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時光寫生:手繪0.65世紀臺灣庶民日常

時光寫生:手繪0.65世紀臺灣庶民日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591534
呂游銘
積木
2018年11月03日
183.00  元
HK$ 155.55  






ISBN:9789864591534
  • 叢書系列:漫繪系
  • 規格:精裝 / 52頁 / 23.5 x 29.7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8歲~88歲
    漫繪系


  •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理論











    一場別開生面的穿越旅程,一段迷走六十五年的真情回顧。畫家呂游銘將珍藏心中的臺灣記憶,以時間為橫軸、空間為縱軸,交織出一頁頁手繪長河,細細道出臺灣戰後至今庶民日常中的醍醐味。



    .116公分超展開精繪拉頁全景畫

    .旅美畫家呂游銘真情流露之作

    .內附時光寫生藏書票



    這是一本乍看單純,細看卻藏滿彩蛋的繪本。呂游銘以「造境」式蒙太奇手法,將來自全臺灣不同角落的奇特街景和建築,重組於橫向畫面中,宛如《清明上河圖》,每一個人物的穿著與動作,都有其時代意義,反覆讀來,畫中有話。



    「臺車在輕便軌道上,越過農地、溝渠,我心中既興奮又害怕。途經一座簡易搭建的木橋,目瞪著橋下冷冽的青綠溪水,心中混雜著刺激和恐怖的神祕感受,超過半世紀後竟仍歷歷在目,無法忘懷。這,算是我最早的旅行圖像記憶吧。」



    畫家呂游銘於八零年代解嚴前夕的臺灣離開家鄉,三十年後再回來時,現代化的臺北令他恍若南柯一夢,有如穿越了時光隧才回到老家。奇幻感受使他想要以畫筆記錄下記憶中的家鄉:「生命中前三十年在臺灣,後三十年在美國,現在我來到了中間點。」前半部無字、如無聲電影般的畫面,讓讀者安靜地跟著白帽男孩從密西西比河的急流穿過漆黑洞穴,回到五、六零年代的臺灣,最後經由臺南古厝的大門,豁然來到現下的臺北,看似亂序的跳接、拼接的街景,實則為畫家心中最真實的臺灣印象,描繪逝去時代的一幅幅時光寫生。



    【回味推薦】 (依姓名首字筆劃排列)

    作家  小 野

    導演 吳念真

    作家 陳玉金

    作家 劉克襄

    畫家 鄭明進

    導演 賴俊羽



    「用視覺影像和鏡頭說不可思議的故事。如此寧靜、平和、客觀,只見尋常百姓在光影流轉中日復一日的生活著,也漸漸老去的作品。」──作家 小 野



    「畫家呂游銘在《時光寫生》以獨特的視點和細節,展現超過半個世紀的臺灣庶民風情。遊走畫面,彷彿耳邊有風吹拂,時而嘈雜聲響,召喚著觀畫者循著畫面一同遊歷。」──作家 陳玉金



    「喜歡這一啟頭的畫面,從鄉下到城市,自然郊野和城市的緊密關係,清楚而具體地有了一個溫暖的連結。從這裡開展的土地內涵,遠遠比畫面告訴我們的還多,一邊翻看,腦海裡也有許多想像和共鳴的畫面,繼續衍生出來。」──作家 劉克襄



    「呂游銘對於臺灣圖像的記憶與表達真驚人!書中的『長景畫』讓讀者可以細看五、六零年代臺灣庶民生活的穿著、住家、街景、建築及交通工具。有不同年代的不一樣面貌,真是不可思議的真與美的表現。書中的『舊臺北中華商場夜景圖』讓我輩臺北人回到少壯年代的西門町夜晚,七彩霓虹燈與廣告塔,閃爍著燦爛的燈火,馬路上則是車水馬龍,真是一幅難忘的名畫!」──畫家 鄭明進



    「呂游銘老師的筆觸質樸,看他一筆一畫,勾勒出時代的風景,也勾起我們的記憶。這是屬於我們的清明上河圖,這是我們回憶的百寶箱。猶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最後少年在記憶中的故鄉靠岸。一部充滿電影感的插畫作品,跟著童心的腳步穿越魔幻寫實的臺北回憶。時而泛黃時而鮮豔的插畫,讓讀者在記憶與現實間擺盪,宛如魔幻寫實的穿越,這是呂游銘老師為臺北量身打造的時光遊記,也是獻給臺北的繾綣情詩。」──導演 賴俊羽

    ?


     





    自我放逐的臺灣人 ◎小野



    就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他離開臺灣去了美國自我放逐,我則放棄自由民主的天堂,從美國返回肅殺戒嚴的故鄉。同樣的年紀,同樣在老萬華長大,我們擦身而過,朝相反的方向奔去。



    三十年後他畫了很多懷舊的繪本,我說給孫子和孫女聽,我模仿書中的火車聲、牛車聲、歌仔戲的表演和小吃攤的叫賣聲,因為那全是我最熟悉的童年。一本又一本,孫子孫女百聽不厭,我也一遍又一遍的重返自己的童年現場。由於他在去美國前替當時的教科書畫過不少插畫,更加深了童年的真實感。



    原來,他在紐約找到了一條成為畫家的生存之路,多年以後返回臺灣面對的,卻是經過巨變而陌生的故鄉。對我而言理所當然的每件事,對他而言簡直是不可思議。他決定為了這種感覺畫一本充滿歷史感的巨大繪本,他投入極大的心力為自己的人生旅程畫出這本書,沒有文字,只有人物、背景和不知不覺的時空轉換。他想要用視覺影像和鏡頭說這個不可思議的故事。或許只有自我放逐之後和故鄉有了某種距離,才能有如此寧靜、平和、客觀,只見尋常百姓在光影流轉中日復一日的生活著,也漸漸老去的作品。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