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百年追夢二之一:新聞教育大師鄭貞銘傳

百年追夢二之一:新聞教育大師鄭貞銘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39603
鄭貞銘,丁士軒
鄭貞銘
2019年1月27日
200.00  元
HK$ 170  






ISBN:9789869739603
  • 規格:平裝 / 576頁 / 14 x 23 x 2.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人物史/傳記











      「新聞教育之父」鄭貞銘教授一生追夢的故事

    ?

      鄭貞銘教授的一生,就是一部台灣新聞教育發展史。



      《百年追夢二之一:新聞教育大師鄭貞銘傳》由優秀青年作家丁士軒,根據鄭貞銘日記、口述、資料、訪談與多方記載綜合寫成,記載翔實,不僅是對鄭貞銘的生平記述,更可從中探見台灣新聞教育發展如何萌芽成長,開枝散葉,碩果豐收。



      《百年追夢二之二:自選文集.人生情緣》分為「自選文集」、「人生情緣」與「追思集」三大部分,收錄鄭貞銘所作之精華文章,以及其親友、同事、學生所著對於這位偉大教育家的感恩、紀念與追思,文字真情流露、誠摯感人。



      畢業自政大新聞系、政大新聞研究所的鄭貞銘,為第一批在台接受完整本土新聞教育的學人,同時也是完成中國首部有關新聞教育碩士論文的第一人。研究所畢業後即投入新聞工作,從基層做起,迅速成為新聞界備受矚目的青年才俊,一路擔任報社記者、主筆、總編輯、副社長等。



      三十歲未滿即協助張其昀、謝然之等恩師創辦文化大學新聞系,全心投入新聞教育工作,三十三歲即成為「最年輕的系主任」,此後致力推動嶄新的國際新聞教育觀念與制度,開大學教育之先河。後再創設文化大學廣告系,並於兩岸三地多所大學新聞傳播相關科系擔任教職,總是「以系為家,以家為系」,畢生貢獻教育工作超過半世紀,作育英才,桃李天下,始終以「無愛不成師」自勉勉人,師生感情深厚,被學生譽為「永遠的鄭老師」。



      作為孔子的忠實信徒,鄭貞銘相信,「愛」正是儒者的偉大風範,他以教育家劉真教授題贈的「有愛無恨」作為畢生教育理念,真正做到有教無類、誨人不倦,有誠有愛、無怨無悔,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典範與精神座標。



      此外,鄭貞銘亦推崇著名報人張季鸞所倡「報恩主義」,自詡應擔負「報人精神」承先啟後的責任,願將自身化為一座「愛之橋」,聯繫著先賢與後進,串連兩岸新聞學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引導橋這一端的青年學子,自泥濘小路走向康莊大道。



      鄭貞銘更奉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哲學,透過學術文化交流,於世界七十多個國家均留下足跡,在海外華人社群發揮影響力。王鼎鈞曾說:「他像孔子,遍行各地,尤其在華人的社群散布能量,成為『世界華人傳播的啟蒙者』。」



      鄭貞銘總是精力充沛、創意無限,著有學術與文學著作近五十種,著作等身,影響深遠。繼風靡一時的《百年報人》後,陸續出版「百年系列」:《百年大師》、《百年風雲》等,同時亦策劃一系列?大師講座?,盛況空前,於兩岸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百年浪潮,啟發無數追夢的青年,奠定其新聞教育一代大師的地位。



      「百年系列」為各領域的大師作傳,乃鄭貞銘欲藉此「彰往而察來」,謝孟雄更因此譽其為「現代司馬遷」。如今,這位「現代司馬遷」的傳記問世,如此與眾不同的傳記作品,更值得各界重視,並且特別適合青年人閱讀,作為立身處世、追尋人生價值的典範之作。



    本書特色



      「新聞教育之父」鄭貞銘教授一生追夢的故事



      鄭貞銘教授畢生貢獻教育工作超過半世紀,作育英才,桃李天下,始終以「無愛不成師」自勉勉人,師生感情深厚,被學生譽為「永遠的鄭老師」。這本傳記能啟發無數追夢的青年,足以作為立身處世、追尋人生價值的典範之作。



    名人推薦



      許水德(前考試院長):

      鄭教授擔任總策劃與總編輯的「百年系列」工程,絕對是百年難得一見。他從事新聞工作二十一年,獲得「新聞教父」的第一面人生金牌;他從事教育生涯五十五年,獲得文大名譽文學博士、美國聖若望大學「傑出貢獻獎」,被尊為「杏壇長青樹」、「永遠的鄭老師」,贏得人生第二面金牌;從事兩岸交流卅年,被譽為「兩岸交流先行者」,又規劃「百年系列」,完成《百年大師》、《百年風雲》等巨大著作,又獲得人生第三面金牌——謝孟雄教授稱他為「現代司馬遷」。



      戴瑞明(前駐教廷大使):

      我所認識的鄭老師,是一位永遠在追求夢想,追求理想的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忠實信徒——誨人不倦,視學生如手足,始終以「無愛不成師」自勉勉人;他也是王陽明的忠實信徒——即知即行,要寫《百年大師》,要辦「大師講座」,剛剛聽他說不久,就一一顯現成果, 令人欽佩!最難得的是,鄭老師更是張季鸞「報恩主義」的忠實僕從——飲水思源,不忘親恩,不忘師恩,不忘國恩,身體力行,「報恩」成了他的座右銘。



      李大維(現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

      欣聞鄭老師傳記 《百年追夢》付梓在即, 將其畢生獻身新聞界的一手觀察與深刻感懷,以及對社會的衷誠關懷轉化為最溫暖真摯的文字, 不僅使鄭老師執守追求的「新聞專業精神」及奉獻教育的志業獲得延續與傳承,更將成為指引未來世代的一盞明燈。



      李天任(前中國文化大學校長):

      在老師追夢的旅程中,早已印證了「有鄭老師的地方就是豐盛的教室」。這豐盛的教室持續累積著無限的能量,陸續建構著鄭老師「大師工程」的雛形,在數十年的熊熊熱情烈火焠煉中,閃爍著源自於信仰才能產生力量的濃濃宗教般情壞——具有中華人文特質的心靈與信仰。



      李金振(國立金門大學創校校長):

      國立金門大學第一屆開學典禮中,鄭老師以「尋求大學之夢」為題,發表演講。彼時金大尚未興建禮堂及體育館,全體師生三千多人在綜合大樓中庭廣場席地而坐, 聚精會神地聆聽鄭老師精闢的演講;此刻,我也把握此千載難逢的機會, 搖身一變由典禮主持人轉為台下的聽眾,重溫四十年前如沐春風的師生情誼,情節讓人永難忘懷。


     





    推薦序之1 人生的六面金牌�許水德

    推薦序之2 向永遠追夢的鄭教授致敬�戴瑞明

    推薦序之3 我與鄭老師的甜蜜往事�李大維

    推薦序之4 尋回失散四十年的師生情誼�李金振

    推薦序之5 執著無悔的築夢大師�李天任

    推薦序之6 永不懈怠的鄭老師�翁重鈞

    推薦序之7 雲淡風輕,鐘聲響徹晴空�宋晶宜

    自 ??? 序? 人是自己生命的建築師

    序 章|感念與典範

    第一章|伊銘,伊銘……

    第二章|指南山下,名師如雲

    第三章|時代與青年

    第四章|「新聞」,還是「教育」

    第五章|搭一座溝通的「橋」

    第六章|無愛不成師

    第七章|循理想與事業並進

    第八章|「黃河」流過「美麗島」

    第九章|有愛無恨

    第十章|內外夾攻,形成內心煎熬

    第十一章|新聞界永遠的老師

    第十二章|追夢「百年」

    ?

    後記 「愛」之「橋」

    鄭貞銘先生大事記

    謝辭

    ?



    ?









    人是自己生命的建築師


    ?

      「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一百多年前,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對當代人的無謂匆忙深惡痛疾,也感慨學者一再地墮落,於是發出了這樣的抗爭口號。時過境遷,尼采的這句話依然閃爍著光輝。



      人在時代中,無疑深受它的浸染與裹挾。回溯歷史的滄桑歲月,我們一邊欽慕著「造時勢」的英雄們,一邊又不得不感慨「造英雄」的時代如此威力生猛。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厄於荒野,如喪家之犬;阮籍倡狂至極,路遇窮途,仍不免慟哭而返;魯迅橫眉冷對,但也曾灰心喪氣,閑抄古碑以待斃……幾乎人人最終不得不成為時代的人質與俘虜,身不由己,深陷其中,直至湮沒消失。



      「克服時代」談何容易?!



      然而,時間的潮汐之間,仍然還有殘破的足跡留存,歷史的煙霧深處,時常會有微弱的光亮傳來。春秋戰國的混戰廝殺,消滅不了諸子百家的異彩紛呈;魏晉南北朝的血腥紛爭,掩蓋不了竹林七賢的恣意酣暢;近現代的那座黑暗沉悶的「鐵屋子」裡,仍然走出了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傅斯年、張其昀等成批的傑出人物……他們掙脫了時代的泥淖,衝破種種艱難險阻,紛遝而至,成為我們今天的記憶與心靈。



      這是一種前赴後繼、賡續不斷的良知的傳承。「士志於道」,傳統的士大夫歷來是「致良知」的主角,曾參「仁以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明末東林黨「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們無不以良知為明燈,穿越歷史的迷霧,照見光明的未來。誠如北宋大儒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句話道盡多少士子的心聲。



      這是一場淒風冷雨、寂寞相隨的勇氣的踐行。「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屈原自沉於汨羅江,蘇軾放逐在海南島,王守仁在瘴氣彌漫的龍場悟道,他們無不以勇氣為拐杖,踏破千山萬水,撐起高潔的信念。誠如太史公司馬遷受盡淩辱,卻矢志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終鑄就時間的偉業,恒久流傳。



      良知與勇氣,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精神圖騰和文化基因,經過歷代士大夫的傳承與踐行,時至今日,成為當下知識人追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注腳和座標。特別是回溯百年來的歷史,中國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動盪與屈辱,一邊是腐朽的清政府苟延殘喘,一邊是歐風美雨吹灑進古老的土地,無數的仁人志士在迅猛的時代潮流中,甘願放棄隨波逐流的舒適安逸,主動去走抵抗力最大的路,為時代洪流搭建起溝通的橋樑,探尋著新的出路。



      這是一段苦難記憶,也是諸子爭鳴、大師迭出的輝煌時刻。從器物到制度,從革命到啟蒙,再到「救亡壓倒啟蒙」,直至兩岸分治後,各自的抗爭與努力,時代如潮水般無情地吞噬著脆弱的生命,沿途卻開滿了鮮花,芳香彌漫。那是拒絕被時代挾持的知識人,一路播種,也一路收穫,終成為傳唱百年的風雲變幻、風華正茂、風骨傲然……他們已經證明,當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成為常識時,人們便可獲得知識人應有的良知與勇氣,克服時代,抵抗荒蕪。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這是個最壞的時代」,如今,有誰能夠確定,我們已經完全地擺脫了這個時代的奴役與桎梏?更何況,在當今資訊氾濫、眾聲喧嘩的網路時代,知識越發缺乏,智慧更是稀有。面對這樣的時代,我們的確多少找到了些「克服」的方法,那就是嘲笑與調侃,或者索性遮罩與逃離,如今多少年輕人過著屬於自己的「小確幸」的舒適生活,自願在時代的潮流裡浮沉。



      莎士比亞曾感慨:「這是很老的故事,卻也是天天發生的故事。」歷史是過去,是未來,更是現在的每一個瞬間。今天,站在共同走過的時間渡口,重新凝視中國的過去與未來,我們會發現,那百年的風雲、風華與風骨,不是他者的敘事,而是我們的生命,我們自己。痛苦的現實仍在那裡,嚴峻的未來還會到來,良知與勇氣,屬於當下知識人與生俱來的使命,也是如今年輕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九六三年,二十九歲的林毓生順利通過博士資格考試,卻陷入了萬分焦慮之中——他沒法決定自己究竟應該做什麼研究。此時,導師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告訴他:「我所有的研究,都與我的個人關懷有關。」一句話點醒了這位年輕人,從那時起,林毓生真正有了自己的學術方向,那就是搞清楚「為什麼自由主義在中國會失敗」,他一輩子圍繞這個核心問題,矢志不渝,著作等身,譽滿中外。



      親愛的朋友,你是否找到了你個人的生命關懷?是否獲得了克服這個時代的良知與勇氣?電影《一代宗師》中有臺詞道:「練一口氣,點一盞燈。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循著百年來的探索足跡,我真誠地希望當下的年輕人,都能在鄭老師建構大師工程的艱辛中,獲得某種啟迪,相互鼓勵,彼此溫暖,共同克服這個時代,締造出一個新的百年。

    ?
    丁士軒

    二○一七年九月四日於北京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