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哲學與人生:人生、繞路與哲學(三版)

哲學與人生:人生、繞路與哲學(三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901319
薛清江
麗文文化
2018年9月17日
83.00  元
HK$ 74.7  






ISBN:9789864901319
  • 叢書系列:哲學思想
  • 規格:平裝 / 21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哲學思想


  • 人文史地 > 哲學 > 概論











      在臺灣長期以升學就業為主導的教育體制中,「哲學與人生」這門通識課可能是大多數同學唯一或最後接觸到哲學的機會;畢業進入社會後,人浮於事,也沒有太多時間思考生命課題。他們的心智常常受到個人心理、家庭、社會所牽扯,表面上看起來自信滿滿,實則身陷桎梏而不自知。



      人生問題,向來就不是一件容易拿來討論的事,也沒有簡易速成的解答。本書嘗試建構一個可以跟年輕學子對話的平臺,除了協助他們審視自身的生命處境,並鍛鍊面對人生艱難的思辨力。唯有夠深刻的哲學反思力,才有可能產生足以跳脫體制化與情緒陷阱的實踐力!



    本書特色



      《哲學與人生》是專為科技大學學生所編寫的教科書,本書特點如下:

      1. 結合科技大學學生屬性和通識教育核心精神來重新設計課程內容,目的在於引領學生們認識哲學與人生的交會。

      2. 從科技大學學生們共通的人生問題出發,並導入相關的哲學討論,強調在人生問題中,哲學能發揮指點人生的功能。

      3. 各章中均以貼近新時代科技生活的例子來拉進哲學與學生們的距離,並以相關的插圖來輔助說明。

    ?


     





    三版序

    序言



    一、導論:人生、繞路與哲學

    (一)生命地圖

    (二)人生的十字路口

    (三)繞路、人生與哲學

    (四)本書的架構及內容簡介



    二、哲學是什麼?

    (一)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二)哲學是愛智之學

    (三)哲學的特質:從蘇格拉底之死與洞穴之喻來看

    (四)哲學的思維方式:辯證法、論證與邏輯

    (五)哲學的功用



    三、認識你自己

    (一)「你自己」是誰?

    (二)人的個性將左右幸福的方向

    (三)認識• 倫理• 改變

    (四)他人就是地獄



    四、洞悉生命的無常與死亡

    (一)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二)墮胎──激情過後的道德抉擇2

    (三)安樂死──生命的意義與品質

    (四)人生如借



    五、為什麼要遵守法律規則?

    (一)人性的自私與合作的可能

    (二)法律的積極目的及其合法正當性

    (三)誰來管理這些管理者? ── 以電影《誰殺了甘迺迪?》(JFK)為討論重心

    (四)政治權力與公民責任



    六、誰在控制我們?

    (一)自由的層次

    (二)權力的定義:自由與控制

    (三)權力的類型、來源、辯證



    七、藝術與人生

    (一)美學、美感與人生

    (二)美感與心靈感應力

    (三)藝術的功能



    八、宗教與人生

    (一)文明衝突與宗教信仰的構成要素

    (二)宗教哲學與靈魂不滅

    (三)宗教經驗與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



    九、延伸閱讀:從電影看人生的困境、抉擇與堅持

    (一)「恐懼」與「希望」──電影《刺激一九九五》與人生困境

    (二)生命中的「可見」與「不可見」──談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抉擇

    (三)生命中有一部分叫「堅持」──從紀錄片《翻滾吧!男孩》談起



    ?





    三版序



      本書初版發行於2007 年,距第三版的「重版出來」,轉眼已過了11 年。它是專為「哲學與人生」這門課所編寫的教材,從開始教書至今從未停止開設過,對作者而言可說意義深長。



      首先,它記錄了個人在技職院校人文通識教學實踐的心路歷程。曾有同仁告誡道:要在科技大學教授人文通識課程,猶如要在水泥地上種出花朵一樣難!剛開始還納悶,心想有這麼嚴重嗎?實際教之後發現還真是難關重重,別說要種花,連雜草都沒有立足之地。好在「初生之犢不畏虎」,為了讓課程紮實有料且精確地掌握自己所欲傳遞的哲學知識,便開始邊教邊編寫合用的教材。適逢教育部顧問室推動通識課程改革計畫,在執行計畫與實際授課現場的來回辯證,慢慢建構出本書的架構與專題內容。對個人而言,它不僅是本教科書,更是熱血初衷的寫照;它記錄了一位教學者透過聆聽學生的生命經驗調整授課內容,並思索相應教學策略之點點滴滴。



      再者,它彰顯了個人所堅持通識理念。在一切講求短期績效的高教氛圍裡,要堅持教學理念似乎是件不合時宜的事。然而,培育通識人文素養向來需要長期的投注耕耘,若只看短期的成效指標則常會令人迷失,在變來變去的高教潮流中無所適從。美國當代哲學家納斯邦(Martha C. Nussbaum)在《培育人文》一書以「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來界定「通識教育」的方式,極具啟發性:



      只有當教育能夠生產出自由公民時,教育才是真正「合於自由的」;這時的公民之所以自由,不是財富或出身,而是因為他們可以說他們的心智是他們自己的。( 納斯邦,2010: 294)



      在台灣長期以升學就業為主導的教育體制中,這門通識課可能是大多數同學唯一或最後接觸到哲學的機會;畢業進入社會後,人浮於事,也沒有太多時間思考生命的課題。他們的心智常常受到個人心理、家庭、社會所牽扯,表面上看起來自信滿滿,實則身陷桎梏而不自知。所以,如果有一門哲學課可以啟發他們的心智,覺知到自身經濟、學習與就業上的不利,它至少具備兩個教學目標:在消極上,希望他們將來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造成家人或社會的負擔;積極上,培養他們成為掌握論證說理能力的健全公民,並有足夠的自由能量追求個人幸福人生!



      人生問題,向來就不是一件容易拿來討論的事,也沒有簡易速成的解答。本書嘗試建構一個可以跟年輕學子對話的平台,除了協助他們審視自身的生命處境,並鍛練思索生命困境與議題的思辨力。唯有夠深刻的哲學反思力,才有可能產生足以跳脫體制化與情緒陷阱的實踐力!因此,筆者試圖以一定程度的哲學知識承載與文本閱讀量來補充學生們的相關人文素養。隨著數位科技急速發展,愈來愈多的學生沈迷於智慧型手機中的虛擬世界而無法專注閱讀。而紙本閱讀人口大量的流失,整個出版業的寒冬似乎看不到春日光景!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網路資訊快速且多到泛濫的數位時代,如何讓學生能夠專注閱讀本身反而是件值得珍視的教學活動,因為不管高教改革再怎麼翻轉創新,仍需足夠的知識底蘊來支撐,否則整個通識教育將流於形式空洞。



      這當然是一條阻力重重之路,要在水泥地上種出花談何容易!炎炎夏日走在滿是柏油和水泥路的校園裡,偶爾還是會在牆角裂縫中看到奮力鑽出的不知名小花!嗯,看著看著,彷彿也看到了一線希望:水泥地上還是有可能長出東西來的!


    薛清江

    2018.07.15 於南臺科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