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十六講

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十六講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3601203
傅佩榮
立緒
2018年11月09日
173.00  元
HK$ 147.05  






ISBN:9789863601203
  • 叢書系列:世界公民叢書.哲學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5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世界公民叢書.哲學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儒家

















      親近真儒家



      本書作者傅佩榮教授指出:「哲學應該被理解成,由人的理性出發,去尋找終極關懷的過程。」



      儒家哲學既能認清問題又能解決問題。但新的難題是:儒家的真正思想是什麼?孔子是出發點,孟子是中繼點。這兩點形成一條直線。以這條直線為立場,只要方向相同的就是儒家。儒家又名「孔孟之道」,可謂名副其實。



      《易傳》、《大學》、《中庸》是孔孟思想的「接著講」,分別將其應用於:一、打通天地之道與人之道;二、培養合乎儒家理想的?治者;三、由安頓人類推而至於參贊天地之 化育。儒家哲學至此燦然完備。



      本書把儒家思想定義為「先秦儒家哲學」。因為從秦始皇開始,便有了帝王專制,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這讓真正的儒家不復存在。儒家思想與帝王專制在本質上不能相融。孔孟思想從秦始皇之後就失傳了。



      現在擺脫了帝王專制,正是學習儒家哲學千載難逢的機會,是時候要把孔子、孟子的思想徹底說清楚了。清代哲學家顏元曾說過:「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看多了程、朱的注解,永遠看不到真正的孔、孟。



      學習先秦儒家哲學,要有理性的心態。以理性探討真理,回到《論語》來瞭解孔子,亦重新解讀荀子。理性尊重一切「有根據的、合邏輯的、可理解的」觀點;探討依據詮釋學的進路,辨明「究竟說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應該說什麼」。真理展現於開放的心靈,既能「以經解經」,又能「以經驗印證經典」。



    本書特色



      .經典閱讀:以詮釋學方法重讀先秦儒家哲學經典。

      .親近真正的儒家哲學:破除宋明學者注解迷思,直驅真正的「孔孟之道」。

      .台灣大學哲學系熱門課程:傅佩榮教授親述講稿,評介儒家經典《論語》、《孟子》、《易經》、《大學》、《中庸》,並指明《荀子》歧出之處。


     





    自序�傅佩榮

    ?

    第一講 儒家的基本性格:背景、人物與經典

    第二講 《論語》解讀:宰我問三年之喪

    第三講 《論語》解讀:吾道一以貫之

    第四講 《論語》解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第五講 《論語》解讀:孔子的宗教信仰

    第六講 《孟子》解讀:浩然之氣

    第七講 《孟子》解讀:人性理論

    第八講 《孟子》解讀:盡心知性知天

    第九講 《孟子》解讀:人生境界

    第十講 《荀子》解讀:人性理論

    第十一講 《荀子》解讀:天行有常

    第十二講 《易經》初探

    第十三講 《周易.文言》解讀:以誠修身

    第十四講 《大學》解讀:格物致知

    第十五講 《中庸》解讀:天命之謂性

    第十六講 綜合討論

    ?





    自序



    傅佩榮


    ?? ?

      「先秦」是指秦始皇以前的春秋及戰國時代,諸子爭鳴、百家競起,知識份子都在想辦法化解時代危機。到了西漢初期,《史記.太史公自序》引述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已顯示了只有六家思想可以傳諸後世。這六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不過,從今日研究哲學的角度看來,只有儒家與道家具備成為普世哲學及永恆哲學的條件。



      這個條件包括三點,就是「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其中最難的是「建構系統」,因為它涉及一個「二加一」的結構。「二」是我們已知的自然界與人類;「一」是那作為自然界與人類的「來源及歸宿」者。這個「一」不能被證明,但必須被設定。簡單說來,就是儒家的「天」與道家的「道」。道家比較直接,以道為萬物(含人在內)的來源與歸宿。儒家尊重傳統,因而稍嫌複雜。



      儒家的「天」有兩個「不是」:一、不是自然界,不然孔子如何會說「知天命」與「畏天命」?二、不是人,因為人間只有天子。這個天只能是也必須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對於這樣的天,人有可知之天,它展示於個人對使命的自覺;人也有不可知的天,它體現於世局的變化,個人只能「知其不可而為之」。相信「天」同時具有「可知與不可知」兩面,正是世間一流哲學與正派宗教的共識。這種共識充分反映了人類在探索生命意義時的焦慮狀態。人生問題莫大於此。



      認清問題所在,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儒家哲學既能認清問題又能解決問題。但新的難題是:儒家的真正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出發點,孟子是中繼點。這兩點形成一條直線。以這條直線為立場,只要方向相同的就是儒家。儒家又名「孔孟之道」,可謂名副其實。依此為準,則有三點反省:



      首先,荀子並非儒家。荀子的年代大約晚孟子五十年,他對人性與對天的看法,完全偏離了孔孟思想。孟子倡言「性善」,荀子特別寫一篇〈性惡〉,其中四次點名孟子加以批判。他是歷史上第一位把孟子的「性善」故意簡化並曲解為「性本善」的學者。孔子與孟子的「天」概念,來自《詩經》、《書經》的傳統信念,並與個人使命息息相關;荀子特別寫一篇〈天論〉,把天當作自然界及其客觀規律。在這兩個觀念上針鋒相對,真是夫復何言?



      其次,《易傳》、《大學》、《中庸》是孔孟思想的「接著講」,分別將其應用於:一、打通天地之道與人之道;二、培養合乎儒家理想的統治者;三、由安頓人類推而至於參贊天地之化育。儒家哲學至此粲然完備。



      再次,我們閱讀儒家經典,不可能不參考歷代學者的注解,但須慎思明辨。理由很簡單:自秦始皇以來,歷代皆為帝王專制,學者不敢奢想以自由客觀的心靈探求真理。此所以譚嗣同所說,「二千年之政,秦政也;二千年之學,荀學也」。確有所見。



      今日研究儒家,沒有任何外在的約束。這時需要的是一句話:以理性探討真理。理性尊重一切「有根據的、合邏輯的、可理解的」觀點;探討依據詮釋學的進路,辨明「究竟說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應該說什麼」;真理展現於開放的心靈,既能「以經解經」,又能「以經驗印證經典」。



      我於二○一四年在台大哲學系講述「先秦儒家哲學」的課程,之後把講稿整理修訂,編成本書。本書依序介紹及評論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易經》、《大學》、《中庸》,同時也指出《荀子》的歧出之處。至於個人學習儒家的心得,則見於再三解說「人性向善論」的詳細內容。言者諄諄,三致意焉,知我罪我,但求無愧於心。能使孔孟之道昌明於世,實深感榮幸。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