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俳句常被視為日本特有的一門藝術。然而,如同柔道不再侷限於日本,國際俳句的創作於今也走過了百年的歷史。日本的柔道因著國際化而發揚光大,我們期待俳句的國際化也能發揮相同的作用。
自法國的保爾─路易•庫舒(Paul-Louis Couchoud)肇始,歐美的俳句介紹者以及haiku(「俳句」的英語音譯)或haikai(「俳諧」的法語音譯)的作者將俳句擴展至全球舞台,已經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規模。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等意象主義詩人率先開啟一條通過俳句來創造現代詩歌的源流。依循此源的除了墨西哥的諾貝爾獎得主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之外,近來還誕生了第一位諾貝爾獎俳句詩人,瑞典的托馬斯•特蘭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我想不只日本,恐怕全世界都不能對俳句所泛起的漣漪無動於衷了。
華文俳句的歷史並不長。於一九八○年代以後興起的中國漢俳,今日仍被視為是典型的華文俳句。問題是,除了對華文詩歌過於逼促的五七五音定型之外,漢俳並沒有導入多少俳句的美學特點。台灣的俳句發展情形稍微不同,歸因於有在戰時戰前接受日式教育的世代。大約十多年前,長期用日語創作俳句的已故黃靈芝先生獲得了愛媛縣的正岡子規國際俳句獎。我在頒獎的松山市第一次與他見面。印象中黃先生是一位身材削瘦修長、蓄著花白鬍子的老人,滿有中國文人的溫文儒雅。耳聞黃先生當時已創立並在傳授和漢俳不同的「灣俳」,只是後續如何不得而知。
本書的諸位作者以嶄新的方式嘗試「華文二行俳句」的創作。他們於有季語的二行形式中,導入日本俳句的「切」與「二項組合」特點,並且不拘泥於五七五定型的詩體。他們在探索用華文來表現俳句的美學本質,與我在拙作》日本詩歌的傳統》(有中譯本)書中的主張契合,也可視為是該書論點的具體實踐。一年來的創作使他們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和成果。我希望未來「華文二行俳句」有更多的作者和讀者參與,並由衷支持他們此等果敢的創舉。
川本皓嗣
東京大學榮譽教授•日本學士院院士•正岡子規國際俳句獎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