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叢書主編序
洪惟助
1994年我規劃主編《崑曲叢書》,2002年出版第一輯六種,以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為第一種。2010年出版第二輯六種,2013年開始,五、六年間出版第三輯。進度可謂相當緩慢。所以如此,一方面由於我的工作頭緒太過紛雜,另一方面,我們寧缺勿濫,希望每一種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在第一、二輯總序中我提出本叢書的特色:(一)一手資料的呈現和研究及學術研究的基礎工作;(二)一般少論及的音樂、表演、舞臺美術與各地方的崑曲;(三)有新資料、新論點的著作。
我編的《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唐吉慧編的《俞振飛書信集》都是原始資料的呈現,隨著歲月的流逝,根據此資料做研究者也日益增多。叢肇桓撰《叢肇桓談戲》論述他六十年崑劇生涯所見所思,趙山林、趙婷婷《明代詠崑曲詩歌選注》選編詠崑詩歌,都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我撰的《崑曲宮調與曲牌》書後附《崑曲重要曲譜曲牌資料庫》為曲牌研究做了奠基的工作。
周世瑞、周攸的《周傳瑛身段譜》錄周傳瑛所傳的十個小生為主的折子戲,有詳細的走位圖,每一折子有數十張重要身段照片,附曲譜。是表演藝術的重要著作。顧篤璜的《崑劇舞臺美術初探》是第一本崑劇舞美的專著。我的《崑曲宮調與曲牌》,洛地的《崑─劇、曲、唱、班》主要探討崑曲音樂的重要問題。
沈不沉的《永嘉崑劇史話》是目前為止永嘉崑劇的最完整論述。我的《臺灣崑曲史》是第一部臺灣崑曲通史。「正崑」之外的各地方崑曲流行於比「正崑」更廣闊的地域,卻一直沒受到關注,我們將持續發表此類著作。其他如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朱建明的《穆藕初與崑曲》……等等,多為有新資料、新觀點,經過深思熟慮而有所得的著作。
第四輯六種,以林佳儀撰《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曲生涯》為第一種。徐炎之先生夫婦是1949年至1989年四十年間影響臺灣崑曲傳承、推廣最重要的曲家。他們1949年到臺北,就與陳霆銳、周雞晨等曲友組織崑曲同期,此曲會一直維持至今不斷。1957年起在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北一女中……等十餘校的崑曲社教學,並在大鵬劇校、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藝專等校開設崑曲專業課程。
炎之先生傳播崑曲懷著高度的熱情,臺灣大學崑曲社第一屆社員,也當了四年副社長的陳大威回憶:有一次颱風來襲,風雨交加,當晚是崑曲社唱曲的日子,他想老師可能會來,就到教室等老師,果然老師準時到達,社員雖然只有他一位副社長到,老師還是堅持教學,斷電多次,仍教唱滿兩小時,他送老師離去,看著老師騎著腳踏車在風雨中消失身影。
徐老師、師母持續熱情的教學,使崑曲在臺灣傳唱四十年不輟,培養了許多熱愛崑曲的曲友。如此重要的人物,雖有許多紀念的短文,至今未有較為完整的傳記。
佳儀1994年進入政治大學中文系就讀,有機會接觸崑曲,1995年春天我和曾永義教授主持的「崑曲傳習計畫」第三屆,陳錦釗教授邀請王奉梅女士到校示範演講,並找佳儀與同學共同促成停社四年的政大崑曲社復社,由佳儀擔任社長。「崑曲傳習計畫」第四屆至第六屆(1996年11月-2000年10月)移至國光劇校舉辦,臨近政大,佳儀全程參與學習,並參加水磨曲集的活動,從此與崑曲結下不解之緣。碩士、博士論文,以致後來任教上庠,都與崑曲有關。
佳儀參與臺灣的崑曲活動越多,越納悶何以竟無論徐氏伉儷的專著。雖其生也晚,未能親炙徐老師、師母,仍發憤蒐求資料、訪問前輩,終成《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曲生涯》一書,其內容不只論徐氏伉儷的生平及影響,更論其唱曲、吹笛與表演藝術,是一部有分量的著作。我見而喜之,邀此書列入《崑曲叢書》第四輯。
《叢書》一、二輯六種著作完稿後,一起出版,第一個完稿者往往要等待最後一個兩三年。第三輯約稿後,先完稿者先出版,亦等待多年才能出齊。為不拖延《曲壇清音》的出版時間,本輯先出版此書,其他五種待書稿全部完成後再行宣告。
感謝讀者們對本叢書的支持和指教,我們會繼續努力!
二○一八年十一月 洪惟助於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