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瞭解貓狗歷史,就是理解人類歷史
一本同時講喵星人和汪星人的書,會吸引貓奴與狗僕的注意力嗎?
但眼前的這本書,既不講貓的好,也不說狗的好,而是要跟各位談談兩者在人類歷史上的關係。
從演化上來看,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當人類的社會組織開始複雜化之後,逐漸馴化野性的狼群,成為我們的好伴侶——狗。至於史上第一隻進入人類社會的狗究竟在何時?是在一個地點,還是多個地點?是在東亞、中東還是歐洲?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有許多爭論,距今最早的家犬化石,考古學家在中國東北發現,距今約二萬六千年到一萬年之間。由於時間太久,無法推定確切的日期,而歐洲最早的家狗化石則是在現今的德國境內發現的,距今約一萬年前。
雖然我們對於第一隻家犬的時間還有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當四大古文明開始形成時,人類跟家犬已經相處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而汪星人也伴隨著人類的文明一起成長。
至於貓,現在的家貓是由野貓而來,目前所發現的第一隻家貓是在地中海上的島嶼賽普勒斯所發現。距今九千五百年前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人類的骸骨和完整的貓骸骨,從墓葬中還發現了不少陪葬物,都是當時的貴重物品,很明顯地能看出當時舉辦了隆重的喪葬儀式,並將相關的物品下葬。
這隻八個月的貓肯定具備某種象徵性的意涵,但目前不清楚這是墓主個人的喜好,或是當時賽普勒斯的普遍風俗。但這隻人類史上發現的第一隻家貓,並不是賽普勒斯的原生種,而是從其他地方帶來的,或許人類的家貓歷史可以更往前推移。
有趣的是,對於中國文明起源具指標性意義的仰韶遺址,也發現了家貓的痕跡,距今大約在五千五百年前到五千兩百年間,陝西泉護村中發現八塊貓的骨頭,考古學家判斷是家貓,應該是用貓來控制鼠害。約一萬年前左右,中國華北地區小米農業開始興起,然而,隨著農業的興起,鼠害隨之而來,當時的人發現貓可以捕抓老鼠。我們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也可以看到,《禮記•郊特性》:「迎貓,為其食田鼠……迎而祭之也。」
人類文明起源初始,貓、狗就成為人類的夥伴,埃及文明的工藝品中,將貓、狗做為裝飾的元素。由於和貓狗長期生活在一起,有了深厚的感情,因而將貓狗下葬,製作成木乃伊,甚至不少神祇都與貓狗有關。相對於埃及文明,貓狗也伴隨著中國歷史,陪伴著人們,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養狗風氣十分盛行。相同的情形在馬雅文明也可以看見。
從日本的歷史來看,貓與狗在日本歷史上各有不同的角色與地位,貓在江戶時代不少的繪畫中都可以看到,是人類心靈不可或缺的伴侶;而狗則與生活上的需求比較相關。從貓、狗與日本人的關係,我們將可以透過動物來理解日本人的精神生活。
人類經常將自己的價值套用在動物身上,稱讚狗的時候,說牠們「勇敢、忠誠」,並且用牠們來界定人類社會的關係。像在歐洲文化中,大型獵犬和淑女不大可能一起相處,而男人如果飼養一批獵犬,多少也代表著他善於管理和指揮的技巧,透過動物可以界定或強化性別與社會的角色。
傳說中,戴上所羅門王的指環就可以聽到動物說的話,瞭解牠們的心情與想法。如果我們需要更親密的伴侶,並且希望回到家能受到熱情的歡迎,那最適合的就是養狗,狗不僅會回報你的熱情,而且遺棄一隻狗就等同於殺了牠。
而貓,才不會像狗那般忠誠,或對陌生人汪汪叫、當主人的跟班或幫忙看家,貓的存在如電影《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裡面所說的:「不是人類飼養貓,只是貓願意陪伴在人類身旁而已。」同樣的,也可以用法國人類學家馬歇•莫斯(Marcel Mauss)的說法:「人類馴服了狗,而貓馴服了人類。」當然很多動物演化學家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但可以同意的是人類飼養貓並非出於什麼實用的理由。如果真有理由,也可能是覺得貓很可愛,得以撫慰自己的心靈。
但貓為何可以什麼都不做,便讓人類如此憐惜?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指出,貓的生理特徵使人類動情,像是圓圓的臉、胖嘟嘟的雙頰、小鼻子配上大眼睛,這些特徵與嬰兒時期的人類十分相似,可以讓人賀爾蒙大量噴發,本能地產生投射錯誤,許多為人父母者說:「被我們對自己孩子所產生的反應所愚弄,於是轉移到擁有同樣面貌的其他動物上。」演化生物學家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Gould)透過多年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看法。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關心所有人類的歷史,也關心人類和動物的歷史,本書從古埃及、馬雅、中國和日本文化中的貓、狗開始,一路探討人類歷史與貓、狗的關係,我們將在書中可以看到相當多元且豐富的面貌。
除此之外,貓、狗有時也改變了我們的歷史和語言,成為歷史中重要的角色。從人類的文明初始到現代,貓、狗有時也淪為盤中飧,或是樂器的材料,以當今人類的道德倫理而言,感到有點不安,近來流浪動物和動物實驗的報導,也可以讓我們重新省思相關議題。
貓與狗的歷史不單單只是牠們被馴化的歷史,而是研究人類與牠們的關係,彼此是互相、流動且具創造性的。我們改變了貓、狗的演化過程,讓牠們在人類文明中陪伴著我們,牠們在有些社會中被當成神、被當成朋友、被當作食物,有時被屠殺、有時被虐待……討論這些議題時,不只是關注動物本身的歷史,同時也反映了我們自身文明的態度與高度。
胡川安
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