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當時應該說出口的話:該說什麼,能安慰所愛、讓人釋懷;什麼話可以停止爭吵、挽回一切,或是成功告白,改寫那段人生結果

當時應該說出口的話:該說什麼,能安慰所愛、讓人釋懷;什麼話可以停止爭吵、挽回一切,或是成功告白,改寫那段人生結果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9164719
凱莉•柯利根
廖桓偉
大是文化
2019年1月25日
113.00  元
HK$ 96.05  






ISBN:9789579164719
  • 叢書系列:Think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hink


  • 心理勵志 > 人際關係 > 說話/溝通

















    《紐約時報》選為當月矚目新書,出版一週空降非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

    《喧鬧》(TheBustle)雜誌選為年度好書

    《歐普拉雜誌》(O:TheOprahMagazine)譽為「這個世代的心聲」。



      ◎想給對方鼓勵,但一句句「加油」,聽在對方耳中卻是滿滿的壓力!

      ◎想不出安慰的話?說兩個字就夠。

      ◎說「不」,很不禮貌,卻最能保護你自己。

      ◎為什麼我們遭遇任何事,都想要個答案解釋?殊不知「不知道」才能釋懷。




      在人生的很多關鍵時刻,你是否曾後悔:早知道當時這樣回他就好了,

      這樣說……就能停止衝突、停止悲傷、讓我產生自信,甚至告白成功。



      本書作者凱莉•柯利根是兩個女兒的媽,擁有人人稱羨的生活。

      但她年輕時打工被開除、競選學生代表落選,

      過三字頭才結婚的她,讓媽媽成天提心吊膽;

      但父親的一句「相信我,妳已經夠好了,而且遲早會成功」,

      就是這句「妳已經夠好了」,讓她的人生重拾自信……

      如今,她是《紐約時報》暢銷書#1《中間地帶》、《升空》、《閃光與膠》作者,

      亦被《赫芬登郵報》譽為「平民桂冠詩人」。



      本書取自12段作者在婚姻、工作、友情、經歷生老病死之後,

      在某些關鍵時刻,該對我們所愛的人(包括自己)說什麼?會讓事情變得美好:



      ◎「然後呢?」這就是最好的建議

      作者總是給兩個女兒很多建議,妄想改變她們的行為,但後來發現,一堆建議

      不如說三個字就夠。然後,你,只要專心聽。這樣反而輕鬆很多!



      ◎「我懂」,安慰別人,最好的話

      作者罹癌,遇上朋友、爸爸相繼離世,關心的人總說「很遺憾」、「至少他不痛了」、

      「去你的癌症」……直到有一次作者參加治療團體,

      萍水相逢的女孩對她說了兩個字,她才終於感受到極大撫慰而落淚。



      ◎訂出極限,守住你的私人領域,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好好說「不」,卻又得人喜愛?

      有,作者的母親,就懂得何時該勇敢說「不」,反而換得自由的人生。



      ◎真正愛你的人,會找出「你夠好」的證據

      作者年輕時的失敗讓她不相信自己有什麼價值──

      工作被開除,還酗酒過度。

      但父親總回她三個字,這三個字力量之強大,時間一久,會讓你願意相信自己。



      某些時候,刻意找話來形容自己的感受,其實非常可笑。

      只要簡單的幾個字,然後「靜默」,最有撫慰人心、挽回一切的力量。



    推薦者



      臨床心理師、作家蘇益賢

      親子專欄作家陳安儀

      諮商心理師瑪那熊



      雷娜•丹漢(LenaDunham),《女孩我最大》(NotThatKindofGirl)作者

      格萊農•道爾(GlennonDoyle),《為愛而戰》(LoveWarrior)作者

      英柏蘿•慕布(ImboloMbue),《看見夢想家》(BeholdtheDreamers)作者

      愛麗兒•李維(ArielLevy),《派不上用場的規則》(TheRulesDoNotApply)作者

      賈德•阿帕托(JuddApatow),《腦中之病》(SickintheHead)作者

    ?


     





    空降《紐約時報》非文學榜最受矚目新書 

    推薦序一 重要的話,要溫柔的說�蘇益賢

    推薦序二 讓交談的對方恨不得將祕密娓娓道來�陳安儀

    ?

    第一章 「人生不就是這樣。」 

     我們總妄想能改變別人的行為�「失去」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

    第二章 「然後呢?再多說一點。」 

     「願意告訴我怎麼了嗎?」�假如一直問下去,對方會講出什麼鬼來?�不留一點空隙

    ?

    第三章 「我不知道。」

     我們為什麼愛聽簡單的答案?�正視傷痛�人生在世,就是一個謎�「好好陪他度過最後一年吧。」�你無法知道,以後也不會知道

    ?

    第四章 「我懂。」 

     走出傷痛,也沒什麼道理可言�只要懂得說「我懂」就行了

    ?

    第五章 「不。」 

     隨口說出的「好。」�人各有所好!�說「不」,有個很重要的意義�只須勇敢說不,才能相伴一生

    ?

    第六章 「好。」 

     

    第七章 「我錯了。」 

     萬一我個性其實沒那麼好?�「我錯了!」

    ?

    第八章 「你已經夠好了。」 

     妳,已經足以應付往後的人生�被開除,他卻說「妳已經學成出師」

    ?

    第九章 「我愛你。」 

    ?

    第十章 靜默 

     現在不是介入的時候�其實,對方受傷的原因並不重要�兩個人就算沒有接觸,還是能擁抱彼此

    ?

    第十一章 繼續向前

     他當時不知道,妳可能撐不了幾週了�他在學習怎麼成為妳

    ?

    第十二章 這樣就對了 

    ?

    後記

    致謝 我的救火隊





    推薦序一



    重要的話,要溫柔的說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在某些困頓的時刻,某個人對你說了某些話,也許短短幾字,又或者長到已忘了全文。就在那瞬間,腦中斷掉的線彷彿被重新接了回來。你想通了一些事、看清了原本混沌的局面。你覺得自己被了解了、被看見了;失聯的自己被找到了。於是,你開始能原諒自己、包容自己、替自己拆下原有的束縛。



      坐在諮商室裡,心理師專注的聆聽眼前個案傾訴的每一句話。我們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座燈塔,讓在汪洋大海上迷途的個案,可以在霧茫茫的困頓中找出方向。透過個案的字字句句、透過語言,我們陪伴,一起重新理解與建構,是什麼將個案困住的點點滴滴。



      語言賦予人類特有的思考能力,我們因為思考而能成為所謂「萬物之靈」。但也因為這項天賦,我們有著其他動物或許不曾有過的痛苦,難以停止的憂慮、鋪天蓋地的自責、越陷越深的負面思考??這些內在的苦痛,彷彿流沙一樣,不會因為我們「努力」就不見了。很多時候,我們越是努力,反而陷得更深。



      我們都知道生命的無常,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但當這些無常發生在自己身邊時,苦苦掙扎、不知所措,其實更是人生真實的樣子。我們內心不斷的問:「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做錯了什麼?」



      這時,能將我們「拉出」這人生流沙的,其實還是語言。只不過,我們需要的是適當的語言,是在對的時間與地點、和對的人、用對的方式,輕輕說出口的語言。



      「你願意多告訴我一點你的感受嗎?」

      「你有權利放棄,不會有人責怪你,也沒有人可以這麼做。」

      「你已經夠好了。真的,這樣就好,辛苦了。」



      諮商不只是透過這些語言給予個案力量的過程,更是一種類化學習,鼓勵個案在未來更多時刻,能試著對自己說出這些話,成為解救自己的那個人。



      走過許多生命片刻,作者翻起了過去的日記,她自問,如果當時她能勇敢開口說出某些話,那當時的故事會不會有所不同?這本書是作者人生的故事書,其實也是一本勇敢面對過去生命經驗的懺悔錄。說是懺悔,似乎沈重了些,但生命的本質何嘗不是如此?



      讀著書稿時,YouTube 自動播放起張懸的<親愛的>:



      「深深的話要淺淺的說,長長的路要揮霍的走。大大的世界要率真的感受,會痛的傷口要輕輕的揉。」



      雖然不容易,但有些話確實應該好好、溫柔的說。世界很大,人生很難。越是在困難的時刻,我們更應該好好的說出適當的話,溫柔的接住對方,慈悲的接住自己。



      謝謝作者用她的生命經驗,告訴我們許多「當時應該說出口的話」。讀畢此書的我慶幸,雖然我們也有許多沒有好好把握的「當時」。但從這一刻起,我們也還有好多好多、現在就可以珍惜的「此時」。



      每一個此時,我們都可以好好說、溫柔的說。

    ?
    臨床心理師、作家�蘇益賢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