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偷石膏的女孩

偷石膏的女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96243
安娜.沃茲
林敏雅
小天下
2019年2月26日
100.00  元
HK$ 80  






ISBN:9789864796243
  • 叢書系列:文學館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08 x 20.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9歲~12歲
    文學館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兒童文學 > 其它











      不用害怕看到爸爸媽媽親吻,只有不再親吻的爸爸媽媽才會變得可怕……



      如果爸媽離婚了,我們還算是一家人嗎?



      12歲的菲茲非常生氣,她不能接受爸媽在一個星期前離婚了。這天她和9歲的妹妹第一次去爸爸的新家,才到沒多久妹妹就受傷了必須送急診。有著滿腹心事的菲茲,不想和家人一起待在候診室,獨自跑到醫院最高的一層樓,認識了神祕的帥氣男孩和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小女孩。



      在這個漫長的大雪日,菲茲和新朋友在醫院展開了冒險,甚至不小心一起偷了石膏,還把爸媽的婚戒藏在裡面!



      一個「破碎的」家庭在醫院找回重新出發的勇氣……



    得獎紀錄



      ★《小島來了陌生爸爸》作者好評新作

      ★荷蘭金石筆獎(荷蘭最重要的兒童文學獎)

      ★德國天主教青少年兒童文學獎

      ★德國醫生聯盟銀筆獎

      ★德國青少年兒童文學獎提名

      ★荷蘭改編成迷你影集



    好評推薦



      事件一起接著一起發生,沒有一刻是無聊的,但整體非常平衡。安娜.沃茲總能掌控好情節進展,行動和反思、幽默感和嚴肅性交替穿插,令人讀了不知不覺起雞皮疙瘩。——荷蘭《新鹿特丹商業報》



      成功結合了幽默和深度的作品,十分精彩出眾。——比利時《標準報》



      絕非一本普通的談論「離婚家庭」的少年小說,而是原創性十足、帶有層次的冒險小品,穿插了許多醫院相關專業的幽默描述。安娜.沃茲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可以被拍攝成浪漫喜劇的美妙場景。——荷蘭《忠實報》



      安娜.沃茲近幾年快速竄起,已成為荷蘭最重要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偷石膏的女孩》讓我們再次看到她真的很會寫,文筆生動又具有深度,令人驚豔的描繪,畫面感十足。內容有許多逗趣的轉折,但絕不是為了搞笑而胡鬧。安娜.沃茲才華洋溢、風格鮮明,靈巧的確保整體情節進展、情緒轉折和幽默感都有所連貫和符合邏輯。——荷蘭兒童文學評論網站Jaapleest.nl



      一個充滿驚喜、意想不到的遭遇和刺激冒險的故事。——荷蘭《兒童週報》



      《偷石膏的女孩》是安娜.沃茲最好的作品!——荷蘭《誓言報》



      這不僅是一部浪漫喜劇、家庭電影,更是一個成長故事,刺激、幽默同時觸動人心。任誰讀完都會想在手上——必要時或許是額頭上——寫下「太好看了!」——荷蘭知名兒童文學作家愛德華.范登文德爾



      這是一本關於孩子面對父母離異的青少年成長小說,同時還是一個關於「愛」與「自我追求」之間必須取得平衡的故事。——余曉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教授)



      只要男孩有自信、女孩愛自己,便能夠扭轉人生與愛情。相信這本小說能讓大家有所體會!——陳安儀(親職專欄作家)



    ?


     





    推薦序一



    讓孩子在愛的氣氛下成長



    陳安儀(親職專欄作家)




      在現代社會每三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的高離婚率下,「離婚」——家庭破裂——對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傷害,實在不容小覷。這本《偷石膏的女孩》是荷蘭作家安娜.沃茲繼上一本《小島來了陌生爸爸》以非婚生子女的角度切入之後,又一部以「離婚」切入青少年心理的精彩作品。



      十二歲的菲莉希亞,孤獨的坐在紙箱中間,這是她第一天到搬出去的爸爸家住。她對爸媽充滿了怒氣與不諒解,「難道大人結婚生小孩,就是為了之後離婚讓小孩承受一切?」自從爸媽離婚後,她要大家改口叫她菲茲。她和九歲的妹妹從此必須在兩個家之間奔波,星期日、一、二住媽媽家,星期四、五、六則住爸爸家,並且要隨身攜帶一個「來回包」,裝著無法準備兩套的用品。她痛恨這一切。沒想到,就在此時,發生了意外:爸爸騎腳踏車載著妹妹本特,卻不慎在雪地上摔倒,妹妹的手指尖不小心被雪橇削掉了一截!必須馬上到醫院急診。然而向來能幹果決的媽媽不在,一心想當醫生的菲莉希亞,堅持跟著爸爸去醫院照顧妹妹。在醫院,有幽默的護理師杜威,令她又愛又恨的媽媽晚點也趕到了。千思萬緒的菲莉希亞遇到了一個來探望早產兒弟弟的男孩亞當、一個心臟開刀的少女報春花,還有愛唱歌的俏護理師雅思米娜,以及金髮帥哥醫師德侯亞……故事就發生在這漫長的一天。

     

      《偷石膏的女孩》細膩的描寫了父母剛離婚的小孩內心的不安,以及家庭破碎讓女主角對情感的價值產生質疑。為什麼媽媽覺得沒有她和妹妹的日子可以過得更自在輕鬆?既然大人知道到頭來會離婚,那又何必在一起?作者犀利且尖銳的透過青少女的口,傳遞出內心的創傷:「不用害怕看到爸爸媽媽親吻,只有不再親吻的爸爸媽媽才會變得可怕。」根據兒福聯盟的報導,父母對年紀較小的孩子很少解釋他們為何離異,因此孩子對家庭狀態的轉變會產生疑惑、混亂、焦慮與恐懼。有些孩子的行為會變得幼稚,如賴床、怕黑、尿床、黏人,來表達內心的惶恐和不安全感。此外,許多孩子因為心理上無法接受父母離異,仍會幻想父母復合,或是對外隱瞞父母失和的狀況,假裝說服自己相信這只是一時的狀況。



      就像書中的菲莉希亞,即便父母已經照著書上建議,將離婚情況理性的解釋給她和妹妹聽,對她們來說仍然難以接受。因此,在內心深處,她將父母結婚時許下愛情誓言的婚戒視為「希望」,只要將兩枚戒指層層包裹在石膏裡,保護起來,或許,爸爸媽媽也會藉由一起照顧受傷的妹妹,再次燃起愛火,看到對方的好,進而復合。



      面對離異的父母,大一點的孩子會因為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而內疚、自責,以為是自己造成父母親的離異;有些孩子則由於害怕再失去另一方,會出現憂傷、暴躁的情緒,他們的內心瀰漫痛苦、受辱,進而產生報復心理。甚至有些孩子會誤以為是一方趕走了另一方,因此對其中一方發洩憤怒情緒,甚至宣洩於師長、同學或兄弟姊妹身上。家庭破碎的孩子,情緒常常是很複雜的,他們夾在兩個家長中間,對父母會出現「忠誠的矛盾」,擔心若對一方表達親密,便會對不起或得罪另一方,以致內心產生情感上的糾結。



      如同菲莉希亞看到母親腳上穿著一雙她從沒看過的霓虹綠跑鞋出現時,「彷彿有一根螺絲釘鑽進了我的肚子」。思念離開的母親,同時感到被遺棄與被拒絕。她那時時刻刻需要情緒出口的叛逆,像是挑釁的眼神、故意在臉上寫下對母親的詛咒、順口撒下漫不在乎的謊言,以及「與其選擇婚姻不如去跳火山」的誓言,其實隱含的是內心認為「爸媽離婚,我們不再是一家人了!」的深深創痛。



      作者以一貫辛辣卻幽默的筆調,生動呈現了家庭破碎的青少年內心,讓讀者跟著主角度過在醫院這驚心動魄的一天;然而,這並非是個悲情的故事。隨著菲莉希亞遇到了亞當,看到他在保溫箱中掙扎著活下來的早產兒弟弟班亞明,還有因為心臟病住院而擔心學校人際關係的報春花,以及暗戀著帥哥醫生卻總是遭到冷漠以對的護理師……她漸漸的明白,每個人的生命中本來就存在許多無奈。



      愛情,本來就是來無影、去無蹤;親情、友情,更是無法看見或量化。當菲莉希亞開始學著同理每個人不同的難題,並且深刻理解到生活無可避免的包含了失望,但是仍然可以嘗試打開心扉,拿出勇氣去面對、感受時,她在一瞬間成長了。故事尾聲,菲莉希亞原本不認識任何一個「父母離婚」的成人,突然發現即便是像德侯亞這樣完美帥氣的醫生,也跟她一樣有個破碎的家庭。這一切,似乎變得不再那麼糟糕;而且,她發現自己似乎也陷入了甜甜的初戀……

    ?

      根據許多婚姻的研究發現,十六歲之前父母離婚的孩子,未來離婚的比例較高;尤其女性較容易受到單親母親的影響。然而,研究也發現,即便成長於離婚家庭的孩子,如果能夠在愛的氣氛下成長,對自己擁有充分的自信,那麼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之後建立健康的婚姻與家庭。因此,只要男孩有自信、女孩愛自己,便能夠扭轉人生與愛情。相信這本小說,能讓大家有所體會!



    推薦序二



    在愛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



    余曉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教授)




      石膏,很堅硬,用來包裹受傷的部位免受外力直接撞擊;而我們的心,很柔軟,也因此很容易在生命的低潮、變故、衝擊中受傷,就像書中十二歲的主角菲莉希亞面對父母的離異、十五歲的亞當迎接早產七十六天而需要待在兒童加護病房受到特別照顧的弟弟。只是,這些傷痕如此糾纏於內,無法打上石膏予以護衛,以致碰上時往往只能以充滿暴怒的型態展現,譬如菲莉希亞用麥克筆在臉上寫下「媽媽該死」、亞當用臭臉來表達他對父母萬般關注弟弟的不滿。可是,如果有什麼東西可以讓受傷的心恢復柔軟,恐怕也只有那往往為我們帶來傷害的愛了。這個愛,不只是情竇初開的純情之愛,也還有對於生命的正面擁抱、對於弱者的憐憫之心。



      這個發生在醫院裡一天之內的故事,讓這些憤怒與愛呈現在三個帶有各自生命故事的青少年互動之中;也讓他們因為偶然的相遇,而在不經意之間為彼此陷入低潮的生命帶來新的可能與出口:菲莉希亞因為亞當而漸漸坦然接受父母的離異;亞當因為菲莉希亞而張開雙臂擁抱弟弟。至於十歲的報春花,在接受心瓣膜更換手術後,對於愛、對於生命所帶有的正面態度,則讓他們三人合力促成了醫院裡的一段佳緣,也讓他們能夠再次敞開心懷,把握當下對愛的體驗。



      這,當然是一本關於孩子面對父母離異的青少年成長小說。可是,除開上述種種,其實我想,它要說的還是一個關於「愛」與「自我追求」之間必須取得平衡的故事。



      只是,這個平衡在菲莉希亞的父母身上並未成功。因為在她眼裡,父親「他只會做木工,打造他的床,還有撥頭髮。就算媽媽剛開始覺得一頭凌亂的頭髮很帥,總有一天也會受夠一顆成天只想著顏料和木屑的呆板腦袋瓜。」而她不經意聽到的離婚談話,顯示的是則是媽媽所渴望的自我追求:



      我媽說她對沒有小孩的週末期待很久了。因為這樣一來她終於可以做自己。她都計劃好了!今天要去跑步,晚上和朋友去喝雞尾酒。明天早上要睡到飽,然後追整季的《廣告狂人》影集。還有,她可以吃她一直想吃、但是本特和我不喜歡的東西。



      自我追求,不僅是大人,也是孩子在挫折時為自己找到的堅定支柱。因此,菲莉希亞在爸媽離婚後,為自己取了新的名字叫「菲茲」以宣示自我;她在爸媽假裝沒事時對他們吼道:「聽著!你們必須記住我們曾經快樂的生活在一起。可是人會改變,經過這麼多年之後,我們已經沒辦法好好在一起了,所以我要自己單獨去吃午餐。」她會在許多場景中,一再確認自己未來要成為醫生的決志:遇見抽著菸的亞當時,她心裡想著「我覺得抽菸很噁心,而且將來我要當醫生,所以上中學之後得加倍用功讀書。」看到替爸爸動完手術的梅爾滕斯醫生,她也暗自覺得:「她是我見過最酷的女人。那套綠色的手術服,充滿自信的聲音——我將來也要像她一樣。」



      成人未能成功的在愛與自我追求之間找到平衡,而菲莉希亞,喔,不,我應該說菲茲,在一天的衝擊、爭執、自我對話之後卻慢慢有了體悟。她不再需要期待長大:



      如果我快一點成為醫生,就再也不需要那個愚蠢的來回包了。我會替自己買間房子,把爸爸媽媽送到不同的養老院。去看他們的時候,我還可以對著重聽的他們大喊:你們也很享受現在的生活吧?我終於感覺到自我了!



      十二歲的她,經歷了對異性、對弱者、對父母的純愛之後,她克服了對愛的不信任,而在雪地上寫下了對亞當萌生的情愫(今天我?上亞當);並且,當她與亞當並肩等著電梯的時候,她在心裡為愛與自我之間找到了平衡:



      我懂媽媽的意思就是指這個。做自己的感覺。也許我到了四十二歲時也會渴望回到今天,當然不是真的回到今天。到時我可能已經成為一個不用再帶來回包的外科醫生。我不是渴望回到今天早上發生的意外,而是回到現在這一刻。



      唉,到頭來,這與其說是青少年勵志小說,不如說是寫給大人看的惕勵之書!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