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科學發展觀反映的是生態文明的根本要求。資源保護及永續利用是生態文明的根基,根系科學發展。遺傳資源是指具有遺傳功能的基因性資源,以及土著及地方性社區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體現其長期傳統生活方式的知識、創新和作法。作為一種本源性構成,保護遺傳資源是生態文明的根本內涵,因此,儘快研究保護對策,應對遺傳資源極速消失的現實,已成為不容逃避的戰略性問題。
《遺傳資源知識產權問題研究──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作為鈄曉東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專案的最終研究成果,對該戰略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該研究成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研究視野開闊、創新特色突出。
?????? ?
首先,該研究命題富有前瞻性、挑戰性與拓荒性。相對於當前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知識產權戰略議題而言,源之於傳統、又生發及存活於現代的遺傳資源更是一個新型的命題。而從當前國際競爭領域看,遺傳資源領域又是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所不容忽視與逃避的領域;特別是對於遺傳資源豐富、日前又深受「生物剽竊」其害的中國而言,進行科學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設計,是一個具有深遠國際戰略價值與前瞻性的意義的命題。因此,如何立足於遺傳資源的特殊性,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配置科學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這對於研究者而言,是一個大挑戰。同時,該命題的研究,也填補了當前尚處薄弱的該領域的研究,充分體現出該研究成果的拓荒性。
?????? ?
其次,該成果研究視角具有開放性、多維性,研究領域具有拓展性。法律不是一座孤島,不是單純法律術語的堆砌,而是一項社會工程,必須置於社會中才能深入把握法律關係運行機理,找到優質的法律利益調整方案。該成果透過順沿「傳統→現代的時間緯度」,「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傳統部族的空間經度」,「遺傳資源知識產權權益→遺傳資源多樣性、文化多樣性保護→強弱勢文化的征服──反征服、強弱勢主體身分的認同」的點、線、面相結合的三維視角,研究了「科學發展觀、遺傳資源、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戰略」三大命題,從而使研究視角具有開放性、多維性。該研究從知識產權法、環境法的跨學科領域,作了相應的嘗試與創新性研究,避免了僅限一個學科的局限,充分發揮了知識產權、環境法及其他學科的跨學科研究優勢。而且,該研究無疑也為相應知識產權立法及環境法律制度完善拓展了思路,使研究成果具備了很好的延伸拓展性。
?????? ?
第三,研究思路及觀點具有創新性。該研究從文明演進視角對工業文明、生態文明的特性進行深入分析,指出:生態失衡、貧富差距等問題彰顯了工業文明之「強調競爭與對抗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法則的失敗。以「多元共生」法則替代工業文明之「優勝劣汰」法則是生態文明演進的最本質特徵。相對於傳統社會,「現代」的多元化特性表明了社會進程的一種「求同中存異」的趨勢。多樣性共生、制衡性共進、循環中再生是生態文明之內涵,「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不同層次,反公有物悲劇反映的是知識產權背後多元利益衡平難題。因此,「多元化」研究思路為「科學發展、遺傳資源、知識產權」提供了研究契合點。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戰略配置不僅是「向歷史還債」,更是在現代之「多元化」背景下,思考知識產權戰略之法治保障的多元途徑問題。這一研究思路的創新有利於提升對策設計的科學性。
?????? ?
最後,該成果的研究體系優化、邏輯嚴謹、層次分明。借助結構功能分析方法,從功能結構出發,將整個研究體系設計為「2-3-1-1」的結構形式開展研究。遺傳資源知識產權及其利益關係調整問題可概括為「源與流」的關係協調,即「一進一出」兩個層面的問題(「一進」即如何將新型的遺傳資源相關知識產權權益、尤其是傳統知識納入保護範圍,「一出」即在保護遺傳多樣性基礎上實現知識產權惠益分享)。正是基於此「一進一出」的研究基點,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可持續、協調、全面發展」三層次內涵,就「保護傳統知識的知識產權,實現可持續發展;規範遺傳資源獲取與促進惠益分享,實現協調發展;促進遺傳資源知識產權惠益享有與環境保護雙贏,實現全面發展」三個層次重點論證。進而透過「他山之石:國際、國外的法制實例分析借鑑」,對中國大陸遺傳資源知識產權戰略的理念拓展與對策設計提出建議,提高了相應理念及制度設計的嚴謹性與可行性。作為一個新型研究領域及國際競爭博奕的戰略高地,有關遺傳資源的環境保護與知識產權問題研究,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層面,都非常具有重要的戰略性與探索性意義。非常欣喜,能夠看到青年學者鈄曉東教授的這一高水準的研究成果。當然,也衷心希望與遺傳資源相關的各學科專家學者能夠加強合作,為中國大陸的新型遺傳資源領域及遺傳資源保護研究建言獻策,創作出更優秀的研究成果,努力為迎接生態文明演進與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的新型機遇與挑戰提供新思路!是為序。
吳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