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2271
魏綵瑩
聯經出版公司
2018年12月11日
217.00  元
HK$ 184.45  






ISBN:9789570852271
  • 叢書系列:聯經學術
  • 規格:精裝 / 544頁 / 14.8 x 21 x 4.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經學術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其他











      廖平,字季平,生於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卒於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四川井研縣人。廖平一生以研究經學、推闡孔子之道為本願,欲把經學扮演成時代的舵手,為中國開導新的方向,在清末民初時期於學術思想史上別開生面。



      廖平思想轉折歷經六變:初變,論「平分今古」。二變,論「尊今抑古」。三變,論「大統小統」。四變,論「人學天學」。五變,論「人天小大」。六變,以《黃帝內經》解《詩》、《易》。廖平早期的經學一、二變之著作,在其當世已享有聲譽。至於經學三變以後(約甲午戰後)的理論,卻常讓學者們覺得穿鑿附會或不知所云,這是造成廖平經學中晚期的思想甚少被問津的主因。事實上這個時期正是他學術的亮點,交織著深刻的時代性,也是《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探討的重心所在。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共分六章:



      〈從今古之辨到面向世界的經學之路〉:勾勒廖平經學一變到三變的產生因緣、轉折過程,以及各經的今古文論述,最終歸結到其三變以後的經學觀與特色。



      〈讓孔子走入新世界〉:闡述廖平如何將經學含攝整個地球、與海外世界打成一片,並預示未來世界合一的願景。



      〈經學理想的世界文化空間藍圖──兼論近代學術上的意義〉:廖平以《尚書》為孔子昭示大一統的藍圖,討論中國文化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在經典重釋的過程也涉及到經史關係、陰陽五行宇宙觀等學理在近代的轉變。



      〈傳統與西學交會下的天學新論〉:來自傳統「天人合一」的信念,以人事價值必定有天道的根源,這是廖平在提出大統秩序的學說之際,還要架構一套屬「天」的理論之原因。內容包括哥白尼對廖平的影響,以及對廖平傳統天學的轉化性詮釋。



      〈《春秋》撥正下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從「二伯」的理想談起〉: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現實下,廖平反思要以經典重構不同於西方主導下《萬國公法》的國際關係圖景;他以《春秋》的制度設計了一套國際新秩序模式,《春秋》的「二伯」是這個秩序模式下的核心制度內容。



      〈文質彬彬──大統理想的經學實踐進路〉:在說明世界必可依照孔經的普世價值線性臻於大統的境地時,廖平也有一套支持自己想法的史觀,以及中國當下該如何實踐經典的方式。而且他的實踐方式理論也隨著時間而轉變,透露了經學於近代所面臨的問題。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呈現兩個層面的重點:首先是廖平如何運用經典以安排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與位置,其次是廖平學術在近代的意義。作者魏綵瑩細密探討根植於經學的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在受到西學(特別是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知識)碰撞之後,所產生的新舊知識的交涉過程;而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四川的廖平,又如何回應時代的挑戰?魏綵瑩指出,廖平的經學其實只有兩大階段:從「今古之辨」到「以經學面向世界」。積極謀求經學面向世界,此即廖平個人心靈與生命志業的歸宿。

    ?


     





    序 黃克武

    引論



    第一章 從今古之辨到面向世界的經學之路 

    第一節 平分今古:經學一變與對群經的今古文觀(一八八三─一八八六)

    一、同等重視古文《毛詩》與今文《三家詩》

    二、接受《尚書》殘缺的觀點

    三、平分今古之下的三禮觀

    四、平分今古之下的《春秋》三傳觀

    第二節 尊今抑古:經學二變與對群經的今古文觀(一八八七─一八九六)

    一、否定《毛詩》與推崇《三家詩》

    二、《尚書》廿八篇為備,百篇《書序》為偽

    三、尊今抑古之下的三禮觀

    四、尊今意識下的《春秋》三傳觀

    第三節 面向世界的經學:走出今古之辨後的群經觀(一八九七─一九三二)

    一、面向世界的《詩經》學觀

    二、面向世界的《尚書》學觀

    三、走出今古之辨後的三禮觀

    四、面向世界後的《春秋》三傳觀

    小結

    ?

    第二章 讓孔子走入新世界

    第一節 傳統天下觀與「地球」概念的遭逢

    第二節 重新「認識」鄒衍的「大九州」說

    一、「大九州」說與世界

    二、納「邊緣」入「主流」:鄒衍學說與孔子的聯繫

    三、全球「皇帝」時代:從經學與中國歷史景望未來

    第三節 《海國圖志》諸書與經典意識之間

    第四節 建立符合「經旨」的「帝王政教」世界圖像

    一、從「中國」擴及「世界」的文化疆域

    二、包舉全球的〈禹貢〉經學微言

    三、內外之際:「大〈禹貢〉」、「大五服」與「大九州」的精神

    小結

    ?

    第三章 經學理想的世界文化空間藍圖──兼論近代學術上的意義

    第一節 肇開世界大統與中天下而立的「周公」

    一、史實的周公與經典寄寓的「周公」

    二、孔子藉「周公」開創東西兩半球的意義

    第二節 世界萬邦來朝:太平之世的「大明堂」

    一、明堂根源聖經指向大統

    二、「萬邦歸極」與「辨方正位」:朝會世界諸國的禮序

    第三節 「世運輪轉」與陰陽五行宇宙觀的重解

    一、五德新說與五大洲之運勢流行

    二、全球「正朔」所在:中國將得「土德」之運

    三、「五行」僅表空間符記:西學影響下的陰陽五行新說

    四、與傳統今文學的違異:對災異論的轉化詮釋

    小結

    ?

    第四章 傳統與西學交會下的天學新論

    第一節 日心地動說與王權為尊的天道觀

    一、天文新知已備於孔學體系中

    二、以尊王為中心秩序的天道象徵

    第二節 人、天秩序:六合之內與六合之外

    一、《詩經》、《易經》為統宗的六合之外世界

    二、天的運行、架構與人世秩序

    三、天界進化的動力:另一種禮樂文明的傳播

    第三節 西方天文地理知識洗禮下的新分野觀

    一、星象分野與大一統的世界觀

    二、時代考驗下的分野新說

    三、天象的王化秩序之堅持與占驗的擺落

    小結

    ?

    第五章 《春秋》撥正下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從「二伯」的理想談起

    第一節 《春秋》的「二伯」與世界秩序

    一、經典撥亂與致太平的期望

    二、《春秋》的「二伯」與秩序關懷

    第二節 對西方國際法的反思:素王禮制下的理想新世界體系

    一、以《春秋》制度重構國際新秩序

    二、為世界「立心」:以「素王之位」居中的道德共同體

    第三節 理想的政治體制與倫理觀

    一、廖平的三世觀與現實的政治意義

    二、論立憲與革命皆背離三綱故不足取

    三、為民立君的重要與經教三綱不違背平等精神

    第四節 視野的轉變:從世界的「二伯」到中國的「二伯�二霸」

    一、「王」、「伯�霸」的重辨:對伯�霸功的推崇

    二、「譎而不正」更勝於「正而不譎」:伯�霸者應具備的特質

    小結

    ?

    第六章 文質彬彬──大統理想的經學實踐進路

    第一節 以孔經文明為五大洲的進化座標

    一、進化意識下的經史區別

    二、孔經為進化公理

    第二節 文質調和的孔經實踐

    一、至聖六經兼包諸家:以儒墨為論述對象

    二、中國當增進「質」的層面

    第三節 從「六經」到「十二經」:論廖平道器觀的演變

    一、十二經的提出與內容

    二、實學的重要:「孔述六藝」與「孔作六經」合為十二經

    小結

    ?

    結論

    重要參考資料

    致謝

    ?





    序(節錄)



      過去十多年我在台灣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思想史」、「中國近代思想史」等課程,每年都有將近十位的學生選課,遇到不少優秀的學生,魏綵瑩是其中的一位。她從碩士班開始就對近代經學史、思想史感興趣,持續的參與由學生自行組織的「經學讀書會」,用數年的時間讀畢《春秋》三傳、《尚書》等儒家經典,奠定了經學研究的扎實基礎。她在文化大學的碩士論文由我的好友李朝津博士指導,撰寫《王闓運春秋學思想研究》(二○○三)。該論文研究王闓運《春秋》學與當時政治及社會秩序的關係,新意疊出、深獲好評。



      二○一○─二○一一年她獲選為中央研究院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學員。在這一段期間,她常常參加本院的各種演講與學術討論會,隔一陣子就會來我辦公室,跟我分享她在學術上的心得與感想。二○一三年六月她在朱鴻、李紀祥教授的指導下,完成台師大的博士學位,我(和王汎森、蔣秋華教授)也參加了她的博士論文的口試。她順利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申請到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的職位,繼續從事中國近代思想、經學史方面的研究課題。同時她又多次旁聽我在台大博士班所開的「二十世紀中國史專題研究」的課。最近幾年她參與我在科技部有關近代知識分子與政治、天演與宗教等研究計畫,並協助我編輯《思想史》雜誌。在多年的共事之後,我發現她學術興趣廣泛,對於做學問有一種驚人的執著,而且讀書與做事都十分細心。這些人格特質是成為一位傑出學者的先決條件。



      本書是由她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在口試時,此一論文獲得老師們一致的好評,譽之為在質與量方面都是多年來少有的一篇佳作。但是她仍然感到不滿意,又經過多次修改、字句琢磨,才完成這一部著作。這一本書以近代中國四川的一位思想家廖平為例,探討經學的現代轉型。她所關懷的核心議題是在傳統到現代學術的建立過程之中,特別是根植於經學思維的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在受到西學(特別是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知識)碰撞之後,所產生的新舊知識的交涉過程。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四川廖平如何來回應時代的挑戰呢?在處理的手法上,她既從事思想內涵的細緻分析,又處理時代背景與思想家之間的比較工作,來凸顯廖平思想的特點。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