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收到這本書的文稿,希望由我來寫推薦,看到書名,身為茶人的我,直覺有了一定的想像,以為講的是千利休令人醉心唏噓的生平、出世的美學、浪漫的情懷、茶湯的宗教意義,能讓人恣意浸淫在茶氛圍的一本茶道藝術論。
看完了書稿才發現,原來是一本極為理論的書籍,由原本不太熟悉一代茶聖的作者,慢慢研究了解,產生觀察,來解釋日本文化中不同於各國美學、生活習慣與特殊性格的一切相關,原來是衍自於早期一代茶聖千利休的茶道美學精神,而產生的宗教儀式、教育傳讓,而成的現代生活型態,書中用了藝術、心理、運動等現象串聯推論,來印證今日的日本之所以為見。
書中大致探討了所謂侘寂美學,縮小藝術等各種文化現象。
日本隨處可見的生活陶藝用品,很多人都很喜歡,也包括我在內,這種厚實、有點重量手感、有些顆粒、糙磨表面,且釉色不均,且會發現縱然同一作者同一款作品,亦難完全相同或大小比例,在很多國家這樣的作品都會被當成是瑕疵品給品管打掉,但在日本卻享受著這樣的瑕疵美感。
如此的美感價值亦不同於歷史悠長的中國青瓷、白瓷,無論任何朝代都強調著釉色、畫工、精美細緻、追求比例完美,或如西方國家的骨瓷強調胎薄如蠶翼,能透光晶瑩。
這樣的差別美感即於千利休最為人知的侘寂藝術。作者從一群現代觀察路上事物的人們,從他們眼中來發現,現今世界上隨處角落都能看見破落的、衰敗的、被人遺忘的各種扭曲突兀的缺陷,例如斑駁毀壞的牆面、房舍或者隨風飄散的垃圾袋,車水馬龍的馬路上自然生長的小花小草,堅毅且飄搖卻逕自生長等等現象,認真觀察會喚起一些特殊感覺,打醒僵化的觀念,產生了著迷,因為產生了感覺,而產生了藝術感。試想,古時的茶人們,所謂歪七扭八粗糙的茶碗,就是這樣的美嗎?這樣的發現讓人感受到所謂千利休的侘寂美感原來是一種心境上的美學。
日本什麼都小,是大家都知道的,雖然體積小卻有極大化的功能,不論是房子的收納,工業科學醫藥的研發,縮小藝術讓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總是名列前茅。
這樣縮小的藝術也來自千利休的極小化美學,我們都知道千利休的待庵茶室只有小小兩疊半榻榻米,於作者陳述中,源自於千利休時代的窮酸低調藝術,因為欣賞極小藝術所以利用最小的東西、最少的顏色、最少的文字、最淡的氣味,來隱含最大的內容而產生出的。
這樣的小空間不只需產生極少或極小物件,更需要的,也是人格的縮小,不強調個人得失而注重團體榮辱,因為千利休的前車之鑑,當個人聲望極大勝過主王,功高震主,最後只能被賜個切腹自殺,不得終老的悲劇。
這本書用了一般人的視界來一窺日本的傳統文化古今串說,簡單敘述明瞭一切,原來如此……
林筱如 自如清庵茶書院庵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