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媽媽的公主病:活在母親陰影中的女兒,如何走出自我?

媽媽的公主病:活在母親陰影中的女兒,如何走出自我?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613778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
馬勵
橡樹林
2018年7月12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5613778
  • 叢書系列:眾生
  • 規格:平裝 / 328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眾生


  •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心靈成長

















    ?「是不是我不夠好,所以媽媽不喜歡我、不愛我?」

    其實,這不是妳的錯,只因妳的媽媽有「公主病」……



    全美最具影響力、AMAZON讀者近千熱評

    第一本!寫給有「公主媽媽」女兒的自癒書


    安慰了成千上萬被母愛勒索的女兒心



    ?

    ◆內容介紹◆



    ▍不管什麼事,只要不順媽媽的意,媽媽就會覺得很受不了……

    ▍總覺得媽媽好像不瞭解真正的妳……

    ▍跟媽媽相處時常會有無力感……

    ▍媽媽很容易受傷,而且不會想去解決問題,寧可長時間記恨。

    ▍媽媽非常在意別人,比方說親族、朋友、同事的眼光或社會評價。

    ▍內心深處一直很疑惑:媽媽喜歡我嗎?媽媽愛我嗎?



     如果前面所列正是妳的心事,妳的媽媽很可能有自戀型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那些傲慢的、只顧自己需要的人為自戀者(Narcissist)。自戀和有自信不一樣。心理學為自戀者歸納出九大人格特質,每一種特質顯露的心態都是「自己才是主角」和「他人不夠好」。與自戀者相處的經驗通常不太好,如果這名自戀者是你的母親,而妳是她的女兒──也就是說,妳的媽媽有公主病,那就更糟了……



     ●既然媽媽只愛自己,妳何必把「自我價值評分表」交到她手裡?



     有公主病的媽媽可能不斷發出這樣的訊息:妳沒有存在的價值。媽媽心中沒有一席之地是留給妳的,最後甚至忽視妳。缺乏實質溫暖的家庭環境足以令妳沒有安全感、身體不健康、或學業成績不好。



     公主媽媽也不了解女兒有自己的需求與願望。媽媽不斷提醒妳「她需要」妳做個怎樣的人,卻不曾肯定真實的妳。妳迫切希望贏得她的愛與肯定,於是遵從她的要求,在這樣的過程中,妳遺失了自我……



     根據作者的研究,公主病媽媽的女兒往往會發展出(或同時具備)兩種人格特質。



     高成就型的女兒看起來就像是「神力女超人」,但她們的產能和成就無法真正帶給她們成就感,或讓她們自在做自己。她們長期處在焦慮之下,不懂得好好照顧自己,也從來不給自己應得的讚譽,總是奮力擺脫「自己不夠好」的感覺。



     沒能以高成就證明自己的女兒,可能選擇自暴自棄、將怒氣發洩在自己身上,就像是在對媽媽說:「看到了嗎?我就跟妳說的一樣,沒辦法達到妳要求的標準!」



     ●妳渴望的愛,不必向母親索取。妳可以學著愛自己!



     本書作者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是家庭治療師。她自己也有受自戀型母親影響的成長背景,並頗受其困擾。根據她的自白,她曾對於自身母女關係不如社會輿論中的溫馨、包容與關愛,而充滿罪惡感和沮喪。



     在這本書裡,她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與讀者對話,協助讀者釐清扭曲的母愛對自己、對所處的原生家庭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挽著讀者的臂膀、協助讀者走出情緒幽谷,邁向新生。



     本書收錄超過200則臨床常見的互動與對話,妳將可透過這些實例去了解自己身陷於什麼樣的母女關係中。也許這些實例可能勾起妳刻意封存的悲傷回憶,但只要循著本書的脈絡:了解媽媽的公主病→了解公主媽媽的勢力範圍→了解自己受媽媽影響所衍生出的生命困境……最後,讓作者以淺顯易懂、具體可執行的步驟,幫助妳從傷害關係中康復,妳將能夠自我保護、獲得新生!





    ◆國內專家•好評推薦◆



     為什麼近年母愛議題的書會受到關注,因為受到關係傷害的女兒們真的很多。也許台灣的母親與美國的母親在觀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女兒心裡的傷是相同的。

     我很同意作者一開始強調的,我們討論的目的不在持續怨恨與發洩,而在療癒自己。如果妳沒有為人母,那麼妳需要藉由這本書來被支持,被撫平,然後才會知道這樣的自己仍值得愛與被愛;如果妳已為人母,更需要這本書提醒自己,拒絕傳承不當的關係,做個不同於母親的母親。

     本書作者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兒,她從經驗與專業中分享了許多覺察的方式,直接而坦率的點出問題,說出妳心中想說卻不敢對母親說的話,就算妳的母親並不是作者所陳述的類型,但在「如何成為自己的主人」這件事上絕對值得參考。

    ──南琦�臨床心理師,著有《爸媽何必太正經》



    ?

     人不完美,母親也是。也許妳的母親不見得是有強烈自戀傾向的「公主媽媽」,這本書仍然值得妳好好閱讀,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哀悼那個我們從未擁有過的理想媽媽」──辨識母親對我們無所不在的影響,然後脫離母親的軌道,走出自己身心健康的人生道路。透過本書作者的親身經驗與深厚的專業基礎,妳將可以得到心靈支持與可實際運用的好方法。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著有《愛媽媽,為什麼那麼難?》

    ?



     





    致謝



    前言



    PART1�妳的媽媽真的有公主病嗎?

    Chapter 01────什麼是自戀型人格?

    Chapter 02────媽媽口中那個糟糕的女兒,真的是在講妳嗎?

    Chapter 03────媽媽的公主病:自戀型母親的各種面貌?

    Chapter 04────爸爸在哪裡?自戀堡壘裡的其他人

    Chapte r05────形象第一!不管發生甚麼事,妳都得笑臉迎人



    PART 2�公主媽媽如何影響妳的人生?

    Chapter 06────高成就型女兒:因為我不夠好,我得更努力!

    Chapter 07────自我傷害型女兒:再努力都沒用,那就自暴自棄吧

    Chapter 08────媽媽不能給妳的愛,情人能夠給妳嗎?

    Chapter 09────當妳晉身人母……可不可以不要跟媽媽一樣?



    PART 3�走出陰影的療癒步驟

    Chapter 10────體會自己的「感受」,別光在意自己「看起來怎麼樣」?

    Chapter 11────母親只是生命的一部份,但妳仍可保有自我

    Chapter 12────愛自己,擁抱自己,探索被媽媽忽略的真實自我

    Chapter 13────療癒過程中,妳該如何與母親相處?

    Chapter 14────為自戀型家庭的傳承畫下句點



    全新的自己



    延伸閱讀:書籍與電影





    ?前言�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



     我們和母親的關係自呱呱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我們在她面前呼吸人生第一口氣,展示出最初的依賴,以及人類對於保護和關愛的渴望。我們在她子宮中和產床上時原為一體。這個女人,我們的母親,不論她是怎樣的人或不是怎樣的人,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出生那一刻,以及之後─所有時間與她的關係,對於我們終生福祉都有巨大的心理影響。奇怪的是,我從來就不想相信這一點。



     首先要說的是,我自己作為一個女權運動時代的母親,並不希望母親們和女人們承受太多責任,或成為一旦事情發展不如人意時的眾矢之的──孩子人生的塑造當然還受許多母教以外的因素所影響。其次,我也不想面對一個孩子沒有母親的感覺,就像我和我自己的生命所受到的破壞性影響。要辨識出這一點,意味著我必須面對事情的真相。



     進行研究的多年中,我讀了許多討論母女情結的書。我每讀一本不同的書,都會不自覺地潸然淚下。因為我根本想不起任何依戀、親近、母親的香水味、她皮膚的觸覺,她在廚房唱歌的聲音、被她抱在臂彎中搖動、擁抱和安撫時,得到的慰藉、智慧的啟發,以及她讀書給我聽時的愉悅。



     我知道這不合乎常理,但就是找不到一本書解釋這種失落,弄得我神經兮兮地。這是我的幻覺嗎?或者只不過是記性太差而已?我找不到書解釋這種感到缺乏母愛的現象可能是真的,以及世界上確實有一種沒有母愛的母親。我也找不到任何書討論女兒對母親的矛盾感情、那種受挫,甚至帶有恨意的愛。原因是好女孩不應該恨母親,不能談論這些不好的感覺。大多數文化中的母親角色都是神聖的,因此通常不從負面角度來談論。當我決定寫一本書討論「無法給予女兒母愛」的母親、及其造成小女孩和和成年女兒的痛苦時,我覺得自己彷彿正在打破禁忌。



     閱讀有關母女情結的書,總是帶給我深沉的失落和自己獨自受苦的恐懼。專家們寫過母女關係的複雜性及其如何造成衝突和矛盾,但是我的感覺是另一種──那是一種空洞、缺乏同理心和興味,也沒有被愛的感覺。多年來,我一直對此不解並試圖加以合理化。家裡其他人和好心的心理分析師用各式各樣的理由來解釋。我就像好女孩那樣,設法找理由並認為錯都在己。直到我開始了解情緒上的空洞是自戀型母親對女兒造成的一種情緒特徵,我才開始感覺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我對自戀型母親了解得越多,我過往的經驗、悲傷、以及記憶空缺才有了意義。這種了解是我開始找回自己對於身份的界定,而不是母親對我的認定。我的人生變得較有重心,站得較穩,不再像個隱形人,也用不著用另外一張臉處世。如果沒有這種了解。我們將胡闖亂撞、犯錯連連,深覺自己沒有價值,因而傷害自身和生命。



     寫這本書是多年研究及一趟回到童年的精神之旅累積的結果。我還是小女孩時,就知道有什麼事不太對勁,雖然感到沒有母愛是不正常的,但不知道原因何在。我希望自己這本書能幫助其他女人了解那些感覺──以前與現在──都不是她們的錯。



     這不是說我要妳們怪罪母親。這趟旅程不在投射氣憤、怨懣或狂怒,而在於尋求了解。我們希望療癒自己,就必須對自己和母親都釋放愛與寬恕。我不認為有人犧牲有什麼意義。我們要對自己的生活和感覺負責。要健康,我們首先必須了解作為自戀型母親女兒的經驗,然後才能在復原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使我們人生一切事情有其充分的意義。不了解母親和她們的自戀性格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我們就不可能復原。



     我們一直被教導要以壓抑與否認自己的困惑,但我們必須面對自身經驗的真相──我們渴望母愛溫暖,這種渴望不會被滿足,而我們「希望」改變,並無法令事實「產生」改變。還是女孩時,我們被教以用積極正面的眼光看待家人互動,雖然我們知道自己生活在陰影下。通常我們的家庭在外人眼中看來確實不錯,但即使我們感到有什麼事不對勁,我們也被告以「這不算什麼問題」。只是那樣的情緒氛圍和虛假足以讓人發瘋。微笑,可愛一點,表現得像每件事都很好。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



     如今,每當我與其他自戀型母親的女兒們談到類似的內心情緒世界時,依然會有驚訝之感。我們可能生活方式不同,外界看到的我們的表現也可能不一樣,但內心深處,我們搖晃著同樣的情緒旗幟。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這本書能讓妳認識並肯定自己的深沉情緒,讓妳覺得今天的自己是一個完整、健康而真實的人。



     寫此書時,我內心有很多掙扎奮戰。首先,因為我是心理分析師而不是作家,我得相信自己有能力做這件事。其次,比較有趣的是,我得跟母親談論這件事。我這麼跟她說:「媽媽,我需要妳幫忙。我正在寫一本關於母女的書,需要妳提供一些內容、建議,並且讓我使用一些個人資料。」我母親,天可憐見,竟然說:「妳幹嘛不寫一本關於父親的書?」當然,她擔心被寫成壞母親,而那是很有可能的。不過,她還是同意了我做這件事,或許因為她試圖了解這本書無關指責,而是為了療癒。



     我必須承認自己曾希望她會說許多其他的話,像是「有沒有什麼事情,我們需要一起談談或努力的?」「妳還有童年留下的痛苦嗎?」「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來補救嗎?」「我們可以一起療癒嗎?」結果一樣也沒發生。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療癒之後,我明白不必期待她有能力發出這麼有同理心的詢問。我心存感激,自己能夠鼓足勇氣,讓她知道有這本書──老實說,我確實掙扎了一陣子才能做到。我一生中有段時間,想都想不到有這種可能。



     不知怎地,在決定冒險從自己的角度寫這本書以後,我覺得往前邁步簡單多了,真誠地談談自己的經驗和研究也比以往容易。雖然如果從純粹臨床角度來寫,我在情緒上會比較有安全感,但我希望自己身為一個自戀型母親之女的經驗,可以讓妳知道我確實能了解妳的問題,因為我也曾處於同樣的情境。



     我將此書分為三部分,跟我幫病人進行的心理治療階段一樣。第一部分解釋母親自戀所產生的問題。第二部分顯示這個問題產生的影響,諸多副作用,及其在女兒生活方式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第三部分是按圖索驥,達到復原的目的。



     現在,我邀請妳跟我一起了解妳自己和妳的母親。這段旅程不會愉快,也不會輕鬆。妳首先會拒絕承認有這種事,也會產生難以接受的感覺,變得毫無招架能力,也會面對一些妳可能不喜歡的自我特質。這是一種情感承諾。有時候妳會覺得好笑;有時候,當妳試圖了解自己的經驗並為傷痛找到出口時,妳會感到深沉的悲哀。藉由這樣做,妳會改變扭曲的母愛傳承,為妳的兒女和孫輩帶來從此以後、截然不同的關愛方式。妳能誠實反思自己的生活模式,最後就能更喜歡自己,並且在為人父母、親密關係、以及生命各方面都處理得更好。



     情感傳承跟基因遺傳一樣,在所有人不注意的情況下代代相傳。有些「傳下來的東西」溫暖美好,令我們心存感激,但有些東西則令人傷心,有破壞性的後者必須被中斷。我們要停止這類傳承。我從扭曲的母愛傳承中復原後,可以說我已有過這種完整的經驗,有能力幫妳改變妳的傳承。



     歡迎妳與我一起讀下去。和我一起坐下來,一起討論,一起哭,一起笑。我們一起來處理妳情感傳承的真相。即使以往經常「全都跟媽媽有關」,但現在輪到妳做主了。這段旅程跟妳有關──這個「妳」,可能妳從未發現,或甚至不知道存在過。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