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行書之稱始於西晉衛恒《四體書勢》。「行」本出於甲骨文、金文的路徑相交之形,後引申出行走、移動、流動等義。故「行書」之名即體現其書寫時有如行雲流水,通暢順利,字裏行間表現出流動形態的特徵。
行書起於東漢,相傳由劉德昇所創,介於楷書、草書之間,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彌補了楷書書寫速度過幔和草書難於辨認的缺陷。其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結體和用筆都比較白由,彈性較高,具有「不拘不放,易認好寫」的優點。
行書最著名者當屬東晉書法家王義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被宋米芾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文稿》,勁梃奔波,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行書藝術發展兩千年之久,歷朝歷代方家層出,經典屢現。我們不能一一窮盡,僅參考歷代名家之評論,甄選方家代表之作,以歷史為序呈現給讀者。所選作品多出於《三希堂法帖》及歷代名家墨蹟,綜合各家行書之精髓。每幅作品配以說明文字,按館藏規範,敘述作品尺寸、作者簡介、創作時代、館藏等訊息。並用簡潔凝練的語言,將藏品的來歷及其相關典故娓娓道來,敘及其藝術風格與價值,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令人無限追思、景仰的墨蹟寶卷。
此本《中華傳世行書神品》選取書法史上行書之精品彙集成冊,秉承中華文化之精髓,沿行書發展之脈絡,為世人展示行書藝術無上之美,以饗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