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除了《碧血劍》、《雪山飛狐》、《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連城訣》及《越女劍》六部短篇之外,每一部金庸小說都涵有佛教哲理。金庸擅長於其小說中渾成天然地滲入佛法,不多不少,恰到好處,予讀者沁人心脾之清涼與出世高瞻之灑脫。
不知是否巧合,佛教至關重要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槃寂靜」就出現在金庸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中。第十九回裡天虹禪師對陳家洛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人之所滯,在以無為有。若托心本無,異想便息。」
這三個法印總結了佛法的大綱,同時亦是用來印證任何學說是否合於佛說的指標。
金庸小說中,比較大篇幅涉及佛教思想的是《天龍八部》和《俠客行》。詳情請參閱本書內文。
此外,筆者也發現《笑傲江湖》一書,其表義是寫隱士與政治權力鬥爭:「無常、苦難、身不由己、齷齪」,但其內義實是以隱士來比喻出離世俗之心與?槃。?槃:常、樂、我、淨,「恆常、快樂、自由自在、清淨」之境。《笑傲江湖》的後記指出:「人生在世,充分圓滿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解脫一切欲望而得以大徹大悟,那是佛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槃,不是常人之所能。……」故此隱士令狐?的逍遙自在也是有限的,唯有達到?槃彼岸,方有大圓滿的自由。
筆者接觸佛法雖已三十年,但礙於根器駑鈍,至今尚無半點證悟,只能「紙上談兵」。撰此兩篇粗淺文章,希望拋磚引玉,將來能有佛教大德對金庸小說作出比較精深的分析與探討。這兩篇文字的出現,主因是亦師亦友的潘國森兄之賞識和鼓勵。在此謹向他致以萬二分的謝意。
筆者與金庸先生在二??三年十月嘉興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中曾有數面之緣、乾過一次杯。緣份不深,但已足慰平生。
相信金庸先生現今經已化身在西方蓮花佛國裡精進學佛,笑傲淨土。
最後,以金庸先生〈談色蘊〉一文裡至為扼要的一段來作終結:
佛說色蘊,教導世人:
一、無常、苦──肉體的成長、衰老、疾苦、死亡,每個人都不能避免。這是生命的必然痛苦。
二、因緣、空、非我──身體的形成和消逝,是由於各種關係和條件(因緣),所以是「空」的。身體無常,不穩定、依賴於其他的關係和條件,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因此身體不是「真正的我」──非我。
三、解脫──要解脫生命中的大痛苦,得到永遠而真正的自由自在,第一步是正確認識肉體(色蘊)並非「真我」。
四、無住、無著──人生的煩惱,來自對色、聲、香、味、觸、法、一切人、事、物的貪戀關切,如能減少這種欲望和癡愛(無住、無著),煩惱就能逐漸消減,有助於得到解脫。
鄺萬禾
二?一八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