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節錄)
過去十多年我在台灣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思想史」、「中國近代思想史」等課程,每年都有將近十位的學生選課,遇到不少優秀的學生,魏綵瑩是其中的一位。她從碩士班開始就對近代經學史、思想史感興趣,持續的參與由學生自行組織的「經學讀書會」,用數年的時間讀畢《春秋》三傳、《尚書》等儒家經典,奠定了經學研究的扎實基礎。她在文化大學的碩士論文由我的好友李朝津博士指導,撰寫《王闓運春秋學思想研究》(二○○三)。該論文研究王闓運《春秋》學與當時政治及社會秩序的關係,新意疊出、深獲好評。
二○一○─二○一一年她獲選為中央研究院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學員。在這一段期間,她常常參加本院的各種演講與學術討論會,隔一陣子就會來我辦公室,跟我分享她在學術上的心得與感想。二○一三年六月她在朱鴻、李紀祥教授的指導下,完成台師大的博士學位,我(和王汎森、蔣秋華教授)也參加了她的博士論文的口試。她順利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申請到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的職位,繼續從事中國近代思想、經學史方面的研究課題。同時她又多次旁聽我在台大博士班所開的「二十世紀中國史專題研究」的課。最近幾年她參與我在科技部有關近代知識分子與政治、天演與宗教等研究計畫,並協助我編輯《思想史》雜誌。在多年的共事之後,我發現她學術興趣廣泛,對於做學問有一種驚人的執著,而且讀書與做事都十分細心。這些人格特質是成為一位傑出學者的先決條件。
本書是由她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在口試時,此一論文獲得老師們一致的好評,譽之為在質與量方面都是多年來少有的一篇佳作。但是她仍然感到不滿意,又經過多次修改、字句琢磨,才完成這一部著作。這一本書以近代中國四川的一位思想家廖平為例,探討經學的現代轉型。她所關懷的核心議題是在傳統到現代學術的建立過程之中,特別是根植於經學思維的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在受到西學(特別是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知識)碰撞之後,所產生的新舊知識的交涉過程。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四川廖平如何來回應時代的挑戰呢?在處理的手法上,她既從事思想內涵的細緻分析,又處理時代背景與思想家之間的比較工作,來凸顯廖平思想的特點。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