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061310
劉秀枝
寶瓶文化
2018年8月31日
110.00 元
HK$ 88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4061310
叢書系列:
Restart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5 x 2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Restart
分
類
心理勵志
>
熟齡生活
同
類
書
推
薦
高年級的理想姿態:資深精神科醫師也嚮往的老後人生
樂拾光:回憶剪貼藝術創作手冊
我70歲,依然嚮往燦爛的明天:米蘭阿嬤關於自尊、充實、品味與責任的故事
「老」得好:人生冬天的景緻
這輩子,演得最好的是自己:金鐘影后王琄開啟人生第三幕的32道幽默守則
內
容
簡
介
這年紀不用再拚快,衝不動了。
但我們可以更從容而智慧地,
找到自己的步調,走出自己的步伐。
罹患老年失智症的二姊剛發病時,曾說:「媽媽真高明,生了個醫師妹妹照顧我。」
退化為重度失智之後,卻再也認不得親妹妹,甚至叫她:「學姊。」
當她聊起過世的母親時,二姊問:「你的媽媽也不在了嗎?」
失智者漸漸忘了過去、忘了自己,令人感傷,但在劉秀枝醫師眼中,這樣的姊姊是真正「活在當下」。
行醫34年,劉秀枝醫師選擇在59歲時離開診療現場。年紀大了,她珍惜人生愈來愈少的時光,要把時間留給自己。10多年來,她從未受限於「老人」的刻板印象,快樂地實踐「退而不休」:
•上寫作班、學樂器,面對因年齡增長可能隨之而來的失智,多動腦和學新知是預防失智、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
•參加健行、四處旅遊,儘管曾患乳癌、動過頸椎手術,但她一直保持適度地動,因為年老不等於衰老。
•離開了診間,但她未放棄專業,因為醫療經驗的傳承、醫病關係的改善,正需要這個年紀的大智慧。
劉秀枝醫師親身示範了只要正面看待老年,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並享受當下,就是自在過好熟齡生活的不二法門!
*「年老,不等於衰老。」劉秀枝醫師的自在分享:
◎你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是哪個階段?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就會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老年路上走。
◎心之所安,就是家。
◎後青春的優雅:有老伴或老友,也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
◎年紀愈長,愈重要的是健康、活力和滿足。
◎安靜下來,耐心地聽,想說的人,慢慢地說。
◎幽默感用對了,有助於提升醫病之間的默契和理解。
◎未來也許很長,會有失智症等慢性病上身,這不是我們能預料或決定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扎扎實實,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不但是失智症權威,更是「退而不休」的最佳代言人!
◎在專業上,她繼續參加醫學研討會、維持教學、持續撰寫大眾醫學知識專欄。
◎在日常中,她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不斷學習,她不但做自己,而且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步調,優雅生活。
◎王署君(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對於想要了解失智症新知,希望能對退休做好準備的人,希望更知道如何照顧失智家屬的人,想知道看病哲學,找到有緣的醫師的人,還有想從劉主任身上學習人生智慧的人,我都極力推薦這本書!
◎林靜芸(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整形醫療權威、《不老的幸福》作者):劉醫師長期研究失智,在抗老化的領域,無論學理、新知都站在領先位置,更重要的是,她自己身體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讀者在閱讀後,必然與我一樣,有獲得如何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的喜悅!
◎吳佳璇(執業二十三年的精神科醫師、作家及失智症患者家屬):《把時間留給自己》除了是實用、好讀的熟齡醫療與生活指南,更是人生智慧的結晶。「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享受當下」
是劉醫師送給後輩的十六字箴言,我謹記在心。
名人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專文作序推薦:王署君(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林靜芸(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同感聯合推薦:王培寧(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白明奇(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汪詠黛(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理事長)、張曼娟(作家)。
?
目
錄
【推薦序一】跟著劉主任一起享受「優雅熟齡」 ◎王署君講座教授 ?009
【推薦序二】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 ◎林靜芸醫師 ?013
【推薦序三】把時間留給自己,智慧分享他人 ◎吳佳璇醫師 ?016
【自序】初老的幸福 ?020
一、智慧
落入時光隧道的二姊,教我當下的自在
?032
面對年老、心智漸失,「活在當下」就是最好的應對之道
?
我為什麼開始玩樂器?
?038
彈奏樂器能多多刺激、加強認知功能
?
失智長輩教會我的事
?044
接受逐漸變老的自己,也珍愛親情、友情
?
一時說不出名字,是失智、失語,還是舌尖現象?
?048
若連「桌子」、「椅子」都說不出口,就要小心了
?
橘子能不能預防失智?
?055
食物與失智症,不是百分之百相關
?
失眠,竟然是失智症的前兆?
?062
在失智症發生之前幾年,睡眠問題就出現了
?
從外表看得出有阿茲海默症嗎?
?067
家屬給訊息,對本人問診,做認知測驗,由醫師診斷
?
都八十二歲了,還需要做失智症檢查嗎?
?072
如果是「可逆性失智症」,就可以及時對症治療
?
她到底在和鏡子裡的「誰」說話?
?077
認不得自己了,還以為鏡中是另一個人
?
我不認識你,但我記得你的好
?082
忘記了實際的事情,卻忘不了深深的情感
?
我要回家!失智者令人心痛的渴望
?088
或許,他是在尋找「家」的感覺
?
失智症患者的手術,不只是手術
?093
一直想扯掉管子,吵著要下床,還產生了視幻覺
?
陪失智的患者就醫,需面面俱到
?099
不只要關注失智的狀況,還有其他疾病的徵兆
?
懷疑爸媽失智?請先檢查藥物
?105
不是每一種藥都可以自行停用
二、心情
優雅地邁入老年
?114
自珍與自足,活得自信又自在
?
做個獨立的熟齡族
?120
預先為老後的生活做好安排
?
享受「被忽略」的自在
?125
我就是唯一的限量版,不用羨慕別人
?
出國旅遊的五大注意事項
?130
安全、體能和隨身藥品的準備很重要
?
中年子女的幸福時光
?139
與父母的共同回憶湧上心頭,令人感到幸福洋溢
?
年老,不等於衰老
?143
老,是一種成長的過程
?
我的時間怎麼不見了?
?147
滑指之間,時間被切割得零零碎碎
?
高爾夫球帶給我的人生體會
?156
在小白球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縮影
三、健康
頸椎手術教我的事
?164
能夠自在地四處遊走,忽然變得很寶貴
?
年紀大了,切記三大防跌重點
?170
注意疾病影響、環境障礙及個人狀況
?
頭暈不簡單,該看哪一科?
?177
沒找出原因前,不能掉以輕心
?
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了,該怎麼辦?
?184
單眼複視或雙眼複視,都不能輕忽
?
驚見照片裡的自己嘴歪,是中風嗎?
?190
顏面神經麻痺時,仍會感覺到冷、熱和疼痛
?
中風患者自我封閉,當心誘發憂鬱症
?195
中風患者的心理層面,常常被忽略
?
他失語,請耐心讓他慢慢說
?201
雖然聽得懂別人的話,自己在表達上卻有困難
?
預防癌症,從運動做起
?205
健康人生的處方箋:運動、活動和快樂
四、就醫
看病,需要「靠關係」嗎?
?210
找對看診的醫師最重要
?
我認識的醫師,幾乎都退休了
?216
有慢性病,最好找比自己年輕的醫師
?
醫師貴人哪裡找?
?220
醫病之間互相信任,就會彼此認同
?
醫病之間,相互理解
?226
醫療,充滿了不確定性
?
醫病之間,哪些玩笑開不得?
?230
要以「同理心」為基礎
?
手術的後遺症,醫師怎麼沒有事先講清楚?
?236
醫師要詳細說明,病人則要明確地提問
?
親切的醫師,是病人的安慰劑
?241
安慰劑效應,不只是心理作用
?
醫療的抉擇,永遠是兩難
?248
懊悔無處不在,我們要學習面對
?
序
自序
初老的幸福
轉眼之間,退休已十一個秋,翻開二○○七年出版的《聰明活到一百歲──劉秀枝談失智與老人照護》中,期盼自己退休後要做的事,是否做到了?
這些心願包括:趁著白天大家都在上班時,好好地享受不擁擠的台北市,健行、旅遊、閱讀、寫作、上KTV課、看早場電影,建立部落格,作為書寫的平台,並且勤讀醫學論文,出席醫學研討會,參加病例討論會,以便持續為兩個專欄的文章注入新題材。很高興,這些都一一做到了。
當初還想,從小努力念書,沒有機會學習其他才藝,說不定有什麼才能欠栽培,趁退休後,正好可以好好挖掘。但上了畫畫和烏克麗麗課後,終於知道自己沒有藝術細胞,不懂光影與色調,也欠缺節奏與音感,可見,當年考入醫學院是選對了行業。
十一年來,每週在台北榮總神經內科的病例討論會,是我醫學新知的充電站:聆聽年輕住院醫師的病例報告與醫學文獻回顧,以及醫師們的討論分享,都讓我獲益良多。
例如近年來,各種抗體檢測愈來愈精準,醫師的警覺性也提高,使得原來難以診斷的自體免疫腦炎能確診,而且能以類固醇、血漿置換術或免疫球蛋白──所謂的「神經三寶」來治療,不僅嘉惠病患,且讓醫師有成就感。
寫專欄的主要目的,是作為醫病溝通的橋梁。
退休之後,除了病例討論會與醫學研討會外,身邊親朋好友或其親朋好友的病痛、醫療上的疑問,都成為我專欄寫作題材的來源,而且文章初稿會請他們先過目。刊登後,因姓氏、年齡、性別都有所變更,外人無從得知其身分,但當事人還是心領神會,知道自己是主角。
感謝寶瓶文化朱亞君總編輯與丁慧瑋編輯的鍥而不捨,繼二○一五年《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一書之後,從我發表在《康健雜誌》以及《聯合報》「元氣周報」與「繽紛版」新增的文章,精心挑選,並且加入我部落格中點閱率高的幾篇實用文章,重新彙整,集結成新書《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
書中,除了我一向關心的失智症,還有其他醫療議題、就醫方針,以及生活情懷等,可以說是我退休生涯的多方寫照,既期許自己,更希望對中、老年讀者有所助益,並互勉之。
一般人難免對老年有負面刻板印象,把年老與衰弱、孤寂、失能、失智等疾病畫上等號,而且從小就深植腦海。因此,有些人年紀大了,就自認外貌、體力與智力都變差,不再積極從事各種活動或與人互動,也不在意穿著打扮,果真把自己塑造成了刻板印象中的老人。
其實,拜醫藥與科技進步之賜,現代的老人縱使有慢性病,甚至身上某些器官如牙齒或關節等需要整修,很多人還是可以趴趴走、呼朋引伴、上各種成長課程,並在3C與社群網站上互通音訊,與過去刻板的老人印象不可同日而語。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就會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所以年輕時如果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老年路上走,反之亦然。正如辛棄疾的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希望老年看我也應如是。
多年來,我的每篇文章在發表之前,都經王培寧醫師、李佩詩和林幸慧小姐的用心修正,希望詞以達意,力求不誤導讀者。更承蒙《康健雜誌》李瑟社長、張曉卉總編輯和蔡菁華資深執編,以及「元氣周報」王郁婷主編的鼓勵與潤飾,讓我書寫不輟,繼續發表文章。最近並加入汪詠黛老師創辦的「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受益良多,在此一併致謝。
推薦序一
跟著劉主任一起享受「優雅熟齡」
王署君講座教授(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劉秀枝主任出新書了!有機會搶先閱讀,當然是一種「小確幸」。
這本書直接收錄劉主任發表的專欄文章,並加以整理,可以一次讀完。我們家都是劉主任的忠實讀者,高齡九十二歲的爸爸與八十一歲的媽媽,常常要考我劉主任最新刊登的專欄內容,問我知不知道,可見劉主任受歡迎的程度與影響力。
這本書分為四大章節,每一章節都看得出劉主任的自在與智慧。有些想法是很值得身體力行的,也是很好的「認知行為療法」,從改變想法、改變生活方式,活得健康自在。
誰最值得看這本書呢?我覺得是想要了解失智症新知,希望能對退休做好準備的人,希望更知道如何照顧失智家屬的人,想知道看病哲學,找到有緣的醫師的人,還有想從劉主任身上學習人生智慧的人,我都極力推薦。
嚴格來說,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痛,我們要如何在「不是百分百健康」的情況下「優雅老化」,那買這本書就對了,跟著劉主任的指南做,準沒錯!
從小,準備考試是我們的共同記憶,但是從來沒有準備「老化」這樣的概念。隨著時間流逝,「老化」常常就在「不知老之將至」時,悄悄到來。
劉主任以她的經驗提出要愛自己、為自己活,不用到了老年才開始。年齡漸長,如何適應自己的變化,也讓自己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是很重要的。
「活到老,學到老」,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很多研究發現,最能延緩失智症的就是「智力活動」與「規則運動」,劉主任也是身體力行者,打球、學樂器,一項沒少,相信劉主任也力行地中海飲食與充足睡眠,才會總是神采奕奕。
在幾個大型失智症臨床試驗相繼失敗的消息傳出,甚至有知名藥廠宣布退出失智症的新藥研發,一連串打擊下來,現在「努力預防失智症」才是不二法門。最新發表在《神經學》期刊的研究,發現老年人的血壓控制是否得宜,也與失智症大大相關,所以與其在發生後亡羊補牢,不如在發生前防微杜漸。
這些不可不知的失智症研究新知,劉主任在本書更是如數家珍地呈現。
「看病就醫」是一門大學問,劉主任以她多年的行醫經驗,加上自己的現身說法,提供找醫師、看醫師的個人心得。
我很贊成劉主任的「尋醫」方法,更認同她當找到好醫師後就信任他(她)、交給他(她)的作法,甚至博學如劉主任也不再上網查書,完全當個「順服」的病人。所以想找到好的醫師貴人,就好好地看第四章〈就醫〉篇。
最後,不管您是以醫師、病患、家屬或是一般讀者的角色來期待,這本書都相當值得一讀。
讓我們跟著劉主任來一同享受,或者是準備享受「優雅熟齡」吧!
推薦序二
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
林靜芸醫師(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整形醫療權威、《不老的幸福》作者)
劉秀枝醫師是台北醫學院畢業,我的哥哥大我三歲,與劉秀枝醫師是同班同學。劉醫師之前任職於台北榮總及陽明醫學院,與外子林芳郁醫師是同事,加上我們同屬台北榮總的高爾夫球隊,經常一起參加球賽。劉醫師為人隨和,個性開朗,我跟她學到很多智慧。
也因為以上的關係,我讀她的文章,總覺得很親切,宛如在聽大姊姊的叮嚀。這本《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值得推薦給所有與我一樣不想老、不願意失智、沒計劃享受長照的人士。
老了,如果失能、失智,對於病人、家人與社會都是很沉重的負擔。
我的外婆八十歲失智,九十三歲往生。
外婆失智之後,懷疑媳婦偷了她的珠寶,藏了她的衣服,指著媳婦碎碎念,搞得兒子婚姻亮紅燈。當時的外婆整天擔心自己會死,隨時摸脈搏,太強,懷疑血壓高,太弱,懷疑心臟無力;食物清淡,嫌不好吃,油膩嫌腹脹;不肯洗澡,拒絕剪髮。
早年喪夫,獨自撐起一個家的外婆,老了變成子女的燙手山芋。外婆後來認不得人,生活無法自理,長期需要兩個人照顧。晚期更發生髖關節骨折,大腸癌出血。兒孫們為了該不該治療、怎麼治療,意見不合,甚至互相翻臉。
外婆意識清楚的時候,認真地告訴我:「千萬不要活太老,認識的人都不在了,很孤單。」變成我對「老」的夢魘。
我的母親看了外婆的例子,小心地過生活。她依照時間表作息,努力運動,大量閱讀,維持社交生活,注意營養。母親雖然晚年被診斷失智,但是她能自主照顧自己,經常外出旅遊,周遭的人幾乎不曾察覺她的異常。
根據統計,台灣老人在死亡前,平均失能、失智七年,其中,女性比男性時間長。
最近的幾篇報告指出:北歐的老人在死亡前,失能、失智平均只有兩個星期。我們常說一代要比一代好,這一代必須認真面對老化。
劉秀枝醫師是神經學的專家,長期研究失智,在抗老化的領域,無論學理、新知都站在領先位置,更重要的是,她自己身體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這本書中,她以淺顯的文字教我們:失智是怎麼回事,用什麼心情面對老化,如何維持健康,以及就醫時的注意事項。
相信讀者在閱讀後,必然與我一樣,有獲得如何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的喜悅!
推薦序三
把時間留給自己,智慧分享他人
吳佳璇醫師(執業二十三年的精神科醫師、作家及失智症患者家屬)
「劉醫師又有新書面世囉!」我懷著興奮的心情點開出版社捎來的電郵,卻忍不住揣想,那則流傳多年的網路流言:「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失智了!」會不會再度死灰復燃。
劉秀枝醫師是台灣失智照護領域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號人物。早年,她領導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科團隊,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並完成多項傑出臨床研究。五十九歲自第一線退下,十多年來持續參與相關學術活動,爽朗的笑聲與孜孜不倦的身影,一向是會場美麗的風景。一般民眾則透過報章雜誌、劉醫師長年耕耘的部落格(從「投圓筆記」到「Joy筆記」),乃至於一傳再傳的網路文章,不斷汲取她消化、吸收、改寫的失智症知識、照護觀念,以及各種健康、醫療與生活相關資訊。
致力醫療科普寫作二十年,劉醫師創作不斷,為何失智的假新聞仍每隔一陣子就在社群媒體流傳?謠言的源頭,其實是多年前劉醫師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所寫的,從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角度給親友的公開信。信中,她筆下的失智女士向大家坦承自己失智了,期待未來的日子「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想不到,掐頭去尾,竟變成劉醫師給大家的公開信。喜愛劉醫師的讀者看完滿是不捨,惋惜之餘趕緊分享,還不忘提醒親友「活在當下」;傳回醫界,則成為「治什麼病的醫生得什麼病」魔咒的另一案例。
雙親與二姊均失智的劉醫師先是置之不理,但傳言如滾雪球,使她一度想回應,「這個消息是正確的,只是提早了二十年」。但是,一向以傳播正確、即時醫療知識為已任的劉醫師一轉念,擔心俏皮的澄清文推波助瀾,才同意接受媒體採訪,呼籲讀者別怕失智。身為失智症高危險群,她已做好準備,且不在意帶著這個傳聞進棺材。
該做哪些準備?身為醫界後輩、忠實讀者,且家有失智老父,我好羨慕劉醫師除了能給雙親最好的照顧,還能《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二○一五)。透過溫暖輕盈的文字,過來人劉醫師不藏私地分享她順利展開熟齡生活的眉眉角角。
睽違三年,終於等到劉醫師新作,《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延續著理性、感性交織,知識、心情併陳的劉氏文字風格,新書除了是實用、好讀的熟齡醫療與生活指南,更是人生智慧的結晶。我看到劉醫師如何從身材矮胖,臉蛋平庸的迷惘少女,蛻變成接受自己,欣賞別人,充滿自信的專業女性。又怎麼坦然面對當初不婚、不育的選擇,做一個自由自在的獨居老人。
「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享受當下」,是十多年前由失智症權威華麗轉身,進入第三人生(Third Act)的劉醫師送給後輩的十六字箴言,我謹記在心。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