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毛雙民
眾所周和,儒學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主脈,作為中國人,沒有理由不去瞭解儒學。瞭解儒學,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學習儒家的經典,而《四書五經》則是最重量級的儒家經典。
《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其中「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論語》、《孟子》分別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及他們學生的言論集。《大學》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大學》和《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兩篇,宋代大儒朱熹認為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因此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
朱熹說:「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在朱熹編訂「四書」之後,各朝皆以「四書」內容列為科舉考試範圍,因而造就了「四書」的獨特地位,甚至到宋朝以後「四書」已在「五經」之上。
「五經」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春秋》這五部儒家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編輯與修改。《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是一本「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總結的卜筮」之書,講述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變易法則,蘊含豐富的哲理,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代稱《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的歷史,是一部關於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有關典章制度的書籍。《詩經》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約六百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書中廣泛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古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詩經》的文學傳統對後世影響深遠。《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曾經過孔子的修訂,因文字過於簡質,內容不夠完備,後人的詮釋之作甚多,其中左丘明的《春秋左傳》流傳最廣。《左傳》不僅是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
《四書五經》這九部儒家經典代表了儒學的精義,從古代社會至今都對中國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使讀者對《四書五經》有全面的認識和總體的把握,我們以權威、精良的典籍為底本,精選一些優秀篇目彙集成書。在原文經典之下,附上準確的注釋和簡練的譯文,方便讀者閱讀理解。優秀的木刻版畫插圖是本書的另一大亮點,插圖與文章內容相配合,截取經典的故事場景,通過精美的插圖,還原了時代和事件的情節、氛圍,呈現了歷史故事的精彩,以圖像的具體性、可感性幫助讀者理解文章內容。
《四書五經》作為歷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承載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榮譽、責任、勇氣等一系列積極意義。它不僅僅代表了一種歷史的價值觀,更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一種尊嚴,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特有品行。而這,正是當下中國人所需要傳承的。此次《四書五經》的出版,希望可以借助古代聖賢之智慧,消減當今世人心靈的浮躁,提供給傳承的國人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