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希臘之道(《希臘羅馬神話》作者,最具權威的希臘文化詮釋者伊迪絲•漢彌爾頓初試啼聲成名作,進入希臘古典世界不二之選)

希臘之道(《希臘羅馬神話》作者,最具權威的希臘文化詮釋者伊迪絲•漢彌爾頓初試啼聲成名作,進入希臘古典世界不二之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1458
伊迪絲•漢彌爾頓
林耀福
聯經出版公司
2018年7月12日
130.00  元
HK$ 110.5  






ISBN:9789570851458
  • 叢書系列:聯經文庫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聯經文庫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文化史











    《希臘羅馬神話》作者伊迪絲•漢彌爾頓初試啼聲成名作!

    進入希臘古典世界不二之選,長銷90年歷久不衰。

    希臘人喜歡事實,並厭惡誇大。



      所以我們只告訴你事實:希臘誕生,我們所熟知的世界於焉開始!

      要了解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聯,你必須先了解希臘人!

      看希臘人如何看透生死,卻又活得精采。看希臘人如何堅持理性,卻又真摯暖心。




      沒有任何雕刻能與希臘人的相提並論,沒有比他們更優美的建築,沒有勝於他們的文學作品。

      希臘人的偉大成就已為舉世所公認,然而我們卻不了解希臘何以偉大!

     

      漢彌爾頓的《希臘之道》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敘述那些事件的歷史,而是要闡述希臘的成就與精神。

     

      耶穌誕生之前五百年,有一股新奇的力量在當時文明世界西陲的一個小城醞釀著。那時,當地人的心靈和精神中迸發出某種醒覺,而這一醒覺注定了要產生廣大深遠的影響,使一世紀接著一世紀的漫長歲月,和這漫長歲月所帶來的巨大變化,都無法磨損它遺下的烙印。他們當時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成就,至今仍無人能夠超越,也甚少能與其相等,其印痕深深烙於整個西方世界的思想與藝術之上。



      是什麼因素促成這一新的發展?希臘人何以有如此偉大的成就?

      漢彌爾頓創作《希臘之道》,正是要告訴二十世紀的讀者,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達成了什麼樣的精神與成就。對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來說,這個問題仍具有重大意義。



    各界推薦



      《希臘之道》初試啼聲便表現不凡,為漢彌爾頓早期的成名作……出版至今將近九十年,一直維持著相當高的可見度……足見為歷久彌新的長銷書。──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伊迪絲•漢彌爾頓以全面的視野、優美的文字,在林耀福教授的翻譯下,放射出古典世界的光芒。──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



      這本書同時具有文化與思考的重要性。──《紐約時報》書評


     





    推薦序一 古道新義:歷久彌新的《希臘之道》�單德興

    推薦序二 古典世界向你召喚�林載爵



    ?

    第一章 東方與西方

    第二章 心靈與精神

    第三章 東方與西方的藝術

    第四章 希臘的文學之道

    第五章 品達:最後的希臘貴族

    第六章 柏拉圖眼中的雅典人

    第七章 亞里斯多芬與舊喜劇

    第八章 希羅多德:第一位觀光者

    第九章 修昔底德:曾經有過的事即是將會發生的事

    第十章 色諾芬:平凡的雅典紳士

    第十一章 悲劇的觀念

    第十二章 艾斯奇勒斯:第一位劇作家

    第十三章 索福克里斯:希臘的精華

    第十四章 尤瑞皮底斯:現代精神

    第十五章 希臘人的宗教

    第十六章 希臘之道

    第十七章 現代世界之道

    ?





    推薦序一



    古道新義:歷久彌新的《希臘之道》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參訪西方大博物館的人都會發現,館內有關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基督教聖經的收藏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令人歎為觀止。若是取下乞靈於這兩大傳統的歷代藝術品,恐怕便只剩下寥寥無幾的物件以及空空洞洞的廳堂與迴廊了。由此可見希臘與希伯來兩大文化在西方世界與人類文明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如能對源遠流長的文化有更深的認識,不僅有助於了解人類的過去,並可從中汲取知識與經驗,以面對並反思當前的處境。因此許多有心人致力於提倡古典文化,而這些文化傳統也因為學者、作家、譯者不斷地鑽研、詮釋、改寫與翻譯而注入活水,生生不息。在近代英文世界提倡與推廣西方古典文化的有心人士中,本書作者漢彌爾頓(Edith Hamilton, 1867-1963)為佼佼者。



      漢彌爾頓生於德國,長於美國,家學淵源,七歲隨父親學習拉丁文,後來又加上希臘文、法文、德文,先後於美國著名的女子文理學院布林瑪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並獲得獎助金遊學德國,研究西方古典文明。之後返回美國擔任創立不久的布林瑪爾學校(Bryn Mawr School)校長,專門教育有意深造的女子,前後二十六年,一九二二年退休後繼續鑽研古籍,發奮著述,不知老之將至。



      在漢彌爾頓的著作中,以《希臘羅馬神話:永恆的諸神、英雄、愛情與冒險故事》(Mythology: Timeless Tales of Gods and Heroes, 1942)在華文世界流傳最廣,在臺灣至少是三代的外文系學生必讀之作,中譯本不勝枚舉。筆者於二○一四年為余淑慧博士的新譯本撰寫推薦序時,特以〈轉世與再生—《希臘羅馬神話》的新譯與新意〉為題,強調經典透過翻譯不斷獲得新生,而此新譯本一再重印,廣為流傳,既印證了古代西方神話對當代華文世界的吸引力,也顯示了翻譯對文學、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性。



      其實,在名聞遐邇的《希臘羅馬神話》問世之前,漢彌爾頓已經出版了《希臘之道》(The Greek Way, 1930)、《羅馬之道》(The Roman Way, 1932)、《以色列先知》(The Prophets of Israel, 1936),並翻譯了《希臘三劇》(Three Greek Plays, 1937),由此可見她對西方文明源流的熟悉,以及對希臘文學的重視。之後的作品更顯示了她以弘揚西方古典文明為己任,如《希臘文學的偉大時代》(The Great Age of Greek Literature, 1943)、《見證真理:耶穌及其詮釋者》(Witness to the Truth: Christ and His Interpreters, 1948)、《上帝的代言人》(Spokesmen for God, 1949)、《希臘的回聲》(Echo of Greece, 1957),以及與人合編的《柏拉圖對話錄》(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1961)。



      《希臘之道》初試啼聲便表現不凡,為漢彌爾頓早期的成名作,開啟了三十餘年的著述生涯。此書出版至今將近九十年,一直維持著相當高的可見度,根據筆者寓目的資料,此書為美國每月一書俱樂部(Book of the Month Club)一九五七年與一九九一年的選書,去年(二○一七)由以出版教科書聞名的諾頓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Inc.)重新印行,足見為歷久彌新的長銷書。也有出版社將此書與《羅馬之道》合併印行,讀者一卷在手,就能掌握希臘羅馬文化要義。



      《希臘之道》共十六章,始於〈東方與西方〉,終於〈現代世界之道〉,兩者均強調人類的均衡發展,如首章在結語時強調:「我們是有靈魂也有肉體、有心靈也有精神的複合體。」末章在結論時指出,雅典融合了「法律與自由、真理與宗教、美與善、客觀與主觀?其結果是平衡與明晰、和諧與完整,這就是希臘這個字所代表的東西」,並斷言當時的雅典為世所僅見,成為後代仰望的對象。其他各章分述心靈與精神、藝術、文學、貴族、歷史、宗教等方面,論及品達、柏拉圖、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等人,而於文學著墨最多,如詩人品達、喜劇家亞里斯多芬和悲劇家艾斯奇勒斯、索福克里斯、尤瑞皮底斯。由全書對希臘之道的闡釋,可看出作者的衷心推崇,並視其為現代世界的「希望之道」,期盼能為混亂的現世提出解方。



      此書以論述的方式闡釋作者心目中的「希臘之道」,其中的微言大義與殷殷期盼值得吾人深自領會。若與已有中譯的《希臘羅馬神話》並讀,相互參照,當能對希臘的文學與文明有更深入、生動的領會。倘能進而閱讀漢彌爾頓其他有關希臘文學與思想以及基督宗教的論述,不僅能對西方思想兩大源頭有一通盤的認識,也會更體認與佩服作者的學養與用心。



      有鑒於此書的內容精要,呈現手法深入淺出,很值得引介給華文世界。根據林師耀福教授的回憶,當時應叢書主編顏師元叔教授之邀,於赴美深造前的一九六八年夏天譯出,列為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的淡江學術譯叢。也許因為受限於時間、體例或篇幅,未有較長的附文本(paratext)對原作進一步詮解,但由譯者於三處註明中譯未能保持原文韻律,可知態度之誠懇審慎。此中譯本受到知識界矚目,發揮了相當的引介效用。本書收錄的〈古典世界向你召喚〉,為一九七○年代初的大學生、現今的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先生所撰,回憶當年閱讀此書,透過作者「全面的視野、優美的文字,在林耀福教授的翻譯下,放射出古典世界的光芒」,有如「一個生動的古典世界開敞了面貌向你迎來」,見證了佳作翻譯對異地異語的讀者可能具有的巨大影響力。



      臺灣出版界早年欠缺版權觀念,雖然翻譯了許多著作,後來因智慧財產權觀念之興,於一九九四年著作權法的「六一二大限」之後無法在市面上流通,以致湮沒無聞,其中不乏優秀原著的翻譯,實為華文知識界的重大損失。晚近由於科技發展,閱讀習慣改變,書市面臨重大挑戰,臺灣的出版界步步為營,戒慎恐懼以待。在此之際,聯經出版公司鎖定經過時光淘洗的佳譯,取得版權,在整整半世紀之後再度出版,不僅讓舊譯重獲新生,作者的思想得以廣布,譯者的努力得到肯定,也提供機會使華文世界的廣大讀者透過歷久彌新的作品領會希臘之道,實在功德無量。



    推薦序二



    古典世界向你召喚



    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




      一九七○年五月,我在東海大學歷史系一年級的課程即將結束,對於了解古代世界的欲望更行強大。這個世界那麼遙遠又那麼迷人,可是一年級新生所接觸的有限文獻實在無法為這個世界勾勒出一個完整的畫面,只能對自己說:繼續慢慢讀吧。就在這個時候,五月十日,我買到了三月份驚聲文物供應公司出版、由臺大外文系林耀福教授翻譯的《希臘之道》(The Greek Way),一個生動的古典世界開敞了面貌向你迎來。



      作者伊迪絲•漢彌爾頓(Edith Hamilton)是二十世紀初的古典學者,她在一九三○年出版了《希臘之道》,兩年後又出版了《羅馬之道》,構成了完整的古典二部曲,成為此後了解古典世界的最佳指引。她消化了所有希臘時代的重要著作,提出最精采的語句,彰顯最核心的思想和精神,敘述最動人的故事,從而組合出一個你可以輕易進入的古典世界。她並且旁徵博引、古今參照,讓這個原本遙遠的世界更顯現其精粹與迷人。



      她說,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中留給我們一些刻畫生動、至今仍活在他書中的人物。幾乎每一段對話都從最悠閒的氣氛中開始,他們可以安閒地談論著,隨意從一個題目轉到另一個題目,唯一的目的是獲得真理。有一天,蘇格拉底要他的朋友念出一段談話的紀錄,就在「那棵最高的梧桐樹下,那兒有涼蔭、有微風,又有綠草地可供坐臥。充滿著夏日的聲與香,溪水可涼潤雙足,我躺著,你嘛,你自己挑個最適於朗讀的姿勢。」於是他們就在那棵梧桐樹下打發掉一個夏日的早晨,討論著靈魂的性質、美與聖潔的形體並射光芒、何為認真追求生命的人?這是一個溫文爾雅的社會,人們有教養,從容、溫和、態度優雅,需要的東西很少。由無限的活力所調和的智性和優美的格調就是柏拉圖眼中的希臘人的特殊標記。



      而蘇格拉底呢?他是一個不管喝了多少酒都不會醉的人。「饗宴」這一篇對話結束時,敘述者承認他們都喝得太多,而當他睡到翌日天亮醒來時,發現除了蘇格拉底和另外兩人,大家都在睡覺。這兩個人還一直在喝,而蘇格拉底則在跟他們爭辯,真正的悲劇藝術家也是真正的喜劇藝術家,這兩個人只好同意,因為他們都已昏昏欲睡,蘇格拉底照顧兩人睡覺之後就離開了。他到學苑洗了個澡,跟平常一樣度過一天。在伊迪絲•漢彌爾頓的敘述下,蘇格拉底簡直是一個遙不可攀的酒聖,這種人只能存在於古典世界。



      希羅多德在寫作《歷史》時,總是很簡潔、率直、清晰,他從不批判或指責他人,人類的弱點和容易犯錯的本性只會引起他的同情,他一律以冷靜而公正的態度來看他們。在他的書裡,人總是居於最前端、最重要的地位,他所記載的無數戰役是以人為中心的偉大戲劇場面,而其主要的導因則是人類的傲慢與征服的野心,和他們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仍然奮勇保衛他們所珍視的東西的力量。



      其後的修昔底德則從一場戰役看出人的原罪。所有戰爭的原動力就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對權力和財富的癖好。是否民主是對的?而由少數人統治多數人是錯的?對修昔底德而言,這類問題毋寧是避重就輕。從來就沒有權力是對的。權力,不論由誰行使,都是罪惡的,都是人類的腐化者。因為造成這些罪惡的原因,便是由貪欲和野心所引起的權力欲。



      悲劇更是特別屬於希臘人的成就,他們首先發現悲劇並且把它發展到高峰。在悲劇中,所有人物為我們照明生命的混沌,看出人生與罪惡相結合,不義乃是萬物的本性。欲望、哀傷與憎恨屬於全人類,並且構成人生永恆不變的典型。人生的主角由「必然」擔任,而「必然」則是愛憎無常。



      伊迪絲•漢彌爾頓以全面的視野、優美的文字,在林耀福教授的翻譯下,放射出古典世界的光芒。這本書陪伴了我一九七○年的夏天,並且讓我對古典世界始終嚮往不已,此後四十餘年也不斷翻閱,書封已將脫落。







      《希臘之道》的第一個版本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作品。其中討論了許多位希臘全盛時期的作家,但有部分值得注意且重要的作家並未被提及。這樣一來,關於希臘思想與藝術成就最輝煌的時代之圖像,便因為遺漏了部分最偉大的思想與藝術成就而顯得不完整。舉例來說,品達被希臘人視為與艾斯奇勒斯水準相當的詩人;兩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歷史學家。確實,若對於希羅多德那種強烈的求知欲與溫暖的仁慈缺乏認知,若不了解修昔底德思想的深度與其憂鬱的輝煌(somber magnificence),就無法對西元前五世紀雅典人智性生活的深度、廣度與輝煌產生真正的感知。



      這個版本已經補足了上一版的闕漏。柏里克立斯時代的所有作家都被納入其中。



      在撰寫新增章節時,我有一種全新的體悟:過往的這一切可以為混亂的今日帶來慰藉與力量。「讓我們保有寧靜的聖殿,」仙能庫赫(Snancour)寫道,「因為其中保有永恆的視野。」宗教是永恆的平靜視野的強大堡壘;但還有其他保壘存在。我們擁有許多寧靜的聖殿,讓我們得以在其中獲得一個喘息的空間,從周遭瑣事中將自己釋放出來,超越煩惱與困惑的心緒,去看見穩固的價值,那自私與怯懦的成見所無法動搖的價值,因為這些價值得之不易,是人類永恆的財產。「卓越,」亞里斯多德說,「是人們所戮力追求的。」



      當這個世界風雨飄搖,壞事已然發生,更壞的事可能將要發生,如此緊急的狀態致使我們將一切屏除在外,此時我們需要的是去了解人類歷經千古所建立的所有精神堡壘。永恆的視野正被抹滅,除非我們將其喚回,否則我們對當前問題的判斷將發生錯誤。我們只能這麼做,正如蘇格拉底在他死前的最後談話中說:「當我們尋求純潔、永恆與不變的區域時,當靈魂進入該處,它不受妨礙或阻礙,停止繼續錯誤地遊蕩著,看見真實與神聖(這並不是個人看法)。」



      上個世紀的一位優秀法國學者,在德國軍隊戰勝占領巴黎時,曾於他任教的法蘭西公學院課堂上簡短扼要地說:



      男士們,我們今日在此處相遇,由於我們身處一個自由的國家,一個文學共和國,一個沒有疆界的國家,這裡既沒有法國人也沒有德國人,也不知道什麼偏見或偏狹,在這裡我們只重視一件事,即以各種觀點所呈現的真理。我提議在這一年裡,和各位一起研讀這位偉大的詩人與思想家──哥德──的作品。



      多麼地高貴,又多麼地令人平靜。永恆的視野打開了,清晰而沉靜。偏執、憎恨—它們看起來如此虛假而渺小。



      「在天涯海角之外」立著一個寧靜的共和國,那是柏拉圖所謂的「心靈公正而不朽的兒童」。今日,我們必須尋求那寧靜的聖殿。在其中,存在一處在思維的清明與平衡上遠較其他地方卓越的所在──古希臘的文學。



      希臘及其基石乃

      建於戰爭的浪潮之下,

      基於清澈的海洋般的

      思維及其永恆。

    ?




    其 他 著 作
    1. 希臘羅馬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