雨、甘露水,作者以生動活潑、風趣好玩的網路語言,還是我這長期投身臺灣美術史研究的「男人」首次碰著,也讀得津



      津有味,酷∼。每篇文章一結束,就奉上一道佳餚,而每道佳餚的設計,又恰恰呼應那位美術家的生命與作品,如:最早赴日留學的黃土水,奉上的是「螺肉蒜」,用「進口螺肉罐頭」搭配在地生產的「蒜苗一支」,隱喻黃氏巧妙結合西方寫實技巧與東方文化底蘊的創作精神。又如論及生命甘苦交織、令人回味不絕的悲劇人物陳澄波,端上的是「鳳梨苦瓜雞」;雞肉先行小火燉煮三十分鐘,再加入苦瓜和蔭鳳梨繼續燉煮二十三分鐘,讓苦、鹹、酸、甜,融合在一起。為甚麼是「鳳梨」?當然是來自陳澄波1927 年「東美」(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畢業時所畫〈自畫像〉背景的那些看似「切片鳳梨」的圖形。那為甚麼又要先後燉煮五十三(30+23)分鐘?則是對他五十三歲生命的暗喻。



      諸如此類,作者在看似嘻笑怒罵、指桑罵槐的行文筆調之間,其實蘊藏了熱血青年的諸多正義感與同理心。



      很高興臺灣美術史的研究,在學術的建構之後,開始滲透入網路的年輕世界,而這些看似輕鬆的網路語言背後,其實亦可窺見作者曾經下過的苦工,大量資料的收集、篩選與濃縮。當然,除了一般讀者輕鬆、愉快的閱讀之外,也期待所有藝術家的家屬、後人,或粉絲,也都能用輕鬆的心情看待作者的表達,那看似「不敬」的語言,其實暗含著親暱的崇仰與肯定之意。年輕人不如此耍酷,是會被認為太肉麻!



      臺灣是多元文化交融、激盪、創新、迸發的寶地;臺灣的美術家,豈止本書列舉的這二十多位,相信《藝術家的一日廚房》的推出,只是一個開端,未來應有更精采的續集持續問世。



      好啦!老闆,我要點菜!



      朋友們!請上桌∼

    ?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