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理解敘說探究:以說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

理解敘說探究:以說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918440
Jeong-Hee Kim
張曉佩,卓秀足
心理
2018年12月25日
173.00  元
HK$ 164.35  






ISBN:9789861918440
  • 叢書系列:社會科學研究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社會科學研究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社會與心理類 > 社會與社工 > 研究方法

















      「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研究與參考書籍,它巧妙地處理了敘說研究的複雜性理論與哲學基礎。但同樣重要的是,它透過充滿個人軼事的開放與對話風格將複雜的學術性加以奠基與人性化,同時用了許多研究實務的具體例子以進一步促進其效能。這是一項卓越的成就。」——Tom Barone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榮譽教授



      本書詳細介紹敘說探究的哲學性基礎、研究設計的準則與倫理議題、敘說研究類型、敘說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詮釋方法、進行敘說研究的實務議題以及敘說探究在不同學科中的應用。本書在上述這些主題都綜融了理論與實例說明,可以幫助讀者對敘說探究建立基礎性的認識與理解、發展多元與全面的研究觀點,進而落實研究構想與加以意義化。



      除了研究與理論性的價值,本書豐厚人文底蘊的思維,可以激發讀者進行反身關照,以成為一位更具有「人味」的研究者。

    ?


     





    Chapter 1將敘說探究放置於跨學科脈絡中

    科學研究與質性研究相伴而生

    敘說探究

    什麼是敘說? ■ 什麼是故事?

    不同學科中的敘說探究

    心理學學科中的敘說探究:「心理學即敘說」 ■ 法律學科中的敘說探究:促進對立性故事 ■ 醫學學科中的敘說探究:發展敘說能力 ■ 教育學科中的敘說探究:探索生活經驗

    關於敘說探究的一些警示

    敘說探究是跨學科的協同機制

    學習在跨學科脈絡中成為敘事者

    結語:一顆掉落的蘋果

    ?

    Chapter 2敘說探究的哲學性�理論性基礎

    理論的角色

    哲學性�理論性�詮釋性的典範

    理論與敘說探究

    批判理論

    批判理論的起源 ■ 批判理論的再製 ■ 批判理論從再製到抗拒 ■ 重新概念化批判理論與敘說探究

    批判種族理論

    批判種族理論的歷史 ■ 批判種族理論的特徵 ■ 批判種族理論的分支 ■ 批判種族理論的未來 ■ 批判種族理論與敘說探究

    女性主義理論

    自由女性主義理論 ■ 批判女性主義理論 ■ 女性主義理論的多元交織性

    現象學

    探索現象學知識的方法 ■ 詮釋現象學 ■ 現象學與敘說探究的復興

    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

    結構主義之後 ■ 尼采對後結構主義的影響 ■ 德勒茲(1925-1995):塊莖式思維 ■ 塊莖式思維與敘說探究 ■ 傅柯(1926-1984):權力關係的分析 ■ 傅柯取向與敘說探究 ■ 德希達(1930-2004):對正義的解構 ■ 後結構主義與敘說探究

    杜威的經驗理論

    巴赫汀的小說性理論

    史詩與小說 ■ 複音 ■ 時空體 ■ 嘉年華

    結語:沒有削足適履的理論

    ?

    Chapter 3敘說研究設計:投入美學遊戲

    投入美學遊戲

    人文取向研究的準則

    學習敘說性思考

    播種前先整地:回顧文獻

    發展「好」的研究問題

    想像研究者—參與者的關係:從「間諜」到「朋友」

    敘說探究的倫理議題?

    實務中的倫理或微觀倫理 ■ 實務中的敘說倫理 ■ 透過反思發展實踐智慧(倫理判斷)

    質性寫作或科學性寫作?

    將敘說寫作想像成美學遊戲?

    創造虛擬真實�逼真性 ■ 忠實呈現被述說的故事 ■ 敘說探究者的聲音 ■ 培養敘說想像

    結語:你的心歸屬於何處?

    ?

    Chapter 4敘說研究類型:讓故事應運而生?

    敘說探究者就像一位助產士?

    敘說研究類型?

    自傳式敘說探究?

    自傳 ■ 自傳式民族誌

    傳記式敘說探究?

    教化小說 ■ 生命故事�生命歷史 ■ 口述歷史

    藝術為本的敘說探究?

    類型模糊的起源 ■ Eisner與Barone的藝術為本研究

    文學為本的敘說探究?

    創造性非虛構小說與短篇小說 ■ 虛構小說與長篇小說

    視覺為本的敘說探究?

    攝影敘說 ■ 影像發聲 ■ 檔案照片 ■ 數位敘事

    結語:模糊類型?

    ?

    Chapter 5敘說資料蒐集方法:發掘故事?

    敘說思維?

    訪談邏輯?

    知後同意書 ■ 保密 ■ 抽樣與飽和 ■ 信任與關係建立

    質性訪談類型?

    敘說訪談?

    生命故事訪談�傳記式訪談 ■ 敘說訪談階段 ■ 敘說訪談問題 ■ 雙句型技巧

    田野工作?

    接觸研究現場 ■ 觀察的藝術—也稱為專注 ■ 觀察者的矛盾

    人為飾物:珍奇櫃?

    視覺資料?

    (數位)檔案資料?

    結語:發掘故事作為資料?

    ?

    Chapter 6敘說資料分析與詮釋:與資料「調情」?

    調情?

    質性資料分析?

    理論化敘說資料分析和詮釋?

    敘說意義 ■ 敘說平順化 ■ 忠實的詮釋與懷疑的詮釋

    敘說資料分析的方法?

    Polkinghorne的敘說分析與敘說式分析 ■ Mishler模式的敘說分析 ■ Labov模式與其他分析法 ■ 與Polkinghorne、Mishler 和 Labov調情

    敘說探究類型的敘說分析?

    視現象與方法為敘事的分析:廣化、深化與再故事化 ■ 自傳式民族誌的分析 ■ 教化小說的分析:個人成長的故事 ■ 傳記式敘說探究的分析 ■ 藝術為本之敘說探究的分析

    結語:敘說分析與詮釋的多樣性?

    ?

    Chapter 7敘說尾聲:敘說意義的理論化?

    尾聲?

    研究署名?

    回答「那又怎樣?」的問題

    「渴望」觀眾?

    避免史詩般的結尾?

    研究發現的理論化

    種下社會正義的種子?

    成為《一千零一夜》的雪赫拉莎德?

    結語:故事持續中?

    ?

    Chapter 8敘說探究的重要議題?

    注視萬花筒?

    矛盾的故事:羅生門效應?

    鄰里型研究的誘惑?

    反思性?

    主觀式、告解式反思性 ■ 反思性的矛盾:這是誰的故事? ■ 反思性即反思式練習:自我是關照的客體 ■ 透過跑馬場式教學進行反思式練習的實例

    就地拼裝和就地拼裝者?

    李維史陀對就地拼裝和就地拼裝者的運用 ■ 跨學科質性研究的就地拼裝 ■ 敘說探究者是就地拼裝者

    「小」故事?

    生活敘說:「小」故事的起源

    敘事即演出?

    結語:挑戰敘說探究的極限?

    ?

    Chapter 9敘說探究實例:將理論付諸實務?

    現象與方法的敘說探究實例?

    口述歷史的敘說探究實例?

    生命故事的敘說探究實例?

    自傳式民族誌的敘說探究實例?

    創造性非虛構小說的敘說探究實例

    虛構小說的敘說探究實例?

    結語:學習成為敘事者

    ?

    Chapter 10後記?

    ?

    詞彙表?

    參考文獻

    ?





    林序



    敘說分析與探究:嚴謹中的美感與柔和




      這幾年關於敘說分析與探究的研究主題,逐漸受到學術領域之重視,包括心理、教育、醫學、藝術、其他人文與社會學科等。而我多年來指導學生論文以及教授質性研究的經驗中,發現許多學生亦為敘說研究的人文與美感所吸引,紛紛轉向加入敘說探究的行列。



      敘說分析與探究,看似是容易的研究方法或主題,實際上卻是相當複雜。可能有人以為這樣的研究方法或主題就是聽聽故事,再把故事寫出來就好,但是對於隱含其中的「複雜性」卻較少進一步去理解,或者想理解卻又無法理解。敘說分析與探究的「複雜性」在於其概念以及理論基礎是跨學科、多樣化、沒有唯一絕對的分析方式。也因為這樣的複雜性,要寫出一篇既好又嚴謹的敘說研究論文,其實並不容易。



      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如何引導學生(還有我自己)豐富敘說分析與探究「複雜性」的可能性,而這本由Kim所著的《理解敘說探究》剛好可以滿足我的需求。在這本書當中,作者對於敘說探究的理論基礎做了嚴謹的梳理,同時關注不同類型的敘說,內容相當豐富且具有啟發性。我尤其喜歡作者將敘說探究放在跨學科的脈絡下來闡述其概念內涵。理論性基礎一章更是我欣賞的,剛好可以彌補其他敘說研究的書籍當中較為缺乏的部分。Kim將敘說研究者比擬為是一位「助產士」,這一點我也相當認同,在助產的過程中,Kim用了「調情」(flirt)這個字來說明如何跟敘說的文本對話,我覺得相當有趣,彷彿研究資料是活的、可以互動的,以及具有開啟未知可能性的魅力。



      整體而言,閱讀完Kim的《理解敘說探究》,有一種嚴謹的美感,在嚴謹當中不失學術研究的柔和與可親性,而在美感當中又不失學術研究對於問題與探究的求知性。



      最後,兩位譯者文筆流暢,這本譯作對於教授敘說分析與探究的老師、想從事敘說分析與探究的學者及研究生來說,都具有很高的參考性及可讀性。我非常的推薦。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林美珠

    2018年2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