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關懷、誠實直白、愛,怎麼都造成傷害?
想像一下,詹姆斯今天很晚下班,在開車回家的路上,突然冒出買花送老婆的念頭,但不只是一束花,而是一束充滿愛意的花(可能是某個廣告讓腦中的潛意識作祟)。於是,詹姆斯下車買花,想用這份禮物讓老婆知道她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他花了不少時間與心力才選到合適的,雖然花了不少錢,但也很開心。
詹姆斯到家後,將這份愛的禮物送給老婆,卻得到出乎意料的反應—老婆露出很受傷的表情。這跟詹姆斯心裡想的不一樣!
「你應該早就知道,我不喜歡這種花束。告訴過你多少次了?」老婆神色凝重:「你去哪裡鬼混了? 幹嘛突然買花給我?」
「沒有啦!我……我只是覺得妳會喜歡而已。」他說。現在連他也覺得受傷了。
如果你是詹姆斯或者他的妻子,你會有什麼感受?會不會感到沮喪、生氣、挫折、誤會?這些感覺是不是聽起來似曾相識?也許你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像詹姆斯一樣,送花給妻子訴說愛意,雖然已經做了心裡想做的事,卻一點也不滿足?他的老婆正在電話中跟母親哭訴,而鮮花則直挺挺的躺在垃圾桶裡。
這個情境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我們想依靠他人獲得快樂,但沒有人能真的﹁讓﹂我們快樂。事實上,沒有人能影響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感覺和反應,只能全權由自己負責。當我們將情緒的控制權拱手讓人時,就會覺得事情莫名其妙的失控,會使我們感覺到壓力、焦慮,甚至是憂鬱。
在本書中,會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探索這些觀念,希望傳達一件事情給更多人知道:
只要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拿捏好與他人之間的邊界,你就能重新掌握情緒,讓關係變得更好,也更容易滿足。
本書會著重在一些情境,它們讓我們覺得憂傷、痛苦,導致焦慮、憂鬱或壓力失控,讓我們對人際關係、甚至是自己感到不滿。書中會強調人類特定的基本生理需求並進一步解析,無論幸福對你而言是什麼,都能幫助你找到「你要的幸福」。
書中不只針對人際邊界概念(boundary)對於日常互動的重要程度加以說明,也會介紹部分大腦結構的知識,以及大腦如何影響人類的所作所為。了解這些知識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我們會有特定的行為與反應,而且可能會引發挫折與困頓。除上述之外,因我本身是有數年經驗的執業心理醫師,會將近百年來心理學研究的發現收錄於本書。
此書共有兩個部分。在第一部「記住這些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中,我們詳細觀察人際邊界的概念,並探究其真正含義。「行使情緒控制權」與「體驗放鬆情緒」之間的關聯,就是人際邊界概念的基礎。而為了闡述這種關聯,書中會簡單介紹大腦的基本機制,以及組織方式。這些簡單的解釋,讓人更容易理解,為什麼人際邊界概念不只有益於我們的處世哲學和心理學觀念,也是大腦原始部位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流程。如果您已經熟悉大腦邊緣系統的基本功能與壓力反饋機制,可以直接閱讀本書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邊界概念實務應用」進入正題,經由人際邊界的概念,探討平常引起壓力的情況。我們將利用第一部的內容(大腦如何回應外部刺激),來看看為何某些事件(如戀愛、友情、職場、生氣、追求幸福)會累積壓力。也將近一步得知,為什麼理解人際邊界之後就能稀釋壓力。文中還會探討自己「為什麼」與「如何」對各種情況做出理性或情緒化的反應。最後,第二部將以實際建議總結:利用正向方法紓緩製造壓力的源頭。
書中將以新的角度檢視既有觀念,相信這樣能改變你的人生,但在此之前,需要先強調幾個重點,盡可能避免誤解。理性和感性的互動是人格發展的本質。然而這兩種思考是彼此對立的。我們的理想狀態,就是均衡利用自己的理性與感性;而為了保持情緒平衡,本書聚焦於各種失衡的案例。簡單來說,我們必須了解最原始的情緒:恐懼(fear)。
幾千年來,恐懼的形式已比從前更加複雜,發展出現今我們所體會到的各種情緒,甚至偽裝成更詭譎難辨的樣子。而它們的本質都是「對死亡的恐懼(或者說是求生的意志)」,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可能會是憤怒、侵略、悲傷或其他過剩的情緒;雖然大家體驗到的情緒都不一樣,卻意外的「本是同根生」。
推薦序一
到底是誰的問題?
所謂的邊界,是什麼意思?既然大家都能接受一個道理:「我跟你不同,你也和我不一樣。」那麼也就能接受:「『我』和『你』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事物,註定有差異。」
作者對於「邊界」的定義,簡單到不可思議。然而在實際應用上,還是可以再把範圍限縮一點。譬如說,「你的問題」與「我的問題」這兩者間,有可以區隔的邊界。
再更進一步來說,「什麼問題是我可以改變的?」、「什麼問題是我無法改變的?」這個邊界抓清楚,我們可以再少些煩惱,多一些行動效率。因為減少了精力的虛耗,更看清了問題的重點與核心所在。
作者設立邊界的方式,還可以更深入細膩。像是「我的問題」,「我」跟「問題」中間也要有個邊界。「問題」可能是個外在事件,像是對方想要離開這段關係,可是那不等於「我」,比方說對方要離開,不代表「我不好」。用這種方式思考,困擾又能再減少!
無法承受的問題已經不在我心裡,而是在我身外。是「我該處理的事情」,而不是「我體驗到的事情」,這樣一來,與問題之間就保持了距離。我不再覺得事情壓迫自己,因為我可以決定要保持多少距離。
目前在坊間的大眾心理學概念,通常相對於「邊界」,比較常使用的中文翻譯是「界線」或「界限」,相關的詞包括「心理界線」或「人際界線」,可以找到不少討論相關議題的書籍。所以用相關概念重新看待個人情緒,以及人際關係的維繫與衝突處理,是相當多人討論的概念與運用。
一旦我們個人的內、外在邊界明確,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楚,這世上最多的煩惱,就是「自尋煩惱」。因為我們的邊界不清,所以即便不關我們的事,或者難以操之在己的事,我們也毫不篩選的把它們都擺到我們的心裡堆放著,於是淤積發臭,令人難耐。
任何時候產生的想法,都只是大腦活動的一部分,僅限於我們意識到的活動,而非所有活動。
我們的大腦,會不斷製造「問題」,讓我們解決。這是大腦經過長久演化,幫助我們生存下來的方式,這也是人類異於其他生物的特點。
然而,大腦活動幫助我們活下來,但並不一定活得好。過多的憂思煩惱,影響了生活品質,甚至戕害了身心健康,也對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這也是這本書想要著力的焦點之一。
「我是誰?」這個終極議題,如果常自我提問,就會慢慢明白:「我」不只是情緒、不只是想法,不只是「問題」,甚至「我」不等於「我的大腦」!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活得更自由。邊界像防火牆,可以防止情緒將我們淹沒。邊界又像一個指引,定義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
作者詮釋邊界的方式,讓這個概念能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進一步可採取相應的策略來應對。礙於篇幅,我只能取其中一部分的精華跟各位讀者分享,邀請您來看這本書,透過作者的某些獨創觀點,實質地改善我們的生活。
祝福您!
?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