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願社平和:臺中和平地區原住民聚落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9860578720 | |
|
|
|
鄭安睎 | |
|
|
|
遠景 | |
|
|
|
2018年12月24日
| |
|
|
|
100.00 元
| |
|
|
|
HK$ 8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9860578720叢書系列:臺灣文學叢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灣 臺灣文學叢
|
|
分 類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民族學/風土民俗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泰雅族為臺灣原住民中分布較廣的民族之一,有兩大語群,臺中市的泰雅族大部分屬於澤敖利亞(Tseole)語群族,除了遷移到都市的族人外,主要分布在和平區,清代以「北勢蕃」來稱為此群族人,以當時的武榮社為中心,北屬於北勢群,南屬南勢群,但分布界線不是以大甲溪為界;北勢群分布在今日的苗栗泰安與臺中和平境內,以大安溪兩岸為居住地點,南勢群群則以大甲溪兩岸,一直延續到南投境內,大甲溪上游的則有Slamaw群;由於經歷過清代土地、拓墾,日治時期日警的「討伐戰爭」、「隘勇線推進」、「集團移住」、「戰後都市化遷移」與「九二一地震」的多重影響下,臺中境內泰雅族早已打破傳統生活界線與領域,離散又聚合在新的地方,而和平原名為「稍來坪」,是大甲溪北岸的一狹長河階地,乃「稍來社」移住此地後出現的地名。
|
|
目 錄
|
市長序 厚植臺中的在地文化
局長序 擁有豐富內涵的城市
引言
第一章??? 泰雅族在臺中
(一)??? 臺中泰雅族的聚落變遷
(二)??? 集團移住
(三)??? 日人探險活動
(四)??? 戰後聚落
第二章??? 重大歷史事件與人物
(一)??? 重大歷史事件
? 1、白冷事件
? 2、梨山事件
? 3、遠藤事件
? 4、青山事件
(二)??? 和平區重要人物
? 1、林講文(Yabu Wasyat)
? 2、黃漢貴 (Yakaw Watan)
? 3、蔡文瑞(Tusang Nomin)
? 4、朱清江 (Yabu Temu)
? 5、陳文良 (Walis Kumu)
? 6、陳錦鳳 (Yuma Laix)
? 7、張銀文 (Yumin Hayon)
? 8、波奈•道拔思 (Bonay Taubas)
? 9、嘎義•諾給 (Kagi Nokeh)
第三章??? 泰雅族空間之變化
(一)??? 隘勇線之包圍
? 1、牛欄坑隘勇線
? 2、大坪龍、二柜(櫃)隘勇線
? 3、臺中、南投廳聯絡線與黑田山隘勇線(舊白毛隘勇線)
? 4、白毛山、中川山隘勇線(新白毛線)
? 5、東卯山隘勇線
? 6、大甲溪隘勇線
? 7、北勢蕃隘勇線(老屋峨隘勇線)
? 8、????(salamao)隘勇線
(二)??? 隘路、大甲溪道路到中部橫貫公路
(三)??? 縱貫南北的蕃地道路
(四)??? 出雲山道路
泰雅族大事記
後記
參考書目
|
|
序
|
序?? ?
厚植臺中的在地文化
林佳龍
臺中位於臺灣南北交通的中點,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擁有良好的生活機能,更有優美的城市風景。多年來,我們積極活化市區,為市民打造一個生活的好所在,並且致力發展人文產業,為臺灣建立一座嶄新的文化城。
新臺灣國策智庫於2018年五月公布,臺中市是六都民眾心目中的最佳宜居城市,這是我們連續四次獲此殊榮,也是所有臺中市民努力的成果。除了推動城市建設,我們還要厚植在地文化,才能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從「希望的臺中」邁向「進步的臺中」。
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與特色,由文化局策畫出版的「臺中學」系列叢書,呈現出臺中市的獨特歷史脈絡和優質人文風貌,在2016年和2017年都受到文化界和學術界人士的關注與肯定。第一輯的主題包括臺中公園、林獻堂、葫蘆墩圳、清水及珍奶茶飲;第二輯的主題則有臺中火車站、第二市場、中央書局、天外天劇場及膠彩畫家林之助,充實的內容獲得各界的一致好評,引領讀者們深入認識臺中在地文化。
今年出版的「臺中學」第三輯,延續先前的嚴謹製作流程,特別邀請文史學者深入描寫楊肇嘉、八仙山、霧峰、客家聚落大茅埔、后里馬場以及和平區的原住民聚落,林景淵、蘇全正、蔡金鼎、管雅菁、林德俊、陳介英、林慶弧、郭?富、鄭安睎,透過充滿溫度的文字敘述和精采的圖示,帶領讀者穿越時光隧道,探索先人走過的痕跡,進而瞭解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如何造就出臺中現今的多元樣貌。
臺中人文薈萃,是名副其實的希望之城,也是富於文化底蘊的城市,建立在共生、共榮、共好的基礎上。讓我們透過閱讀的力量,把希望變成進行式,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要珍惜自身擁有的文化資產,才能培養深厚的文化內涵,然後穩定地邁向新的階段,創造出人本、永續、活力的臺中。臺中的改變,會帶領臺灣的改變;臺中的進步,也會帶來臺灣的進步。
?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