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林會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名譽教授、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退休教授)
臺灣因擁有豐盛的自然及歷史文化,而塑造出許多的建築種類與形貌。在距今400多年前,初步的出現社會環境紀錄;大約在40年前,逐漸的發展出建築相關的學術研究。由於具備龐大的類別及數量,臺灣建築的研究議題多以漢式與日式的個案、營建系統、匠司等為主;對於其他族群,以及類型與空間使用等研究工作尚不周全。
本書以臺中東勢為研究主題。東勢位於臺灣島中北部的高山與平原之間,原屬巴宰族(Pazeh)所有、其南北方為泰雅族(Atayal)的社群領域,於清中早期間因清廷官方為興建軍船而於此處設置匠寮廠,其匠徒以客家族人為主,隨後其同族家庭先後移入周圍地區從事農耕業務,最終將東勢發展成兼具工業與農業的特定鄉鎮。東勢擁有諸多經歷,使得它具有從事歷史、族群、社會、經濟、聚落、建築等學術研究的價值,其中的聚落與伙房因擁有多元、多樣及多數特色,為值得瞭解的對象,但並未經過總體研究,作者即將此地作為研究對象。
在聚落領域中,作者先依據地方史料與現況,將其生活設施進行分類與分項,讓讀者感受到東勢擁有的種類與特殊性較一般城鄉的物件為多,例如:樟腦寮、製材廠等建築群為其它鄉鎮所少見,而散布村庄的伯公祠、將寮等為數甚多。
在伙房領域中,作者將其規模、格局、組群、元素等的組合與安排進行基礎性的統整,隨後針對空間分布與使用、家人的分配、農業與飼養雞鴨等家務、神明的祭祀等進行分析與比較。東勢的伙房具有其它鄉鎮所罕見的空間特色,如:伙房內牆頭屋的形成、橫屋的中間部分作為客廳或私有祭祀空間、天神爺位於外埕牆頭中央左側等,這些特色似乎係受到當地社會環境或客家習性的影響而形成。
東勢原本即擁有豐富而複雜的歷史文化背景,加上作者透過合理的架構與分項進行聚落與伙房的研究和撰述,這些既珍貴又周全的史料與成果,讓本書明顯的具有閱讀及學習的價值。
2017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