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就是音樂廳?????????????? 范欽慧(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 人車喧譁的街頭,我望著擦身而過的每張漠然臉孔,感受到一種無奈的情緒,我知道在此刻,所有的人都是拒絕聆聽的。很弔詭的是,我們每天被各種聲音所包圍,卻身處在聽力逐漸弱化的年代,儘管你的聽覺器官是正常的。
??? 大概在一年多年,我第一次在國外的期刊上,看到關於崔弗﹒考克斯(Trevor Cox)的報導,他帶著一群人在一座磚造的拱橋下”聽聲音”,讓我驚訝的是,這位聲學博士,過去有將近三十年,專門從事音樂廳的聲場設計與噪音訊號的處理,並在大學教授音響工程,運用科學的方式讓人們可以聽見最美的聲音。但是他開始發現,無論我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去創造聆賞美聲的效果,更根本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去傾聽真實的聲音?我們懂得去欣賞那些無人為操控,卻渾然天成的樂音?他說:「我一直忙於設法消除多餘噪音,而忘了傾聽聲音本身。」
??? 這樣的動機,讓他走出錄音間、視聽室,來到我們日常生活的現場,包括了各種人為建築及自然環境中,以他專業的聲學知識,展開一段與聲音相遇的奇幻旅程。
??? 究竟他如何聆聽世界?引起我很大的好奇。我知道那絕對不只是憑靠個人主觀的感受,而是來自科學上的研究與分析,特別是物理上的聲波反射所帶來的詮釋與應用。這樣理性的背景,恰巧跟我相反,我對聲音的著迷是從感性出發,但是歷經了各種聲波的震盪後,我逐漸關注到聲學的領域,算來也是殊途同歸,讓我跟崔弗﹒考克斯成了同道之人。
??? 對我來說,身為一位野地錄音師,我的聆聽之旅是從大自然開始,我喜歡錄音,喜歡認識這些躲在樹叢後的歌手,那些音律讓我深深著迷。但是這樣的聆聽歷經多年之後開始有了轉變,特別是在我關注到噪音的問題時,我發現我所喜愛的旋律並沒有受到太多人的重視,更確切的說,「聲音」根本就是長期被人類忽略的部份,當一些聲音逐漸失去時,如果你從來不曾用心聆聽,怎麼會願意為這樣聲音的存續而努力捍衛呢?我們對環境的概念都止於視覺性的平面思考,卻忘記了這是一個立體的概念,不論是我們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或是生態保育、環境教育,都遺忘「聲音」的選項。
??? 這本書,讓我深刻的感受到,這是一個「聲音覺醒」的時代。讓我欣喜的是,藉由這本書的宏觀視野與耳界,華文的讀者不僅可以跟著作者展開一段尋聲旅程,更可以理解什麼是聲景(Soundscape),為何需要關注聲景,以及如何學習重新傾聽那理所當然的一切,並思考聲音教育與聲景保育的各種可能,進而在公共政策制定上,把聲景當作可以為人類福祉而努力的目標。
??? 幾個月之前,我在立法院的公聽會上,抗議「景觀法」的草案內容只關注在「地景」的層面,而沒有考慮到「聲景」也應納入在景觀保護的內涵。我慷慨陳言,底下聽眾反應冷淡,會後一位人士向我致意,他說;「妳說的其實很重要,只是在這個階段,光是土木技師跟景觀技師都已經在為自己的工作版圖上相互角力,問題是,台灣有聲景技師嗎?他們也要來搶這塊餅嗎?」
??? 我不知道未來是不是有機會遇到考克斯,來跟他分享這段故事,但是我相信他一定會認為,任何學景觀或是建築的人,都應該懂音響學,其實,當我讀他的書,最讓我很感動的是,他對聲音的熱情,絕不僅只於自己職場上的追求,否則他可以好好躲在實驗室當中,繼續當好一位音響學的工程教授。他用心鋪陳了一個引領讀者去聆聽的聲音地圖,我們彷彿可以搭乘著有翅的音符,透過物理學、考古學、生物聲學、建築學、神經醫學……各種學問的勾勒貫穿,譜寫出一首波瀾狀闊的不凡樂曲。
??? 這種跨界,跨領域的研究,往往可以激盪出更大的能量。我想起了之前我認識了一位專門研究噪音的學者余仁方教授,他的工作是專門幫環保署量測都市的環境噪音,過去這樣的聲學研究大多是應用層面,包括如何解決人類世界的噪音問題。但是這些聲學量測的技術,是不是也能夠應用在野地中呢?我特別邀請研究團隊上山,來到一處原始的檜木林中量測,就跟崔弗考克斯在書中所關注的內容一樣,後來在余老師精密儀器的量測下,我發現這片森林最安靜的時候,可以到23db,相當於在無響室中的狀態。而且在特定的頻率下,聲音的衰減很明顯,原來是因為這裡的森林很潮溼,長著非常厚重的苔蘚,形成了所謂隔音泡綿的效果,這個發現非常有趣,我很期待能去打造不一樣的「聲物學」,讓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更懂得聆聽土地,甚至學習聆聽自己。
??? 台北市之前曾經討論過有關於「聲音地景」的主題,希望能幫捷運站創作出各種有趣的「聲景」,比如設計各種音樂的辨識,來豐富台北市民的聆聽空間。然而,讓我更期待的是,如何讓更多的市民走到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學習聆聽那些已經存在的聲響。
??? 2015年3月,台灣聲景協會正式成立。這是全亞洲第二個以聲景為名所組成的協會,但是對於聲音的相關理念,台灣仍然離世界很遙遠。然而我們深受聲音影響,情緒也隨著聲波而起伏,但是大部分的人並不了解問題的嚴重性。曾經有老師跟我抱怨現在孩子專注力越來越不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活在一個很吵的世界,這些孩子根本靜不下來。就像Cox書中所提醒的,現在的人,特別是我們的孩子,都應該好好的「清耳朵」了。
??? 2016年的寒假,我終於找到一個幫孩子「清耳朵」的機會,我特別幫一群孩子設計了三天的聲景課程,就如同本書所提到的內容,我們試著把聲學的理念融入在教育的內涵中,這大概是台灣教育的創舉。
??? 第一天我們帶孩子去學習如何用噪音分貝器去測量環境的聲響,了解在不同分貝中所聽到的感覺是什麼。第二天我們帶他們到關渡自然公園進行所謂的「聲音散步」(Soundwalk),帶著孩子安靜、專注的聆聽,並透過水底麥克風,去聆聽溼地以下的聲音,第三天,我們帶孩子去參觀國家音樂廳,還有台灣大學的音響研究室,去了解什麼是無響室,什麼是殘響室。雖然孩子們聽得似懂非懂,但是有一個家長後來跟我說,他孩子回家後,很認真的跟媽媽說,他覺得住家附近的通風管很吵,希望有一天能改進它。而我的二年級女兒則是會在巷子行走間,突然停步跟我說,「媽媽,妳聽那隻鳥唱歌好好聽。」
??? 由此可知,帶孩子學習聆聽是需要很多的引導,也是我們當前教育很欠缺的部份。但是要如何成為一位真正懂得聆聽聲音美學的人,我相信透過崔弗考克斯的這本「聲音的奇幻旅程」,將會帶給你非常多的啟發,而如果有一天我們都能夠像他一樣,用著這麼豐沛的知識涵養與感受力來聆聽這個世界,那麼你將會發現,原來整個世界都可以成為音樂廳。
(本文作者為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野地錄音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