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書原屬一部講義,約莫寫於九年或十年以前。當時在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所任課,與同學們研究孔子思想與孟子思想。同學們對於研究方法,極為注意。有人且於既經習得的理則學知識以外,希望知道些因明的義理,以供參考。為了滿足此一部份同學的一希望,乃開設因明一課。
因明的中文國譯本,計有二種:一為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簡稱門論;二為天主的因明入正理論,簡稱入論。二書的內容,大體相同,而入論較為精簡,故取以為教本。入論言簡意賅,初學者頗不易領悟,有詳加解釋的必要。說理之書,在解釋時,措辭必須精細,不可粗率。一涉粗率,甚易引致誤解。故講解必須經過周密的考慮,始可騰諸口說。在課室內隨想隨講,考慮時間短促,措辭易趨粗率,難期精細。故在上課之前,預編講義,以備在課室內隨讀隨講,藉以減少粗率的毛病。本書所作的解釋,大抵取材於窺基所作的因明入正理論疏,間亦酌加己意。
入論的內容,攝有悟他與自悟二門。悟他,意即開悟他人,令其認識正略,兩者所佔篇幅,相去甚遠,令人猜測,入論所重,似在悟他。悟他門相當於西方的傳統理則學,以研討推理的正誤為重心,其建立的程式與規律,為各學派所共同遵守,不是佛家所獨有的辯論標準。自悟門相當於西方所說的知識論,發抒佛家有關知問題的獨特理論,不一定為他家所宗奉。當時開講因明的目的,原在於闡述推理與辯論所當共守的準則,不在於研究佛家的哲學思想,且作者對於佛家哲學,素乏研究,不勝講解之任,故僅就悟他門加以淺顯的解釋,對於自悟門,未置一辭。入論所認為自悟途徑的,只有現量與比量,而比量所應遵守的規律,與悟他門中能立所應遵守的,完全一致。解釋了悟他門的能立,等於亦以解釋了自悟門的比量。故本書所遺而未講及的,實只現量一端。本書所未講及的,雖僅少數內容,但究未囊括全論,故只可稱為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俾符實際。
本書寫成以後,久經置於廢稿之中,未作問世的打算。前年馬來西亞僑胞所發行的無盡燈季刊函索有關因明的文字,因年老神衰,不克另行撰述,乃於廢稿中檢出此篇,寄去塞責。近來國內研究佛學的朋友,亦多關心因明,慫恿出版,以供眾覽。遂不揣譾陋,商請中華書局印行。原稿只編至似能立,其真能破與似能破二義,未經註解。真能立與似能立講明以後,能破二義甚易推知,故入論於此二義,講述亦甚簡略。但遺而不釋,究不免有殘缺不全之憾,乃費旬餘之力,為之補足。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陳大齊識於台北寓所,時年八十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