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序
本書初版發行於2007 年,距第三版的「重版出來」,轉眼已過了11 年。它是專為「哲學與人生」這門課所編寫的教材,從開始教書至今從未停止開設過,對作者而言可說意義深長。
首先,它記錄了個人在技職院校人文通識教學實踐的心路歷程。曾有同仁告誡道:要在科技大學教授人文通識課程,猶如要在水泥地上種出花朵一樣難!剛開始還納悶,心想有這麼嚴重嗎?實際教之後發現還真是難關重重,別說要種花,連雜草都沒有立足之地。好在「初生之犢不畏虎」,為了讓課程紮實有料且精確地掌握自己所欲傳遞的哲學知識,便開始邊教邊編寫合用的教材。適逢教育部顧問室推動通識課程改革計畫,在執行計畫與實際授課現場的來回辯證,慢慢建構出本書的架構與專題內容。對個人而言,它不僅是本教科書,更是熱血初衷的寫照;它記錄了一位教學者透過聆聽學生的生命經驗調整授課內容,並思索相應教學策略之點點滴滴。
再者,它彰顯了個人所堅持通識理念。在一切講求短期績效的高教氛圍裡,要堅持教學理念似乎是件不合時宜的事。然而,培育通識人文素養向來需要長期的投注耕耘,若只看短期的成效指標則常會令人迷失,在變來變去的高教潮流中無所適從。美國當代哲學家納斯邦(Martha C. Nussbaum)在《培育人文》一書以「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來界定「通識教育」的方式,極具啟發性:
只有當教育能夠生產出自由公民時,教育才是真正「合於自由的」;這時的公民之所以自由,不是財富或出身,而是因為他們可以說他們的心智是他們自己的。( 納斯邦,2010: 294)
在台灣長期以升學就業為主導的教育體制中,這門通識課可能是大多數同學唯一或最後接觸到哲學的機會;畢業進入社會後,人浮於事,也沒有太多時間思考生命的課題。他們的心智常常受到個人心理、家庭、社會所牽扯,表面上看起來自信滿滿,實則身陷桎梏而不自知。所以,如果有一門哲學課可以啟發他們的心智,覺知到自身經濟、學習與就業上的不利,它至少具備兩個教學目標:在消極上,希望他們將來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造成家人或社會的負擔;積極上,培養他們成為掌握論證說理能力的健全公民,並有足夠的自由能量追求個人幸福人生!
人生問題,向來就不是一件容易拿來討論的事,也沒有簡易速成的解答。本書嘗試建構一個可以跟年輕學子對話的平台,除了協助他們審視自身的生命處境,並鍛練思索生命困境與議題的思辨力。唯有夠深刻的哲學反思力,才有可能產生足以跳脫體制化與情緒陷阱的實踐力!因此,筆者試圖以一定程度的哲學知識承載與文本閱讀量來補充學生們的相關人文素養。隨著數位科技急速發展,愈來愈多的學生沈迷於智慧型手機中的虛擬世界而無法專注閱讀。而紙本閱讀人口大量的流失,整個出版業的寒冬似乎看不到春日光景!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網路資訊快速且多到泛濫的數位時代,如何讓學生能夠專注閱讀本身反而是件值得珍視的教學活動,因為不管高教改革再怎麼翻轉創新,仍需足夠的知識底蘊來支撐,否則整個通識教育將流於形式空洞。
這當然是一條阻力重重之路,要在水泥地上種出花談何容易!炎炎夏日走在滿是柏油和水泥路的校園裡,偶爾還是會在牆角裂縫中看到奮力鑽出的不知名小花!嗯,看著看著,彷彿也看到了一線希望:水泥地上還是有可能長出東西來的!
薛清江
2018.07.15 於南臺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