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朋友這種幻想:社會學家教你不被人際關係困擾的8堂課

朋友這種幻想:社會學家教你不被人際關係困擾的8堂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372679
菅野仁
李彥樺
究竟
2019年2月01日
87.00  元
HK$ 73.95  






ISBN:9789861372679
  • 叢書系列:心理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4.8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理


  • 心理勵志 > 人際關係 > 人脈/處世

















      ◆超越時代的暢銷書,日本各大媒體爭相報導!身處「社交疲乏」的時代,現在讀,正好!



      ◆藝人暨作家又吉直樹於電視節目《全世界最想上的課》大力推薦,引發熱烈迴響,九個月便再版32.5萬冊,目前銷售已破40萬冊,口碑迅速擴散蔓延中!



      ◆從個人與社會的結構問題、從教育和日常生活,討論人際關係中的各種「幻想」,並提出因應之道。



      ◆是父親對女兒的愛,也是老師對學生的愛:作者眼見當時就讀小學的女兒因人際關係而焦慮不已,學生也常對他提及相關的煩惱。在「愛」的驅動下,便有了這部從社會學角度出發,兼具教育者與父親雙重觀點的作品。



      ◆熊仁謙(大鼻子哲人)、敏鎬的黑特事務所(作家)、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絕讚推薦!



      閨蜜和死黨雖讓生活充實愉快,但有時也讓你很受傷?

      被同事排擠、被同學冷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想融入團體、多多與人交往,內心卻覺得壓力山大?




      一位社會學家父親,面對女兒和時下年輕人的友誼焦慮,

      以專業角度,提供最簡單、溫暖的解決之道。

      打破不必要的朋友幻想,洞悉人際關係的真正重要法則。



      在這個時代,網路如此便利,就算不必和任何人面對面,也有辦法度日、工作、生活;但對任何人來說,「朋友」仍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讓我們感覺充實愉悅的友情,處理不當,也會變成一種傷。



      本書作者身為社會學家與大學教師,發現自己的女兒因為和同學的交往情況而焦慮,甚至連性格都變得抑鬱;再加上學生經常提到相關的煩惱和問題,因此決定撰寫本書,希望能描繪出一幅「平面圖」,讓大家能俯瞰並重新觀察與周遭的關係、了解人我在本質上的差異,重新思考現代社會所追求的「友好」關係。



      只要能打破不必要的幻想,就不用擔心自己不符合「應有的樣子」而搞得傷痕累累、疲憊不堪;只要體認人際關係真正重要的幾個簡單法則,就能免受不必要的挫折,並且讓生命更柔軟、更具彈性!


     





    前言 「重視朋友」的高中生

    ?

    1? 人無法獨活?

    正因為一個人生活也沒問題,建立關係才越來越難

    追求關係的方法,也要與時俱進

    ?

    2? 幸福與痛苦皆來自他人

    人際關係有兩種,目的截然不同

    一個人也能活著,但多少有些空虛

    幸福的關鍵之一:自我充實

    幸福的關鍵之二:與他人的交流

    除了自己,都是他人

    陌生的他人,以及親近的他人

    他人的二重性:既是威脅,也是生命滋味

    我們總是被「二重性」耍得團團轉

    ?

    3? 朋友糾葛為何理不清?

    說人壞話的,以及那隻羊

    為什麼對我「已讀不回」?

    同儕壓力:當友情變成沉重負擔

    新共同性:現代人的新型態壓力

    解套的可能:從同質性轉為共存性

    「交一百個朋友」的幻想

    在過去,「我們都一樣」是行得通的

    勉強建立交情,反而會互相傷害

    任何人都會產生無名怨憤

    適當的人際距離因人而異

    ?

    4? 規則關係與共感關係

    區分「規則關係」與「共感關係」的不同

    只靠共感關係,無法讓霸凌消失

    共感關係的負面效果

    規則,是為了自由而存在

    霸凌他人,自己遭霸凌的風險也會增加

    如何與合不來的人相處,非常重要

    最少的規則,最有益於建立規則關係

    ?

    5? 熱忱帶來的教育幻想

    就算不能留在學生記憶中,也無所謂

    「只要好好溝通,一定能得到共識」也是種幻想

    比培養獨特性更重要的事

    ?

    6? 家庭關係與長大成人

    兩個關鍵詞,定義家庭關係

    開始產生衝突的青春期

    「轉大人」究竟是怎麼回事?

    雖有無限可能,但還是有限的

    ?

    7? 玻璃心的我與朋友幻想

    適當的敬意與距離,是出社會後一定用得到的常識

    踏出小圈圈之後:如何與「異己」相處?

    想拓展人際關係,又有玻璃心?

    會百分之百接納你的,只有你自己

    最容易產生幻想的,就是戀愛

    ?

    8章 用話語改變自己

    不當的語詞,將成為溝通的絆腳石

    唯有透過語言,才能看清世界和自己

    閱讀好處再加一:鍛鍊對話力

    單純的快感,無法建構關係的深度

    輕鬆得到的快樂,很快就會讓人厭倦

    ?

    結語 克服「朋友幻想」

    ?





    推薦序



    跳出「粉絲思維」的陷阱



    熊仁謙(大鼻子哲人;研究印度哲學,創辦「快樂大學」Youtube頻道)




      作為半個網路資訊傳播者,我在認識朋友的過程中不意外地會掉入一種「粉絲思維」。



      「嗯,這個KOL有兩萬人追蹤,應該是一個意見領袖,值得認識一下。」

      「天阿!他這麼有名,私人臉書怎麼才300個朋友!」

      「這種瞎妹的IG也有八萬人追蹤,這什麼社會XXXX(自動消音)。」



      等到我自己開始有一些人追蹤、特別是私人臉書被越來越多朋友挖掘(真的是這個詞)後,我的這套思維有了根本的改變。



      以前一向覺得,追蹤者要多、粉絲要多,資訊傳播者才有發揮的空間;後來發現,自己的每個窗口都站滿了一群我根本不認識的陌生人,使得我開始變得戰戰兢兢:我能輕易說出我的政治傾向嗎?我能輕易說出我的喜惡嗎?



      如果單純地把這樣的平臺當做一個正式的資訊發布地也就算了,但所有的網紅都會告訴你「要跟粉絲做朋友」,這樣就更難了:我該曝光多少我的私生活、我的想法?這個尺度在哪裡?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擔心?本質上或許是顧慮原本的數千人粉絲中,會因為我在某些事件上的態度,讓鐵粉變成五百人,而其他上千人都離去。注意一看,你會發現在這個思維過程中我所跌入的陷阱:「粉絲要多,朋友要多」,卻忽略了複雜而龐大的人際關係,帶來的「友情負擔」可能遠勝於真正的友情。



      如果這樣的心態一直持續下去,最後或許會發現,自己將人生的主控權交給「粉絲數」「朋友數」這個空虛的數字,承受那樣的負擔只是為了得到更多朋友、創造更多負擔,整個過程中毫無自己可言;突然有天,自己不小心做了某件不合乎「朋友」想像的事情,就此崩盤。



      如果你跟我一樣,一直有這樣的困擾;那《朋友這種幻想:社會學家教你不被人際關係困擾的8堂課》就是為你而寫。



    很遺憾,人際關係沒有公式,但你可以有份備忘錄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人生障礙俱樂部》作者、「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粉專主編)




      「當場推導!」



      這是高中物理老師最常講的四個字,用意是讓學生不要死背任何一條公式。對他而言,物理的迷人之處,在於這世界可以被套進公式,只要掌握數據,任何人都能算出結果(除了我之外),因此它成了一門很公平的知識。



      然而多年後,我發現至少有三樣東西例外,套進任何公式都算不出結果,分別是:愛情、人際關係,以及老闆的腦袋,尤其最後一項徹底無解,因為我相信連老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人類不是機械,行為充滿變數,所以這些行為之間的迴響不可能成為常數,若想當場推導公式,只會把自己推進死胡同。



      因此本書的作用,不是教你如何把自己代入公式,「變成別人眼中應該要有的樣子」,而是站在更客觀的立場,教你如何「重新觀察自己與周遭的關係」,與其說指導,毋寧當成一份善意的備忘錄。



      其中有幾條推翻人際幻想的概念,我認為菅野仁博士寫得十分中肯:



      ◆朋友無論與自己多親密,永遠都只是「他人」。



      這條概念不在製造隔閡,而是試圖讓讀者理解,「不論多親近的人,都不可能完全了解我」,畢竟他人具有與自己不同的人格特質。能意識到這件事,真正同理對方,才能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勉強建立交情,反而會互相傷害。



      作者直接挑戰了上學要交一百個朋友這種傳統觀念(什麼數量啊這是),他想讓讀者知道,「如果合不來,就對方稍微保持距離,不要起衝突就好」,簡化成五個字,就是「勉強沒幸福」,因為你的勉為其難,對方一清二楚。



      ◆認清「不可能有人百分之百理解自己」的事實。



      作者認為這不是絕望的終點,反而是希望的起點,因為這代表了人格的成熟,無論再好的朋也或伴侶,都不可能全盤接納自己,我們充其量只能找到「願意付出心思理解自己的他人」,但這樣也就夠了,不是嗎。



      這份短小輕薄的人際備忘錄,集結了許多務實的原則與概念,就像一帖破除迷思的苦口良藥,除了能讓混跡江湖的老司機擊掌稱道,也能讓深陷泥沼的中生代醍醐灌頂,更可以為涉世未深的小鮮肉指點迷津。



      「世界上的某個角落裡,一定存在著能完全接納我的人,而且總有一天會相遇!」



      如果哪天再聽到這句話,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不再與內心的自己失之交臂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敏鎬的黑特事務所所長,《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




      「敏鎬,想拜託你幫我們寫推薦序!」

      「太好了,終於有人找我寫推薦序啦。」

      「對呀,有關朋友的書當然找你這沒朋友的來寫啊。」



      「朋友」這兩字,大概困擾了許多人。

      可能是因為就學時的經歷,我常常自問:「甚麼是朋友?」

      隨著成長,這個疑問不會消失,而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而這個問題的解答也如雨後春筍般探出頭來。



      老師說,朋友是會扶助你積極向上的人;爸媽說,世上有兩種朋友,真心的朋友跟逢場作戲的人(不要懷疑我爸真的這麼教我,難怪我現在壞掉);而許多勵志的作者會告訴你,真正的朋友,一生不會超過手指所數的數量。



      好,扯遠了,我們回到正題。

      

      「人際關係」大概是一個大地雷,基於上面所述,人際關係就成了一個「敏感」「纖細」的修羅場(至少對某些害羞又容易胡思亂想的人是這樣,包括我)。



      而菅野仁所著的這本《朋友這種幻想:社會學家教你不被人際關係困擾的8堂課》,便是一本以科學跟社會學,去仔細爬梳現實中光怪陸離的人際小劇場,讓令人抗拒的修羅場變得清楚明瞭。而這些小劇場所呈現的並不只是外在的人際觀,同時也對「自己」內在成長能有一定幫助,讓患得患失的我們對自己想追求什麼,能有更多的探究。畢竟,即使我們認識了世間所有人,卻仍可能會跟心中那個陌生人失之交臂。



      說到底,朋友是不是幻想,倒也是自己決定的呀。



      「這本書名叫《朋友這種幻想》,真有趣哈哈哈。」我看著稿件,喝了口水。

      「敏鎬,可是你沒有朋友。」



      嗯,謝謝大家。




    其 他 著 作
    1. 致親愛的,這是你和世界最好的距離:接受自己的界限,但仍努力汲取人生的可能性;不追求完全的認同,但也不放棄表達自我的勇氣
    2. 計時器讀書法:不想念書?無法專心?18分鐘無壓力讀書法,立刻讀通難懂艱深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