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為什麼要研究數碼文化和數碼人文學科?
與人文學科的古老傳統相比,數碼文化和數碼人文學科的歷史相當短暫。近幾十年來,數碼文化的興起可歸因於數碼技術在文化生產中的成熟和更為廣泛的應用。雖然這是技術轉移和應用的典型案例,可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數碼通訊、廣告、公共展覽、展覽投影、影像、互動遊戲、數碼電影、電子音樂、流行文化、漫畫、動畫、流行歌曲、虛擬現實還是其他形式的大眾消費,其主要的內容都源自人文學科中的傳統故事、歷史故事、戲劇、文學、繪畫和音樂。另一方面,由於越來越多領域應用了數碼技術,新型文化形式的消費和表達行為亦隨之誕生。
數碼文化改變了我們的流行文化想像,挑戰傳統的思維方式。互動遊戲系統可用於教學歷史。數碼化數據庫和檔案提供新的方法,展示嶄新的社會關係,從而向人文學者提供批判分析和解釋方面的新見解。這些新猷無法以傳統方式進行,因為傳統方式是以勞動密集的個人化工作進行。數碼檔案和數據庫幫助人文學者為以前無法想像的新研究方式產生數據,數碼平台可以在設計和藝術的各種文化和風格之間搭建一座虛擬橋樑,以便人們可以體驗和理解世界各地創意作品中的地域關係。簡而言之,數碼技術的應用將以無法想像的方式革新人文學科研究。
我們生活在一個以數碼連接為基礎的世界中。我們的電腦、智能手機和娛樂設備都是數碼產品,它們塑造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因此也影響了我們的文化生活。我們是用戶,我們的消費推動下一代應用程序和工具的開發。我們創造了一種文化,反過來這種文化也正在塑造我們。我們的審美意識和情感依戀是藝術和設計的產物,已經成為數碼文化的一部分。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數碼技術開始廣泛用於藝術和文化的展示。《清明上河圖》的數碼化是人文轉向數碼化、以動畫形式進行公眾展示的佳例。在人文學科研究方面,數碼技術也引發了新的形式。香港幾所大學的圖書館和研究中心都有相關研究項目,例如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推出了數碼人文項目,特別是在創建信息檢索系統和互動平台方面:這些平台與之前的印刷版書目存儲全然不同。香港中文大學設有人文學科計算項目,重點是為人文學科研究建立書目檔案。從上述的例子可見,數碼技術除了產生新的科技文化之外,也將徹底改變人文學科的傳統形式。
數碼化除了可以處理大量數據,使研究能?從新的角度看到宏觀的問題和關係,還可以用動畫的表達形式,把不會動而又充滿動感的東西影像化,變成動畫。在文化史、地理史、戲劇史、人類學的研究中,傳統的文字記錄,便可以化成動畫的表達。另一方面,由於數碼化地圖的應用,地理的視覺表達也可以用於歷史和文化的研究,使文字表達顯現為視覺表達,這些都是數碼化帶來新的表達形式。
在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從愈來愈多的教學項目中可以看到,公眾對數碼文化的興趣近年來顯著增長。牛津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利茲大學、蘇塞克大學、約克大學、英格蘭西部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馬里蘭州大學、麥吉爾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悉尼大學、西悉尼大學和弗林德斯大學都有提供數碼文化和數碼人文學科。在過去幾年中,世界各地舉辦了許多關於數碼文化的會議。在香港,西九龍文化計畫將為創意藝術及相關行業進一步發展創造新的機會。數碼文化就是這個發展的背後驅動力,而社會需求將成為科技文化的驅動力。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前瞻性,我們一定不會錯過這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數碼文化關注科技文化的形式和效果。與香港有關的領域是數碼藝術、文化和傳播,主要分為兩個範疇:(a)數碼化文本及形式;(b)以批判的視角評估科技如何影響社會。對這些領域的研究將闡明實用技術如何在人文環境中得到應用。以下是數碼人文科學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1)數碼技術的使用如何影響歷史文物的重新塑造?
(2)數碼技術的使用如何創造了新的文化形式?
(3)數碼技術在通信和娛樂領域的廣泛使用如何改變了人類的感知和行為?
(4)計算機數據庫等數碼技術如何影響新的人文學習和研究方式?
(5)創意產業的發展如何促進數碼文化的興起?
(6)數碼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產生了哪些教育機會或問題?
(7)在過去的五十年中,哪些文化政策導致了全球數碼文化的興起?
(8)文化政治在數碼文化的興起中扮演什麼的角色?
(9)數碼文化的興起帶來了什麼商機?
這個非常簡短的闡述,除了描繪數碼技術在藝術和文化生產以及人文學科研究中使用所帶來的問題,亦指出數碼文化研究的可行方向,並展示數碼技術可以產生新知識和多種教學機會的無限可能性,相信新技術必能為創意產業發展培養新的人才。
這裡收集的文章代表部分中國數碼人文學科研究的成果。謹以此書獻給我們的研究工作者和我們的下一代。
?
譚國根
序於
德國埃爾朗根 - 紐倫堡大學
2018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