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是假裝不在乎:《高敏感是種天賦》知名心理諮商師教你脫下「自我保護」的社交面具,享受正向的人際關係
|
|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
|
|
|
|
|
9789869678209 | |
|
|
|
伊麗絲.桑德 | |
|
|
|
梁若瑜 | |
|
|
|
平安文化 | |
|
|
|
2018年8月27日
| |
|
|
|
93.00 元
| |
|
|
|
HK$ 79.0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9869678209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灣
|
|
分 類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
|
|
內 容 簡 介
|
為什麼明明在乎你,卻不敢靠近你?
《高敏感是種天賦》知名心理諮商師揭開我們內心不願面對的恐懼!
因為怕受傷,我們在心裡築了一道牆。
然而隔離了痛苦,卻也讓我們離現實越來越遠。
唯有拿掉「自我保護」的偽裝,選擇做自己,
我們才能與他人達成真正的交流。?? ?
害怕失去,總是愛上「不愛自己的人」?
認為自己可以扮演公主,將可憐的青蛙王子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夢想完美的對象,堅持要找到百分之百對的人?
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沒辦法展現真實的自己?
只要男友跟別人相處,就會哭泣、生氣讓對方覺得愧疚?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孤單,並且無法擁有真誠的親密關係呢?這是因為我們常會不自覺地利用「自我保護」來欺騙自己,在感情中扯自己後腿。
所謂「自我保護」,就是指一切用來避免自己和內在或外在的現實靠得太近的行為,包括迴避眼神、轉移注意力、情感投射、自我麻醉、視而不見、過度樂觀……等等。
有時自我保護可以幫助我們遠離無法承受的心理創傷,但如果自我保護無意識地擅自作主,就可能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響。就像許多人為了逃避對親密感、悲傷與失去控制的 恐懼,使得婚姻淪為一種「交換關係」,只是彼此交換需求,卻缺乏精神層面上的緊密交流。
《高敏感是種天賦》知名心理諮商師伊麗絲.桑德在本書中便透過具體案例,告訴我們如何辨識和克服那些負面的自我保護行為,一步步引導我們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每個人都渴望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而只有當我們願意脫下臉上的偽裝,展露自己的脆弱,我們才能更加享受自己的人生。
名家推薦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情緒管理專家】吳娟瑜、【律師娘】林靜如、【心理學作家】海苔熊、【諮商心理師】、張璇 專業推薦!
閱讀《我只是假裝不在乎》這本書,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仔細地、好好地、真誠地自我檢視,過往自己如何使用這些自我保護策略。點醒了我們終究還是得要真誠面對內在的自己,更清楚地關注自己內在的需求、想法、感受、經驗,以及與周遭他人的親密關係。──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不論是親子關係、愛情關係,還是同事關係,有的人就是會用批評、指責,甚至以疏遠、閃躲的方式讓你難受。多數時候,我們真以為錯在自己,可能去乞求原諒,可能長期自責,如今,看了丹麥心理諮商專家伊麗絲.桑德女士著作,一切豁然開朗、真相大白。──情緒管理專家�吳娟瑜
|
|
目 錄
|
序
前言
?
1自我保護策略如何運作
自我保護是為了克服緊急狀況
自我保護是暫時的權宜之計
內在心理自我保護與人際自我保護
疏離內在自我的自我保護策略
內在心理自我保護與人際自我保護間的平衡
?
2無意識地執行自我保護策略所產生的問題
選擇冷漠又自我中心的人做為伴侶的原因
如果自我保護策略變成人格的一部分
?
3因為害怕失去的悲傷而逃避親密關係的人
學會面對傷痛非常重要
為了避免悲傷而逃避人際關係
無意識地逃避富含愛的關係
?
4阻礙感情生活的不幸模式
總是追求不會有結果的對象
選擇不肯敝開心房的人做為伴侶
等待完美對象
拚命想成為「對的人」
?
5把父母理想化的危機
「關心」有兩種
把父母理想化與把自己理想化
把父母理想化與自我貶抑
當我們竄改現實
重複孩提時期的策略
當我們違背自己的情感
不由自主地向伴侶尋求孩提時代匱乏的事物
從更實際角度看待父母
把父母理想化有礙建立親密關係
?
6徹底察覺自己的情感
情感會相互重疊、遮蔽彼此
退化
?
7解除不適宜的自我保護策略
透過心理諮商正視自我保護策略
以惱怒或生氣做為自我保護
悲傷和痛苦
對愛與接觸的渴望
改變對父母的看法
?
8回歸原本的自我
摘下社交面具
選擇做自己,以便和別人邂逅
拋開「非要夠好不可」的堅持
危機是走入下一個階段的證明
改變人生的痛苦──當我們更靠近內在時
察覺是向前邁進之道
?
致謝
參考書目
?
?
|
|
序
|
推薦序
誰傷害了你?
情緒管理專家�吳娟瑜
不論是親子關係、愛情關係,還是同事關係,有的人就是會用批評、指責,甚至以疏遠、閃躲的方式讓你難受。
多數時候,我們真以為錯在自己,可能去乞求原諒,可能長期自責,如今,看了丹麥心理諮商專家伊麗絲.桑德女士著作《我只是假裝不在乎》,一切豁然開朗、真相大白。
原來我們碰到善用「自我保護策略」的高手,他們從童年學來的求生技巧,常以轉移情境、轉移話題、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造成旁人心靈受傷而不自知。
書中有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媽媽怪罪子女碰到問題不找她傾訴,子女勇敢說出真心話──每回求助,媽媽總是轉移話題,切斷內在真實的感受,假裝不在乎,讓子女得不到撫慰和支持。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很多,有的人感受不到愛的渴望、有的人一再愛上脆弱的男人,有的人把父母理想化(認同施暴者),有的人不斷地和自己作對,讓我看了心有戚戚焉,同時心生警覺。
我需要加深靈敏度來自我察覺,誠如作者提醒的「第一步要關注自己,回顧反省我們自己人生中的策略,檢視該策略是否有助於開拓我們的人生」,千萬別犯了書中所說的「戴著社交的面具」,或活在「偽感受」裡,或過著「捏造的自己」的人生。
?
「是誰傷害了你?」
每當我們心理不舒服,甚至痛哭不已,書裡專業的分析和豐富的案例都將令我們破涕而笑,明白是碰到「自我保護策略」的人,他們或許是故意,或許是不自覺,但是都傷害不了我們,因為從書中的學習,我們將一眼看穿,全身而退。恭喜我們,繼續成長吧!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