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在MIT畢業紀念戒指後面印有「IHTFP」,一般學生稱之為「我恨透了這該死的地方」(I hate this fucking place.),但也有人將之美化為比較好聽的說法。不過,作者的經歷頗為坎坷,也只有在MIT的環境才能有這種故事。看完後不禁要問各位學子,求學的目的為何?只是拿一個學位嗎?社會上許多高學位者是學非所用,可惜了!人生的道路很長,要走出自己的路來。
????????????????????????????????????????? ?
?推薦文二
看見MIT的精髓
劉?睿(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一所享譽世界的研究型大學,這裡的師生校友包括了九十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六位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得主、二十五位圖靈獎(Turing Award)得主,被公認為當今世界上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多少人夢寐以求想進入MIT求學而無法如願,但透過《MIT最精實思考創做力》作者生動的描述,不僅可以一窺MIT的堂奧,更讓人彷彿身歷其境般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路從懵懂的新生淬鍊為成熟的創業家。本書不僅訴說著一個笑淚交織的成長與奮鬥故事,更深刻地描述著MIT的精神與靈魂。
第一次見到 Kevin,是在麻省理工的 Development Ventures 課堂,這是一堂探索如何利用創新與技術打造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為世界帶來正向改變的實踐課程。他介紹自己是「熱愛垃圾」的 Kevin,同樣來自台灣,與我分享他在非洲創業所遇到的挑戰。
他的故事著實令人動容。
如同書中提到的:「在 MIT 受教育,猶如在消防栓中飲水。」MIT 的校訓是拉丁文的Mens et Manus,意思是心和手,重視並鼓勵學生探索、創新、創業,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問題,並透過實踐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而 MIT 從不吝惜給予各式資源。對我而言, Kevin 就是如此一位具代表性的 MIT 大男孩,勇敢、不自我設限,從 MIT 這個「消防栓」中充分掌握資源,一次又一次踏出自己的舒適圈。
我永遠記得,在 二○一四年畢業前夕,一次與 D-Ventures 教授及 Kevin 在查爾斯河畔的 Muddy Charles 酒吧,喝著 兩美元一大壺的便宜啤酒,暢談 MIT 校友如何透過科技、商業及彼此間的合作,解決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棘手問題。那次會面給了我許多勇氣。
回到台灣,我利用 MIT 所學與資源將綠藤打造成一個更理想的公司,而 Kevin 也將好朋友 MoringaConnect 介紹給我,透過合作從迦納引進公平貿易辣木油,讓台灣成為打造全非洲最大有機辣木田的重要國家之一。
很幸運地, Kevin 有著以中文書寫日記的習慣,也因此我們可以一起透過 Kevin,一起從他的第一人稱視野,看看 他在MIT 八年間的故事與所帶來的啟發。透過《MIT最精實思考創做力》這本書,無論是莘莘學子或社會人士,相信都能從中獲得滿滿的創新泉源。
書堯多次參與MIT全球挑戰競賽(IDEAS Global Challenge Competition),這是針對公共服務的創新,每年在MIT學生間舉行的激烈競賽,他和團隊每次都能脫穎而出,得了三次大獎。就學期間遠赴非洲的烏干達、肯亞、迦納和印度的偏遠地區,在烏干達做太陽能爐及沙濾水器,在迦納做樂高積木型的連鎖泥磚,在奈及利亞做出手動離心機。在繁忙的學期中,他更參加了MIT救護車隊,開發高CP值的車內溫控系統。