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目前一般俗稱之「臺灣總督府檔案」,是指目前庋藏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之1895年至1945年的50年間,日本帝國設置來統治臺灣的總合政府機關臺灣總督府及其下部機關因執務而形成之公文書,有時也包括1936年成立之官民合資之國策會社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會社營運文書。這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的檔案,在日本殖民政府退出臺灣之後,很難得地被交接、保存了下來,使得吾人對於那50年間的日本統治可以有據以進行實證研究的重要史料。這批檔案,不論對於臺灣近代史之研究來說也好,對於日本近代史之研究來說也好,都具有難以比擬的重要性。
然而,這批檔案要可以被普遍地利用為研究的資料,則有待各種條件俱足之後。戰後雖然接收了這批檔案,但應該還只是將之視為敵產,甚至將之當做不可輕易示人的密件。1966年,王世慶先生發表「介紹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一文後,世人才終於得窺其大致之面貌,但仍難以閱讀檔案之本身,只是偶有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即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之前身)之內部同仁(例如,王世慶先生)利用來或作為編修通誌之參考,或據以撰寫研究專題。另外,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也較有系統地挑選翻譯出版其中有關「抗日」的檔案。
1970年代中期以後,臺灣史逐漸成為學院裡的一個新興領域,但一般研究者還是難以使用這批檔案。大約在1980年前後,當時的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即今國立臺灣圖書館,其前身為臺灣省立圖書館)率先將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臺灣關係藏書採開架式提供閱覽,對於當時的日本殖民地時代臺灣史研究者的史料資源來說,是個重大的突破。因此當時的研究者之史料根據,主要是總督府及其周邊機關、單位所編輯出版的圖書、報刊或當時已經復刻出版的臺灣人報刊(例如,『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和『臺灣新文學叢刊』等),而不是這些更基礎性的機關行政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之逐漸能夠提供研究者使用,還是要等到1980年代中期以後。
1980年代關於臺灣總督府檔案,有兩個在時間上大致平行地展開的整理工作。一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許雪姬教授於1987-1988年將每冊檔案之目錄影印彙編成176冊之目錄,讓研究者可以有一個全面的件目錄可以查詢,並於其後繼續進行部分檔案的數位化掃描。一是日本中京大學檜山幸夫教授帶領的團隊,自從1981年起每年利用寒暑假來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一確認每件檔案之內容幾乎是重新製作了以件為單位的檔案目錄。
我與檜山幸夫教授初識於1980年。當時正好有所謂的教科書問題,我們兩人初識就因為教科書問題而爭吵了起來,結果我們就在彼此誰也無法說服對方、各不相讓之下吃了一頓初識見面禮的午餐,但是我們卻也了有一個共識:我們必須在更多的歷史事實之基礎上,才能進行更有意義的爭論(討論)。也就是在1980年這次的臺灣訪問期間,檜山幸夫教授邂逅了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會的臺灣總督府檔案,於是他自1981年起就此展開了長達將近40年的臺灣總督府檔案目錄的製作工作。
1980年代中期我赴日留學後,雖側身東洋史學科,但因希望研究日本殖民地時代的臺灣史,因此大半時間都在日本史學科接受史料實證史學的訓練,甚至參加讀書會學習解讀日本手寫文書史料。當年也在伊藤隆、我部政男等日本史教授的帶領下參加各種日本近代史的研究會。我所參加的研究會當中,其中一個就是檜山幸夫等日本大學、法政大學、東海大學、國士館大學、早稻田大學等東京地區私立大學出身者為中心所組成的日本近代政治史、外交史的研究會。在這些學習當中逐漸體得了日本近代政治史研究的真髓。
戰後的日本近代史研究,除了企圖以社會經濟結構為中心來解釋歷史的「戰後歷史學」流派之外,最主要的研究手法是利用外交文書及政治家之私文書來研究政治過程。檜山幸夫教授就是利用外交文書、政治家之私文書來研究1894-95年之日清戰爭(甲午戰爭)的專家。日清戰爭研究的自然延伸之一,就是研究該戰爭後領有臺灣之後日本如何進行新領地的統治。因此,臺灣總督府的行政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自然對檜山幸夫教授具有絕對的吸引力。檜山幸夫教授對於臺灣總督府之臺灣統治研究所採取的策略,並不是先設定主題選取該當檔案進行專題研究,而是透過全面地整理檔案目錄,整體地掌握臺灣總督府之檔案的全貌,並從中理解臺灣總督府之臺灣統治。由於,臺灣總督府檔案是截至目前為止即使日本國內近代官廳都難得見到的相對完整之機關行政文書,因此檜山教授也在這樣的作業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了近代日本官廳行政文書的文書學。所以檜山教授對於臺灣總督府檔案的介紹,一方面是檔案文書學的研究,同時也是臺灣總督府之行政研究。
此次臺灣文獻館將檜山教授整理臺灣總督府檔案之心得翻譯編輯出版,希望藉此提供國人使用這批檔案的高品質而且有效之入門指引。另外,也對檜山幸夫教授以將近四十年之歲月投入這批對於臺灣近代史、日本近代史來說都極為重要的史料之整理所付出的心力致敬。
故宮博物院院長
吳密察 謹識
中華民國1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