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中國歷史研究法(含補編)(三版)

中國歷史研究法(含補編)(三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0803
梁啟超
台灣商務
2019年4月15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570530803
  • 叢書系列:OPEN 2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2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OPEN 2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通史











      五四運動百週年紀念版



      史界革命運動的發起人—梁啟超,

      引領中國傳統史學邁向現代史學的轉型代表之作,

      賦予歷史新的形象與任務,

      為傳統史學開啟面向世界的大門。




      「如果說梁啟超先生發表於1902年的《新史學》吹響了『史學革新』的號角,那麼《中國歷史研究法》則是這一革新的成果。」

      

      梁啟超明確了史學的目的在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借鏡,

      「史學的讀者應為社會一般民眾,而非權力階級」。

      他的史學思想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

      本書歷經百年,仍為史界重要入門書。



      本書是由《中國歷史研究法》及《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二書合為一冊而成,可說是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重要代表作。梁啟超先生在自序中開宗明義,說明中國史書浩瀚如海,總計不下數萬卷,不可不讀,又不可能全讀,因此提出多年研究歷史的方法作為引導,運用新理論、新方法,為中國史學開創諸多領域。



      卷一〈中國歷史研究法〉中,重新論述了史的意義和範圍,回顧並評價了中國的舊史學,就建立新史學提出主張。卷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重點則在講述如何作專史。另外,中國史家常論因果,但梁啟超認為史學乃人之跡,而人心變化多端,因此提出以「互緣」式的了解去取代因果論,認為更能掌握歷史的脈動。



      傳統史學多在服務當權者,但梁啟超明確指出,史書應為今人或後人所作,史學的讀者應為一般人;歷史應裁抑主觀忠於客觀;史學不能只敘述,還必須說明和推論;作專門史不僅要有史學的素養,更要有各該專門學的素養。凡此,都足見何以在百年之後,梁啟超於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在史學界仍有殿堂級的價值。

    ?


     





    卷一? 中國歷史研究法????????????? ?

    自序

    第一章 史之意義及其範圍

    第二章 過去之中國史學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說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蒐集與鑑別

    第六章 史蹟之論次



    卷二?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緒論

    總論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長

    第三章 五種專史概論

    分論一 人的專史

    第一章 人的專史總說

    第二章 人的專史的對象

    第三章 做傳的方法

    第四章 合傳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譜及其作法

    第六章 專傳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論二 事的專史(略)

    分論三 文物的專史

    第一章 文物專史總說

    第二章 政治專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經濟專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專史及其做法

    第五章 文物專史做法總說

    分論四 地方的專史(略)

    分論五 斷代的專史(略)

    跋 ? ?



    ?





    序?? ?



      中國歷史可讀耶?二十四史、兩通鑑、九通、五紀事本末、乃至其他別史、雜史等,都計不下數萬卷,幼童習焉,白首而不能殫,在昔猶苦之;況於百學待治之今日,學子精力能有幾者?中國歷史可不讀耶?然則此數萬卷者,以之覆瓿,以之當薪;舉凡數千年來我祖宗活動之跡足徵於文獻者,認為一無價值,而永屏諸人類文化產物之圈外;非惟吾儕為人子孫者所不忍,抑亦全人類所不許也。既不可不讀,而又不可讀,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讀之,然後出其所讀者以供人之讀。是故新史之作,可謂我學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近今史學之進步有兩特徵。



      其一,為客觀的資料之整理:疇昔不認為史蹟者,今則認之;疇昔認為史蹟者,今或不認。舉從前棄置散佚之跡,鉤稽而比觀之;其夙所因襲者,則重加鑑別,以估定其價值。如此則史學立於「真」的基礎之上,而推論之功,乃不至枉施也。



      其二,為主觀的觀念之革新:以史為人類活態之再現,而非其殭跡之展覽;為全社會之業影,而非一人一家之譜錄。如此,然後歷史與吾儕生活相密接,讀之能親切有味;如此,然後能使讀者領會團體生活之意義,以助成其為一國民為一世界人之資格也。



      歐美近百數十年之史學界,全向於此兩種方向以行。今雖僅見其進,未見其止;顧所成就則既斐然矣。我國史界浩如煙海之資料,苟無法以整理之耶?則誠如一堆瓦礫,只覺其可厭。苟有法以整理之耶?則如在礦之金,採之不竭;學者任揅治其一部分,皆可以名家;而其所貢獻於世界者皆可以極大。啟超不自揆,蓄志此業,逾二十年,所積叢殘之稿,亦既盈尺。顧不敢自信,遷延不以問諸世。客歲在天津南開大學任課外講演,乃裒理舊業,益以新知,以與同學商榷。一學期終,得《中國歷史研究法》一卷,凡十萬言。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吾治史所持之器,大略在是。吾發心殫三四年之力,用此方法以創造一新史。吾之稿本,將悉以各學校之巡迴講演成之。其第二卷為《五千年史勢鳥瞰》,以今春在北京清華學校講焉。第三卷以下以時代為次,更俟續布也。顧茲事體大,原非一手一足之烈所能為力;況學殖淺薄如啟超者,重以講堂匆匆開演,講義隨講隨布,曾未獲稍加揅勘,則其紕繆舛誤矛盾漏略之多,又豈俟論。區區此稿,本宜堅鐍之,以俟他日之改定。既而覆思吾研究之結果,雖未必有價值;其或者因吾之研究以引起世人之研究焉,因世人之研究以是正吾之研究焉,則其所得不已多耶?故貿然刊布,而字之曰《史稿》。孟子曰:「取人為善,與人為善。」吾之此書,非敢有以與人也,將以取諸人而已。願讀者鑒茲微尚,痛予別裁,或糾其大端之謬,或繩其小節之疏,或著論箴駁,或通函誨責,俾得自知其失而自改之,由稿本蛻變以成定本,則片言之錫,皆吾師也。一九二二年一月十八日,啟超自述。



    ?




    其 他 著 作
    1. 李鴻章傳
    2. 李鴻章傳
    3. 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白話文版)
    4. 向曾國藩學立身處世
    5. 新民說:梁啟超的先見之明
    6. 李鴻章傳:滅太平天國、開洋務運動、創北洋水師……挽救崩潰王朝的「中興名臣」!
    7. 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及補編
    8.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9. 中國歷史研究法 :〈研究文化史的幾個重要問題〉〈新史學〉合刊(2版)
    10.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國考古學之過去及將來〉〈歷史統計學〉合刊(2版)
    11. 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再版)
    12. 論李鴻章(再版)
    13. 遊歐心影錄節錄(再版)
    14. 新大陸遊記節錄(附夏威夷遊記及遊臺灣書牘)(再版)
    15.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16. 佛學研究十八篇(再版)
    17. 中國偉人傳五種(再版)
    18. 中國之武士道(再版)
    19. 桃花扇註(全二冊)(再版)
    20. 國學研讀法三種(再版)
    21.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再版)
    22. 儒家哲學(再版)
    23. 孔子(再版)
    24. 墨子學案(再版)
    25. 墨經校釋(再版)
    26. 子墨子學說(再版)
    27. 老孔墨以後學派概觀(再版)
    28. 管子傳(再版)
    29. 諸子考釋(再版)
    30. 陶淵明(再版)
    31. 戴東原(再版)
    32. 王荊公(再版)
    33.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再版)
    34. 中國文化史(社會組織篇)(再版)
    35.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再版)
    36. 國史研究六篇(再版)
    37. 清代學術概論(再版)
    38. 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再版)
    39. 中國歷史研究法(再版)
    40. 先秦政治思想史(再版)
    41. 墨子全書
    42. 梁啟超文集
    43. 戊戌政變記
    44.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45. 大師.慈父.愛:梁啟超家書選輯
    46. 中國歷史研究法
    47.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48. 清代學術概論
    49. 寶貝,你們好嗎? 梁啟超.愛的家書
    50. 梁啟超說佛(全彩)(新版)
    51. 王臨川全集
    52. 梁啟超游臺作品校釋
    53. 論自由
    54.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55. 李鴻章傳
    56. 中國歷史研究法
    57. 清代學術概論
    58. 先秦政治思想史(平)
    59. 明末朱舜水先生之瑜年譜
    60. 先秦政治思想史(精)
    61.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62. 先秦政治思想史
    63. 先秦政治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