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重設你的人際邊界:人不跨過心理邊界就無法互動,會孤單, 但邊界重疊又會受傷害,該怎麼拿捏?

重設你的人際邊界:人不跨過心理邊界就無法互動,會孤單,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9164955
喬治•戴特
廖桓偉,李菲
大是文化
2019年6月03日
113.00  元
HK$ 96.05  






ISBN:9789579164955
  • 叢書系列:Think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4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hink


  • 心理勵志 > 人際關係 > 人脈/處世











      「交往的時候我們好契合,住一起以後,他生活態度就變了。」

      「我找了好久、挑了半天的禮物,她的反應卻是:你幹了虧心事?哪來的錢?」

      「不管我怎麼做,我爸的評語都是我哪裡還沒做好。」

      「跟他說這麼做後果會很慘,他就是要這麼做,還怪我潑冷水。」

      「朋友跟我借錢,我去他家後卻發現他日子過得比我好。」



      家人、朋友或孩子曾讓你這麼感覺嗎?

    ???? ?

      如果是,這表示:你,越界了,越過了人際的邊界,

      因而把情緒的控制權交給了別人。

      這就是你負面情緒:壓力、憤怒、焦慮甚至憂鬱的來源。

    ???? ?

      本書作者喬治.戴特是美國心理學家、青少年心理諮商師,

      他說,人際邊界,就是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

      人如果不跨過邊界就無法互動,但邊界太近或重疊,

      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感受、壓力、甚至造成傷害。

      那麼,這條看不見的人際邊界,到底該怎麼拿捏?

    ???? ?

      ◎人際邊界——「我」的心理範圍有多大?

      我付出這麼多,為什麼你從沒滿意過?

      我費盡了心思,為什麼對方的反應常常讓我失望?

      你會這樣想很正常,因為,大腦喜歡預測結果,

      但這就是一種越界,因此產生壓力。怎樣做才能不讓這些壓力困住自己?

    ?

      ◎有六種情況,你不知不覺中侵犯了別人的邊界:

      •意見相同不一定是朋友,看法不同也不代表是敵人。別用一個概念斷定一個人。

      •你總想把朋友捏成你心中想要的模樣?但是不聽你的,不等於背叛你。

      •施捨他,不代表他該照你說的做,不管你給的是建議,還是物品,都一樣。



      另外三種常見的越界行為是?



      ◎因為別人越界而受傷,我如何痊癒?

      .不說「我應該……」,要說「我想要……」。

      「我應該戒菸……」、「我應該減肥」、「我應該再努力一些」。

      「應該」,是世上最讓人感到良心不安的兩個字,怎麼改變?

      .內疚時,我怎麼走出來?

      有人老是重提你過去犯的錯,怎麼辦?

      很簡單,告訴自己,以前認為最好的決定,現在不適合了。

      這不是犯錯,這是人生。

    ???? ?

      ◎邊界理論與戀愛、親子和朋友關係:

      伴侶在一起之後態度就變了,為什麼?

      遇到語言冒犯霸凌,你得封鎖邊界。

      朋友讓你失望?其實是你越界了。

      父母總希望孩子獨立,卻又屢屢侵入邊界?



      作者還會分享,像他這樣一個心理學家,

      怎麼透過身體的呼吸,好好釋放情緒,

      替自己重設人際邊界。



    各界推薦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女人迷womany專欄作家�柚子甜

      失落戀花園知識總監�海苔熊

      暢銷書作家�螺螄拜恩

    ?


     





    推薦序一 到底是誰的問題?�洪仲清

    推薦序二 想要擁抱世界,需要重設人際邊界�柚子甜

    推薦序三 辨識內在罪惡感,找回人生控制感�海苔熊

    推薦序四 尊重他人與你不同的權利�螺螄拜恩

    ?

    引言 關懷、誠實直白、愛,怎麼都造成傷害?

    ?

    第一部 記住這些人際關係基本原則

    ?

    第一章 人際邊界——「我」的心理範圍有多大?

    1. 付出這麼多,你沒滿意過

    2. 我費盡心思得不到預期的反應

    3. 對方是否接受,不是看你付出多大心意

    4. 我是誰?「我」的範圍到哪?

    5. 人總喜歡預測結果,因此產生壓力

    6. 同樣行為,本來就會引發不同反應

    7. 其實不是你的問題

    ?

    第二章不困住自己

    8. 大腦是怎樣「學會感受」的

    9. 左右腦分工,造成理性感性分歧

    10. 忘卻,使我們有了新想法,不困住自己

    11. 刻意練習,更新大腦的神經連結

    ?

    第三章恐懼是最強的動機

    12. 恐懼會產生動能——壓力賀爾蒙

    13. 無法預測結果、缺乏控制權,觸發恐懼

    14. 壓力驅使行動,也是情緒的基礎

    15. 壓力會消耗體能,引發憂鬱

    16. 會讓你感到壓力爆表的事,不會讓你感到意外

    17. 對事件聚焦放大,害你焦慮憂鬱

    18. 邊緣系統立刻接管大腦,理性退讓是天性

    19. 壓力就是壓力,不分好壞

    ?

    第四章你無法阻止情緒,但得學會處理

    20. 情緒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情緒的反應程度

    21. 我覺得沒什麼,為什麼他反應這麼激烈?

    22. 我們無力阻止情緒,但能夠決定如何處置

    23. 為自己的情緒經驗加入理性,其實你很會

    24. 左右腦分工,所以情緒很難用語言表達

    25. 情緒是能量,消散了才做決定

    26. 「我別無選擇」其實是替自己辯護

    ?

    第五章情緒、壓力,以及心理邊界

    27. 你和問題之間的邊界消失了,結果......

    28. 追求生存吧!

    ?

    第二部 人際邊界怎麼運用

    ?

    第六章 邊界聚焦:確定這件事、這個人與你之間的界線

    29. 尊重。不等於你同意或包容

    30. 抱著好奇心傾聽,爭辯等於你覺得受威脅

    ?

    第七章六種情況,你不知不覺侵犯了人際邊界

    31. 別用一個概念斷定一個人

    32. 是說服還是操弄?不聽你的,不等於背叛你

    33. 他的反應不符合你的期待?你越界了

    34. 施捨他,不代表他應該照你說的做

    35. 相信運氣,會混淆問題

    36. 評論他人時,其實你說的是自己

    ?

    第八章因為越界而受傷,我如何痊癒?

    37. 「正常」的反應,其實是你心裡預設的反應

    38. 不說「我應該...... 」,要說「我想要...... 」

    39. 對自己誠實,否則徒增遺憾失望

    40. 內疚時,我怎麼走出來?

    41. 犯了錯,要怎麼找回士氣?

    42. 你的情緒只有你知道,別人不可能明白

    ?

    第九章在忘了人際邊界的世界好好生存

    43. 要求我政治正確以免冒犯他人,就是侵犯我

    44. 遇到語言冒犯霸凌,你得封鎖邊界

    45. 遭到霸凌該怎麼辦?

    ?

    第十章心裡有邊界,戀愛無戰事

    46. 伴侶在一起之後態度就變了,為什麼?

    47. 維持邊界,濃情不滅

    48. 越親密越知道如何傷害對方

    49. 吵架了,怎麼辦?

    50. 一次處理一個問題,別只想講贏對方

    ?

    第十一章邊界理論與親子關係、朋友關係

    51. 希望孩子獨立,卻又屢屢侵入邊界

    52. 朋友讓你失望?是你越界了

    ?

    第十二章 邊界理論的臨床應用

    53. 治療憂鬱

    54. 解決焦慮

    55. 社交恐懼

    56. 別把情緒和想法摻在一起

    57. 你當然可以憤怒,但要管理憤怒

    58. 慢性疼痛管理

    ?

    第十三章想透過物質或戀愛找到幸福,你會……

    59. 行為模式退回幼年期

    ?

    第十四章用「我的時間」來平復與療癒

    60. 釋放情緒

    61. 好好呼吸

    ?

    參考書目





    引言



    關懷、誠實直白、愛,怎麼都造成傷害?




      想像一下,詹姆斯今天很晚下班,在開車回家的路上,突然冒出買花送老婆的念頭,但不只是一束花,而是一束充滿愛意的花(可能是某個廣告讓腦中的潛意識作祟)。於是,詹姆斯下車買花,想用這份禮物讓老婆知道她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他花了不少時間與心力才選到合適的,雖然花了不少錢,但也很開心。



      詹姆斯到家後,將這份愛的禮物送給老婆,卻得到出乎意料的反應—老婆露出很受傷的表情。這跟詹姆斯心裡想的不一樣!



      「你應該早就知道,我不喜歡這種花束。告訴過你多少次了?」老婆神色凝重:「你去哪裡鬼混了? 幹嘛突然買花給我?」



      「沒有啦!我……我只是覺得妳會喜歡而已。」他說。現在連他也覺得受傷了。



      如果你是詹姆斯或者他的妻子,你會有什麼感受?會不會感到沮喪、生氣、挫折、誤會?這些感覺是不是聽起來似曾相識?也許你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像詹姆斯一樣,送花給妻子訴說愛意,雖然已經做了心裡想做的事,卻一點也不滿足?他的老婆正在電話中跟母親哭訴,而鮮花則直挺挺的躺在垃圾桶裡。



      這個情境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我們想依靠他人獲得快樂,但沒有人能真的﹁讓﹂我們快樂。事實上,沒有人能影響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感覺和反應,只能全權由自己負責。當我們將情緒的控制權拱手讓人時,就會覺得事情莫名其妙的失控,會使我們感覺到壓力、焦慮,甚至是憂鬱。



      在本書中,會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探索這些觀念,希望傳達一件事情給更多人知道:



      只要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拿捏好與他人之間的邊界,你就能重新掌握情緒,讓關係變得更好,也更容易滿足。



      本書會著重在一些情境,它們讓我們覺得憂傷、痛苦,導致焦慮、憂鬱或壓力失控,讓我們對人際關係、甚至是自己感到不滿。書中會強調人類特定的基本生理需求並進一步解析,無論幸福對你而言是什麼,都能幫助你找到「你要的幸福」。



      書中不只針對人際邊界概念(boundary)對於日常互動的重要程度加以說明,也會介紹部分大腦結構的知識,以及大腦如何影響人類的所作所為。了解這些知識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我們會有特定的行為與反應,而且可能會引發挫折與困頓。除上述之外,因我本身是有數年經驗的執業心理醫師,會將近百年來心理學研究的發現收錄於本書。



      此書共有兩個部分。在第一部「記住這些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中,我們詳細觀察人際邊界的概念,並探究其真正含義。「行使情緒控制權」與「體驗放鬆情緒」之間的關聯,就是人際邊界概念的基礎。而為了闡述這種關聯,書中會簡單介紹大腦的基本機制,以及組織方式。這些簡單的解釋,讓人更容易理解,為什麼人際邊界概念不只有益於我們的處世哲學和心理學觀念,也是大腦原始部位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流程。如果您已經熟悉大腦邊緣系統的基本功能與壓力反饋機制,可以直接閱讀本書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邊界概念實務應用」進入正題,經由人際邊界的概念,探討平常引起壓力的情況。我們將利用第一部的內容(大腦如何回應外部刺激),來看看為何某些事件(如戀愛、友情、職場、生氣、追求幸福)會累積壓力。也將近一步得知,為什麼理解人際邊界之後就能稀釋壓力。文中還會探討自己「為什麼」與「如何」對各種情況做出理性或情緒化的反應。最後,第二部將以實際建議總結:利用正向方法紓緩製造壓力的源頭。



      書中將以新的角度檢視既有觀念,相信這樣能改變你的人生,但在此之前,需要先強調幾個重點,盡可能避免誤解。理性和感性的互動是人格發展的本質。然而這兩種思考是彼此對立的。我們的理想狀態,就是均衡利用自己的理性與感性;而為了保持情緒平衡,本書聚焦於各種失衡的案例。簡單來說,我們必須了解最原始的情緒:恐懼(fear)。



      幾千年來,恐懼的形式已比從前更加複雜,發展出現今我們所體會到的各種情緒,甚至偽裝成更詭譎難辨的樣子。而它們的本質都是「對死亡的恐懼(或者說是求生的意志)」,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可能會是憤怒、侵略、悲傷或其他過剩的情緒;雖然大家體驗到的情緒都不一樣,卻意外的「本是同根生」。



    推薦序一



    到底是誰的問題?




      所謂的邊界,是什麼意思?既然大家都能接受一個道理:「我跟你不同,你也和我不一樣。」那麼也就能接受:「『我』和『你』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事物,註定有差異。」



      作者對於「邊界」的定義,簡單到不可思議。然而在實際應用上,還是可以再把範圍限縮一點。譬如說,「你的問題」與「我的問題」這兩者間,有可以區隔的邊界。



      再更進一步來說,「什麼問題是我可以改變的?」、「什麼問題是我無法改變的?」這個邊界抓清楚,我們可以再少些煩惱,多一些行動效率。因為減少了精力的虛耗,更看清了問題的重點與核心所在。



      作者設立邊界的方式,還可以更深入細膩。像是「我的問題」,「我」跟「問題」中間也要有個邊界。「問題」可能是個外在事件,像是對方想要離開這段關係,可是那不等於「我」,比方說對方要離開,不代表「我不好」。用這種方式思考,困擾又能再減少!



      無法承受的問題已經不在我心裡,而是在我身外。是「我該處理的事情」,而不是「我體驗到的事情」,這樣一來,與問題之間就保持了距離。我不再覺得事情壓迫自己,因為我可以決定要保持多少距離。



      目前在坊間的大眾心理學概念,通常相對於「邊界」,比較常使用的中文翻譯是「界線」或「界限」,相關的詞包括「心理界線」或「人際界線」,可以找到不少討論相關議題的書籍。所以用相關概念重新看待個人情緒,以及人際關係的維繫與衝突處理,是相當多人討論的概念與運用。



      一旦我們個人的內、外在邊界明確,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楚,這世上最多的煩惱,就是「自尋煩惱」。因為我們的邊界不清,所以即便不關我們的事,或者難以操之在己的事,我們也毫不篩選的把它們都擺到我們的心裡堆放著,於是淤積發臭,令人難耐。



      任何時候產生的想法,都只是大腦活動的一部分,僅限於我們意識到的活動,而非所有活動。



      我們的大腦,會不斷製造「問題」,讓我們解決。這是大腦經過長久演化,幫助我們生存下來的方式,這也是人類異於其他生物的特點。



      然而,大腦活動幫助我們活下來,但並不一定活得好。過多的憂思煩惱,影響了生活品質,甚至戕害了身心健康,也對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這也是這本書想要著力的焦點之一。



      「我是誰?」這個終極議題,如果常自我提問,就會慢慢明白:「我」不只是情緒、不只是想法,不只是「問題」,甚至「我」不等於「我的大腦」!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活得更自由。邊界像防火牆,可以防止情緒將我們淹沒。邊界又像一個指引,定義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



      作者詮釋邊界的方式,讓這個概念能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進一步可採取相應的策略來應對。礙於篇幅,我只能取其中一部分的精華跟各位讀者分享,邀請您來看這本書,透過作者的某些獨創觀點,實質地改善我們的生活。



      祝福您!

    ?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