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中國大陸國防科技工業的蛻變與發展(2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633347
董慧明
五南
2019年4月25日
107.00 元
HK$ 101.6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7633347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法政類
>
政治
>
政治學
同
類
書
推
薦
情報學理論與實務:大學用書系列(一品)(九版)
從上而下的改革:習近平時期中共幹部監督與動員
國際政治經濟學
認識立法院(2版)
2020年總統選舉:新時代的開端
內
容
簡
介
「中國興起」所引起的各種議題討論,不僅是當前學術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其國力、軍力的實際發展更是動見觀瞻,攸關兩岸、亞太地區和國際安全。本書以探討中國大陸國防實力的內在動能──國防科技工業為主題,採用歷史制度研究途徑「路徑依賴」觀點,梳理這項發展已逾六十年的產業體系,如何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軍事轉型,以及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策進形成強勁的支撐力。
中國大陸自習近平主政以來,不斷強調以富國強軍為核心的「中國夢」、「強軍夢」論述,然而欲實現這個遠大夢想和目標,必須有一套可行、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而利用國防科技之力則是其處方之一。透過本書能夠一窺國防科技工業的蛻變歷程、運作體制,並且瞭解這項產業未來發展的取向和潛在的變數挑戰,冀能提供中國大陸政治、經濟、國防產業、軍事事務等相關議題研究之另一視角。
?
目
錄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國防實力的內在動能—國防科技工業
第一節 問題觀察與提出
第二節 國防科技工業重要概念
第三節 資料獲取與相關議題研究
第四節 本書的研究途徑與方法
第二章 探索 做中學、學中做的富國強軍現代化道路
第一節 美國軍事工業發展經驗
第二節 俄羅斯軍工企業發展經驗
第三節 中國大陸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現況
第三章 選擇 從三線建設到軍民融合的國防科技工業蛻變之路
第一節 建政初期:三線建設
第二節 改革開放時期:軍民結合
第三節?? 科學發展時期:軍民融合
第四章 強軍 國防科技工業與中共軍力現代化
第一節 以國防科技為根基之信息化現代軍力建設
第二節 解放軍現代化軍事能力
第三節 國防科技強軍之機會與限制
第五章 興國 國防科技工業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一節 以國防科技為途徑之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第二節 戰略性新興軍民產業聯動力
第三節 國防科技興國之機會與限制
第六章 影響 國防科技工業的變數與效應
第一節 國防科技工業未來挑戰
第二節 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對策
第三節 國防科技工業影響效應
第七章 結論 兼具防務與經濟雙重效益的強效處方
第一節 後發優勢: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策略
第二節 滿足國防建設需求
第三節 填補經濟內需轉型
結語
參考文獻
?
序
序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發展、軍事武裝力量體制變革,屢屢引起各方關注,雖然有其令人驚豔之處,卻也能從中發現其限制和不足。虛實之間,正是投入這個領域研究的興趣所在。中國大陸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歷程亦是如此。從建政初期以土法煉鋼方式建立基礎,到後來獲得俄羅斯等國的技術支援,再至追求獨立自主的國防科技發展能力,這段蛻變正好可以對應至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轉型歷程,同時也在國家經濟實力增長背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功能。無論是富國強軍還是強軍富國,利用國防科技之力已成為中共實現「中國夢」和「強軍夢」的有效良方,而健全其產業體制、發揮功能更是可從深度發展「軍民融合」戰略看見中共對於下個階段的國家經濟和國防事務改革企圖心。
本書是一本涵蓋中國大陸政治、經濟、軍事領域的研究著作,認為以國防科技工業為基底所產生的影響力和支撐力,可對當前中共積極推動的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強勁的動能。為了能夠深入瞭解這項產業對中國大陸國家發展和安全戰略之重要意義,本書的第一章大量檢閱和研究議題相關的文獻資料,並且針對議題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途徑與方法加以說明。自第二章開始,採用歷史制度研究途徑中「路徑依賴」觀點,將中國大陸國防科技工業蛻變歷程置於歷史發展軸線,分別舉出美國、俄羅斯等傳統軍事工業大國發展經驗產生的實質影響和借鏡效應,以及中共提出以國家主導、需求引導、市場運作為主軸之發展策略,說明這段「做中學、學中做」的發展歷程。
本書從第三章開始,進入研究重點領域,深入探討各時期在「三線建設」、「軍民結合」,以及「軍民融合」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戰略之重要意涵。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則是分別以「強軍」和「興國」為核心,釐清國防科技工業對當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之軍隊建設方面助益,以及在推動包括「中國製造2025」在內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增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項目方面之溢出效應。此外,也分別指出各自的發展機會與限制,進而在第六章、第七章,具體提出國防科技工業在未來發展中包括政策規範、軍工企(事)業單位重組、資源合理分配等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中共的因應對策。自安全、經濟、防務三大面向檢視中國大陸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效應,可以歸結出中共試圖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策略,以滿足國防建設需求和填補經濟內需轉型之效益。
透過本書,可以一窺中國大陸國防科技工業的蛻變歷程、體制運作和未來發展取向。本書能夠順利出版,除了必須感謝五南文化的大力協助,過去在學術研究領域予以指導、建議和提供個人許多寶貴研究和出版經驗之先進,在此一併致上謝忱。當然,在撰書過程中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更是我堅持寫作的動力,你們功不可沒。本書希望在過去學術前輩建立的基礎上,再啟以國防科技工業解析中國大陸國家和國防事務發展的可行視角,並且以客觀、謹慎的態度繼續深究中國大陸問題。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俄烏戰爭專題論文集
2.
101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軟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