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生死傷痕:你我還沒說再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6637711
呂芯秦,李佩怡,方俊凱
文經社
2018年11月01日
93.00 元
HK$ 79.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6637711
叢書系列:
文經文庫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文經文庫
分
類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同
類
書
推
薦
我們,長期抗戰中:第一線護理人員的疫情觀察誌
少年
自灰燼中綻放:一場名為八仙塵燃的震撼教育
我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
兒童與我:乘著歌聲翅膀的小兒外科醫師
內
容
簡
介
25年前,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動地成為姊姊自殺後的遺族;
23年後,她在不得已的情形下,主動地成為媽媽急救時的決策者。
放棄生?決定死?
歷經親人生死傷痕者的真誠告白,面對生命失落與悲傷的真實勇氣。
「......我們從未放棄任何機會,只是非常不捨、不忍心讓媽媽疼痛受苦。」
2016年冬天,芯秦的媽媽覺得胸悶、呼吸喘,自己走上救護車就再也沒有回家。生命的最後七天六夜就在急診和加護病房裡度過。即使媽媽曾清楚的表達不想被插管,但芯秦還是被醫生說服,讓媽媽插管。等待死亡的到來,無疑是場凌遲。手起刀落,沒有停頓、沒有猶豫,一刀一刀割在病人和家屬的心上。
姊姊和媽媽的驟逝,不孕、失去胎兒和腎臟病的身心傷痕,芯秦用淺顯而深刻的筆觸,一一紀錄下來。李佩怡教授和方俊凱醫師,則以傷痕修復的陪伴角色,分別用療傷對談及醫療現場的專業視角,為傷者分擔及釋放溫暖的力量。
這可能是台灣第一本從家屬的立場述說的加護病房心情故事,但絕不會是最後發生的事。不論是身處加護病房的家屬或自殺者遺族,當面臨生命是否要搶救或從有機會治療走向沒有機會時,那些處置與看待的態度,都應該要再仁慈一點,即使少痛一些也值得努力。
這就是即使回憶再痛,作者都想完成這本書的理由。
目
錄
推薦序
自序 十年蹤跡十年心
前言 在無用之時見用、在無常之機悟常
?
第一章
?
急救還是放棄她
第一天:二月十六日? ???????意外的病危通知
第二天:二月十七日?? ??????不安的決定
第三天:二月十八日? ???????死亡機率
第四天:二月十九日? ???????急遽變化的一天
第五天:二月二十日? ???????準備離開
第六天:二月二十一日? ?????漫長的一夜
第七天:二月二十二日??? ???最後的道別
點點滴滴
腎悄悄的病了
第二章
傷痕修復師
01 傷痕聊癒室─李佩怡?
悲傷療癒的力量
「話」「聊」悲傷
?
02 生死醫護現場─方俊凱?
他們的故事
台灣的自殺者遺族團體資源
急重症安寧療護
?
第三章
?
突如其來的告別
01 來不及說再見?
姊姊跳樓了
寄不出的信
當心痛的感覺出現時
不是缺陷,只是特徵
?
02 好好說再見??
表達悲傷
放下困惑
同理逝者
告別逝者
創造意義
祝福逝者
?
跋? 重生
序
自序
十年蹤跡十年心
《生死傷痕》 是台灣第一本從家屬的立場述說的加護病房心情故事。
二○○八年我和方俊凱醫師撰寫《我是自殺者遺族》 至今剛好十年整。隔年我結婚,再過一年,我的孩子—試管寶寶誕生了。這段過程,我有新的功課;不同的失落,不孕症還有失去胎兒的難受。即便如此,抱著女兒,我感覺很完整。那是我自姊姊自殺後,恢復到讓自己最滿意的時刻。
我過了八年幸福快樂、無憂無慮的生活。大概是因為日子過得太美滿了,當悲傷來臨,好容易就被完全摧毀。二○一六年二月,媽媽覺得胸悶、呼吸喘,自己走上救護車就再也沒有回家。生命的最後七天六夜,在加護病房結束。
後來我生病,出現嚴重的腎病症候群,治療之後外貌毀容般的改變、皮膚萎縮,依然沒有治癒的可能。憤怒和沮喪都曾有過,也未曾走遠。在心裡、在身上留下一條條怵目驚心的傷痕,老公卻說:「你看那麼多人愛穿豹紋追求時尚,妳不需要,自帶老虎斑紋。」 好吧,既然傷痕抹不掉,那麼我就當一隻帶著生死傷痕的美麗母老虎吧!
《生死傷痕》 共分三章,第一章是我紀錄媽媽在加護病房,生命最後七天經歷,第二章由李佩怡教授和方俊凱醫師撰寫傷痕修復師,介紹悲傷療癒卡、分享療傷的對話還有醫療現場的故事和專業視角。第三章是關於姐姐自殺以及我的碩士論文《自殺者遺族悲傷調適之模式》分享。其他還有復原過程中,我經驗到的生之傷痕,包含不孕、試管療程和腎臟病。
作者我和方醫師是研究所同學,李佩怡教授是我們的老師。此外,我們三人都是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的理事,至今十餘年有許多關乎生死、失落與悲傷的討論。
佩怡老師關懷悲傷的執著和慈悲柔軟的心非常吸引我,老師惜我護我之心銘感五內。她說:「妳的身體在受苦,妳的靈魂受到驚嚇,妳心裡的悲傷,那是我可能可以照顧的。」 老師總是不斷的提醒我,要溫和的對待自己,不要勉強自己。在每次的對話中,我流淚,老師也紅了眼眶。老師創作的悲傷療癒卡陪伴許多人度過一個又一個傷心的日子。
當我提出想要寫這本書的初步構想時,方醫師立刻表示支持,說要寫推薦序。但我認為這本書非常需要方醫師關於精神科與安寧照顧的經驗分享、專業視角,還有我天生欠缺的理性思維,因此邀請他共同創作,他欣然同意。
在第二個沒有媽媽的生日那天,在母親離世一年二個月又二週後,我開始動筆。好幾次痛的想放棄,卻終究捨不得。捨不得這段和母親之間的連結,更捨不得其他躺在加護病房受苦的病人和他們的家屬。
如果說姐姐跳樓身亡像是投入一枚震撼彈,瞬間讓人感覺內心崩塌、四分五裂,那麼媽媽插管躺在病床上,等待死亡的到來,無疑是場凌遲。手起刀落,沒有停頓、沒有猶豫,一刀一刀割在心上。
當媽媽清楚的表達不想被插管,但是醫師說媽媽還年輕,還有救,所以我被說服了,媽媽插管了。我再不敢看她的眼神,直到她死去。最後那二天,明明知道媽媽沒有機會了,我不知所措,不知道要怎麼做,只能看著氣管內管、鼻胃管、導尿管插在她身上,直到心跳停止。
我是曾經任職加護病房多年的護理師,研究所學習的是生死教育與悲傷輔導,依然慌亂無法應變,無助難以決定。那麼,其他人呢?
台灣需要一本從家屬的立場述說的加護病房心情故事。就算是搶救生命、分秒必爭的的場所,是不是有機會可以再安寧一點點?當急重症的病人,病情開始惡化,從有機會治療走向沒有機會時,是不是可以再仁慈一些些?
這就是我再痛都想完成這本書的理由。
當我在電腦裡打出『獻給我的媽媽—李舜芳女士,紀念我們四十二年的母女情』時,淚水再次奪眶而出,看到媽媽的名字,很多情緒又鋪天蓋地的襲來。這是真實存在的狀態,一如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喜怒哀樂都是同等可愛且真實的存在。悲傷無須掩飾,傷痕永遠存在,就像我的腎臟、我的皮膚。但是在守護天使仁慈且憐愛的眼光裡,可以是珍貴又美麗的斑紋。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身體狀況一直不穩定,加上距離媽媽逝去的時間還很近,我根本沒有能力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描述傷痕的過程,我必須讓自己重返痛苦的回憶,才能從內心深處挖掘合適的文字。
謝謝佩怡老師和文經社連欣華副主編,在我寫作時給予的協助和支持。謝謝親愛的老公和女兒,(被迫)奉獻許多與我相處的時間,不管多傷、多痛,一直牽著我、陪著我。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