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瘋狂的,不瘋只是瘋狂的另一種表現。
──法國思想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
──法國思想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
瘋狂不是另一個世界,它無處不在──
因為,每個人的對面都坐著一個瘋子。
瘋狂不只出現在精神病院,或在街頭失控的人身上,
每當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瘋狂就會隨之出現。
從有時令人鬱悶的不安,到突如其來的驚慌及胡思亂想,
從無聊、索求、嫉妒、質疑、罪惡感、厭食、自我封閉,
到神經衰弱、恐懼、焦慮、變態、抑鬱、躁鬱、妄想、欲望,
這些狀況的本質並無差異,不同的只是展現的程度。
瘋狂並非只導致災殃,一如伊拉斯謨所強調的,
有些美好的體驗也該歸功於瘋狂,狂喜即是其中之一。
沒有人能倖免於瘋狂,關鍵就在於我們和他人的關係。
甚至當我們獨自一人、自言自語時,我們依然處於一種與他人的關係之中。
我們如何建立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決定我們瘋狂的形式。
在人生的某些階段,瘋狂是一種常態。
畢竟,每個人都看過這樣的人,或多少有過類似的經驗:
《包法利夫人》中的愛瑪因為空虛,接受了夏爾勒的求婚,
婚後又因為空虛無聊而外遇,也因為購物的狂熱而負債纍纍。
她歇斯底里索求他人認可,試圖從中找到存在的意義,
但當生命變成一團混亂時,卻將自己的不滿歸咎於他人。
有人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試圖一肩扛起伴侶的痛苦。
他們認為,如果能「修復」伴侶,對方從此就無法失去自己。
電影《英倫情人》中的護士,就是這種歇斯底里療癒型索求人物的代表。
在楚浮的《巫山雲》,作家雨果的女兒阿黛兒愛上平森中尉,
也相信對方愛她,只是不能承認。為了強迫他承認,
她為他償還賭債,發表正式的結婚宣言,希望平森在上級的壓力下迎娶她。
平森不肯讓步,遭貶謫到巴貝多,阿黛兒隨他而去,
但最後陷入思覺失調症,在巴黎療養院度過餘生。
這是歇斯底里轉移為被愛妄想症,最後成為思覺失調症的典型例子。
《鋼琴教師》中的母女關係緊密,甚至同床共眠,
但女兒艾莉卡是母親的犧牲品,也是母親可以濫用的物品。
艾莉卡為了滿足母親才成為鋼琴師,
也為了母親拒絕兩人生活之外的情慾關係,
直到遇到一位戀慕她的年輕音樂家為止。
然而,和他在一起時,她只能重蹈和母親之間原有的受虐關係,
也離不開這種關係模式,於是她割傷了自己的下體??
【在這瘋狂與冷漠交織的年代,作者如何捕捉瘋狂?】
本書作者皮耶爾.瑪里是專業精神分析師,更是說故事的高手。
他將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行為當成實境秀來觀察,
並援引文學與電影中的人物心理與行為,鏡照現實生活中的瘋狂,包括:
《追憶逝水年華》、《背德者》、《包法利夫人》、《無病呻吟》、《去年在馬倫巴》、
《危險關係》、《索多瑪一百二十天》、《英倫情人》、《青樓怨婦》、
《羅丹的情人》、《感官世界》、《欲望城市》??等。
這些信手拈來的作品,為全書帶來濃厚的歐洲人文主義色彩,
而瑪里的獨特書寫方式──將重心放在「展示」瘋狂,
把近似的行為相互對比,剖析其中的異同及背後的心理變化,
讓每個人都能熟識瘋狂,直面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瘋狂因子,
並學會如何思考、看待瘋狂,進而設法應對瘋狂,例如:
歇斯底里性厭食症純粹要求認可,因此患者不願進食。
(紀德:「就我所知,世間最美之物是我的饑餓。」)
強迫性厭食症:我很想吃,但是別人必須告訴我應該吃什麼。
(卡夫卡提到的就是這一種:我禁食「是因為我找不到能取悅人的食物」。)
恐懼症患者:我無法吃這個或那個,因為這些食物依附著不明的威脅。
妄想症患者:我無法吃這個或喝那個,因為這樣就便宜了那些想謀害我性命的人。
思覺失調症患:我無法吃東西,因為有聲音命令我不要吸收任何食物。
憂鬱症患者:我無法吃東西,因為我已經死了,或是失去了五臟六腑。
紀德在未出版的短篇〈野鴿〉中提及自己拒絕他人為他口交:
「我制止了他的動作,我沒那麼汙下,
而且厭惡被一個壞透了的傢伙毀掉這一夜將留給兩人的回憶。」
這是歇斯底里性心理的微妙之處,和變態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對紀德而言,重要的是他將要為這場相遇保留的回憶,而不是相遇本身。
因此相遇必須像一幅畫、一個影像那樣,別無其他。
歇斯底里的誘惑行動、強迫症患者的為他人服務,或是恐懼症患者的迴避經驗,
全都碰上兩個障礙:贏得其他人的認可,還有每個人對自身的看法只要稍微受到貶損,
就能輕易消泯任何中肯的認可,讓當事者驟變成抑鬱症。
得不到認可,以及對自己的負面想法的加深,都可以讓人捲入抑鬱症。
這兩個因素的配合經常是遽變成抑鬱症的主因。
透過這些例子,我們看見了他人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這瘋狂與冷漠交織的年代,這本書為何值得一讀?】
◎將日常行為當成實境秀來觀察,透過周遭人事物的真實經歷來描述瘋狂,既生動又寫實。
◎從文學、電影作品、病歷中舉例剖析各種瘋狂,兼具分析與故事,知識含金量高。
◎從「歇斯底里」、「強迫症」、「恐懼症」和「變態」等四種最常見的行為出發,對照四種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模式:引誘、服務、迴避、操控與殘害,直指日常瘋狂行為之核心。
◎瘋狂並非只導致災殃。一如伊拉斯謨所強調的,有些美好的體驗也該歸功於瘋狂,狂喜即是其中之一。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瘋狂,有助於更進一步了解自己與他人,以及如何面對眼前這個急遽變化的世界。
【專文導讀】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不同面向推薦】
川貝母(插畫家�小說家)
吳佳璇(作家�精神科醫師)
李明璁(北藝大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阮慶岳(小說家�建築師)
楊 澤(作家)
鄒駿昇(視覺藝術家�圖文書創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