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具生命與療癒力量的魔幻故事
刀子颼颼旋轉,圍成一圈的孩子們搖晃著身子齊喊:「死亡、死亡、死亡、死亡……」,直到刀子停止。刀尖指向誰,誰就得扮演死亡,他必須獨自留在這個曾經發生礦災的洞穴,直到他自己甦醒,推開礦坑門板走出來。
死亡只是遊戲,參與的孩子都在假裝自己死而復生,只有艾司庫和基特不是,他們倆人能看到荒原與礦坑中過去礦災未能救出的兒童。基特明知死亡讓他害怕,但是,他就是想要知道死亡遊戲會有什麼結果,於是,他加入了。
冰冷與恐懼,就隨著文句,滲入我們這些讀者的皮膚、骨頭與心裡。這是《曠野迷蹤》的作者,透過文筆營造出的奇妙氛圍,一把攫住讀者的注意力。
大衛•艾蒙(David Almond)繼《史凱力》後,將人物背景設定在古老的採煤小鎮,撰寫了《曠野迷蹤》這部小說。小說描繪的風景和詳細的歷史,以及日常家庭生活和情感,皆源自於艾蒙的童年經歷。作者艾蒙化身為故事中的主角基特,描繪出一個讓讀者一翻開書便無法停手的奇妙故事。
故事情節並不難懂:基特跟著父母搬到石門,好照顧年邁的爺爺。他一方面適應學校,一方面陪伴爺爺。失智的爺爺清醒時,會告訴基特當地的傳說故事,而擅長寫作的基特,把爺爺告訴他的故事,還有小鎮過去的歷史,編寫成自己的想像故事。這個想像故事,把離家出走的艾司庫帶出了幽暗境地,讓艾司庫的酗酒父親和失魂母親改變生活方式。最後,基特和朋友們在小鎮荒野散步,感受到生命的愛與
力量。很簡單吧?
但大衛•艾蒙有高明的敘事方式,讓簡單的情節變得有深度、有哲學意涵、有一體兩面、有寒冷、有溫暖、也有愛。他融合生與死、黑暗與光明、過去與未來、現實與虛構,成就了青少年魔幻寫實小說風格,蘊含哲學思考,並擁有生命與療癒的力量。
故事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把基特對現實與幻境的感知融合。他第一次見到艾司庫,晚上就夢見他跟艾司庫走過曠野;爺爺說他夢見銀孩兒,銀孩兒是礦坑災變的罹難者之一,但他並不可怕,還很可愛,爺爺一說完,基特回房就瞥見了銀孩兒,到夢裡也追逐著銀孩兒。這種夢幻感與真實感交相滲透,在整本小說中處處可見。
另外,透過基特所寫的「拉克的故事」,更是把基特創造的人物拉克,與艾司庫和他母親的形象融合,產生亦真亦假的魔幻風格。這種「小說中的小說」是魔幻寫實小說作家喜歡使用的手法。
小說分成秋天、冬天、春天三部,三部內再分章節。我們跟著基特,也經歷心情的秋、冬、春季節。故事的表裡兩個層面,都被主角基特串聯了起來,深具哲學意涵。基特的好奇心,帶領他深入死亡境地,體驗無意識的感覺,他才在走出洞穴後,更能迎接陽光、珍惜生命。基特的善良,讓他深愛爺爺,並願意了解愛莉,也願意把艾司庫從幽暗中帶回光明,從死亡掙脫,走入生命之中。更因為基特勇於面對黑暗,讓他能藉由寫故事,為虛構的人物注入生命,使現實生活中的艾司庫獲得了啟示,而能面對現實,不再逃避。
書中重要的角色,除了基特之外,還有艾司庫與愛莉,以及深愛基特的爺爺。艾司庫與基特互為一體兩面,一個是繪畫天才,另一個則是寫故事的高手,有了陰沉黑暗的艾司庫,才能凸顯沉穩光明的基特。愛莉則身負保護基特的使命,她運用智慧找到基特與艾司庫,帶領他們走出礦坑。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是基特的爺爺,這一位疼愛孫子的老人家,向基特娓娓道來石門古老家族的故事以及過往的傳說。那些黑暗、痛苦與過去的災難,在爺爺口中,竟像是一種命運。他說:「我們了解自己的命運,相繼墜入大家畏懼的黑暗中,有一種奇異的快感,同時再度脫離黑暗,重回可愛的人間,才是最大的喜悅。」
是的,藉由走入黑暗,才能體會到光明的珍貴;面對死亡,才能知道生命的喜悅。這讓害怕黑暗、恐懼死亡的我們,卸下心中的恐懼,了解「面對」才是最大的力量。如果不能面對死亡,怎麼能熱愛生命?如果不能了解過去,怎能走向未來?如果只會仇視,怎能看到春天?是的,閱讀這本書,我們內心的黑暗缺口會被光明填補,我們情感上的傷心悲憤也會被愛與勇氣消除。這是一個成長的故事、改變的故事、面對的故事,以及愛與勇氣的故事。
闔上這本書,我們彷彿被故事卸下了對死亡的擔憂與恐懼,並能用寬容與愛來面對人生。這個故事具有療癒的力量,使我們產生溫暖與踏實感,在面對現實的黑暗時,了解不論過去或未來,大家都在彼此身邊,就能更勇敢地朝未來前進。
悅讀學堂執行長�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兼任講師 葛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