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21世紀藝術文化教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653831
洪葉文化
2019年5月01日
117.00 元
HK$ 111.1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653831
叢書系列:
教育叢書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教育叢書
分
類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教育類
>
教育
>
課程與教學
同
類
書
推
薦
創新課程:設計與教學
雙語教育與師資培育
臺語文素養導向教學全攻略
台語教材教法
發展性教學視導之研究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極簡風手縫皮革
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從舊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地理、技術與制度如何改寫人類萬年的歷史
脆弱的力量
廣告設計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Frida Kahlo:燃燒烈愛的芙烈達.卡蘿
內
容
簡
介
綜觀全書,總共十八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在怡倩博士專程的邀集與嚴謹的規劃下,從三大部分(「創意識別」、「科藝融合」、「社會實踐」)暨結論,貢獻其在領域上長年耕耘的智慧與經驗,就各自專業的主題,針對21 世紀數位化的時代,暢談各式議題的因應及藝術教育的未來發展。第一部分,「創意識別」是聚焦在國家課綱、視覺文化、美學識讀、宗教與藝術,以及藝術教育未來發展的國際視野等的主題討論。第二部分,「科藝融合」則強調課程統整的再概念化、以視覺概念為架的研究與課程設計、跨學科與STEAM、電玩�媒體與社會實踐,以及創客等主題的論述。第三部分,「社會實踐」係以設計、美術館、大學與社區、立成性教學,以及平權與消障等議題為主軸,開拓藝術教育的無限可能。結論,乃歸納各篇主題論述,勾畫藝術教育未來發展的競爭力圖像。不難看出,本書內容涵蓋宏觀的視野,融合中西研究的能量,具體提供當代藝術教育田野的多元景況,是從事藝術教育實務教學與理論研究者,所必須具備的參考專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陳瓊花
?
目
錄
序�陳瓊花
感謝的話
關於這本書
第一部分:創意識別
第1章 美國核心藝術標準課綱的實踐與評鑑現況
第2章 21世紀視覺藝術教育的未來想像:由PISA測驗談起
第3章 從德國的視角檢視藝術教育和未來
第4章 重新思考21世紀的視覺文化研究
第5章 什麼是美學識讀力?
第6章 傳統的嬗變:藏密佛教藝術的忿怒神像在當代藝術的潛在應用
第二部分:科藝融合
第7章 從認知理論的角度重新檢視統整教學在藝術教育的意義
第8章 實踐視覺概念思維框架的研究與課程設計
第9章 「隨即接龍」的課程:跨學科、STEAM、與藝術教育
第10章 社會實踐藝術、策略性媒體、電玩:21世紀數位藝術教育的方法
第11章 科藝取徑:具創客精神的藝術教育
第三部分:社會實踐
第12章 未來視覺藝術、設計教育核心的方向
第13章 美術館的輔助詮釋模式:以參觀者為中心的展覽來連結社區
第14章 從專業師資培訓結合大學與社區:賓州州立大學當代藝術的暑期師資培訓課程
第15章 義士回藝錄:歷程性藝術作為教學法
第16章 平權、近用、無障礙:博物館與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藝術教育實踐
結論
第17章 直視藝術教育的影響(一):藝術的偏好與競爭力
第18章 直視藝術教育的影響(二): 藝術教育、視覺、多媒體文化的競爭
?
序
推薦序
陳瓊花
2001年,因為郭教授禎祥老師的緣故,認識了怡倩博士。那一年,全美藝術教育會議在紐約召開。會議期間,有一天傍晚時,我們一起漫步在紐約街頭,邊談藝術教育情事,邊尋找晚餐的地點。當時,對於怡倩博士藝術教育專業的見解與素養,印象便極為深刻。後來,有更多的機會認識怡倩博士,瞭解她對於藝術教育的熱情、投入,以及無私的貢獻。尤其,當郭老師身體違和,其所創辦的「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協會」各項會務一時之間,無以為繼時,怡倩博士以國際事務長的身分,責無旁貸的一肩挑起,使該協會不至於斷裂。直到目前,順應委員們的眾望所歸,主持帶領協會持續往前奔馳。今得知怡倩博士在百忙之中,歷經三年主編、翻譯與撰寫此意義深遠的《21世紀藝術文化教育》一書,能有機會受邀參與為序,誠深感榮幸。
綜觀全書,總共十八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在怡倩博士專程的邀集與嚴謹的規劃下,從三大部分(「創意識別」、「科藝融合」、「社會實踐」)暨結論,貢獻其在領域上長年耕耘的智慧與經驗,就各自專業的主題,針對21世紀數位化的時代,暢談各式議題的因應及藝術教育的未來發展。
第一部分,「創意識別」是聚焦在國家課綱、視覺文化、美學識讀、宗教與藝術,以及藝術教育未來發展的國際視野等的主題討論。
第二部分,「科藝融合」則強調課程統整的再概念化、以視覺概念為架的研究與課程設計、跨學科與STEAM、電玩�媒體與社會實踐,以及創客等主題的論述。
第三部分,「社會實踐」係以設計、美術館、大學與社區、立成性教學,以及平權與消障等議題為主軸,開拓藝術教育的無限可能。
結論,乃歸納各篇主題論述,勾畫藝術教育未來發展的競爭力圖像。
不難看出,本書內容涵蓋宏觀的視野,融合中西研究的能量,具體提供當代藝術教育田野的多元景況,是從事藝術教育實務教學與理論研究者,所必須具備的參考專書。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